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74534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2-12 04:01:04

(二十一)

        秦国经过20多年的变法改革,再加上河西高原战役的胜利,逐渐走出了过去的黑暗岁月,开始了自我崛起的历史。虽然秦孝公和他母亲去世,成为了变法改革中不可弥补的损失,但这场深刻透彻的改革却早已深入人心,再加上以商鞅为首的改革派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所以即使秦国后来出现了一些乱局,变法改革的浪潮也如同波涛滚滚东流一般,一如既往地顺着历史的长河,流向了未来。 
        河西高原战役结束后,秦国的一些民众掀起了向在战役中立功受爵的士兵们送礼的风潮,一时间这些士兵和功臣的家庭院落里被礼品遮满了天。然而以商鞅为首的改革派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下令禁止任何人以私人目的给别人送礼,这是为了杜绝奢靡之风,使那些想贿赂官员求取私利的人无法可施,也是为了尽量维护政府的清廉。

        想起来,这招釜底抽薪的办法也确实够有魄力的,为什么后来尤其是现在的国家不能实施这条措施呢?我是个政治门外汉,但也能大概地知道,这是因为很多执政当局为了自己的政权多稳一些,都对自己政府内部的贪官污吏睁只眼闭只眼,并且我认为,执政当局这样让他们去贪污,还能方便随时抓住这些贪官的把柄——只要他们不听话,就可以随时以贪污腐败罪把他们拿下,这样那些贪污分子在平时就得乖乖地听候中央政府的调遣,被执政当局牢牢地控制住,而只要贪污的官员越多,中央政府能控制的官员也就越多。当然,贪官多了老百姓就要造反,所以中央政府都会设法把贪污情况限制在一定量里,并且不让老百姓知道得太多~ 

       (二十二)

        秦孝公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出于对秦国未来的忧虑,同商鞅多次探讨了变法改革的未来走向,两位政治家在谋划国家未来的过程中,时而陷入了深深的忧虑,时而又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秦孝公担心自己的后代掌权之后会像所有的末代昏君那样败坏国家,但商鞅指出,当前变法改革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比较牢固的根基,大功已基本告成,不怕有昏君糟蹋国家,“退一万步讲”,哪怕太子变成了坏国王,但只要新法还在,秦国也能避免衰落的危险,因为“新法已自成体系”,秦国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法治国家而不再是人治国家(这是共产党最忌讳的话题),整个国家机器几乎都可以自行地正常运转(这种情况确实很令人向往,能够把国家的权力从国王手中移交给执法的部门,现在好像只有一部分发达国家实现了这一步),所以即便在以后,秦国出现了昏庸君王不管这个国家,秦国也不至于会堕落到危险的地步,“除非有大庸之君和大奸之臣同时出现”,蓄意破坏新法。然而,秦国一旦有了雄才大略的君王出现,必将能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国家的扶持下,横扫江山,一统天下! 
        写到这里,我仍然很怀念当时在看到这个情节时的感受,因为这段情节给我的感触太深了~两个政治家和战略家聚在一起,为自己的国家呕心沥血地谋划着未来几百年中的发展道路,这需要多么深谋远虑的智慧,和多么恢宏的气魄啊~~当然他们也许怎么都不会想到,当秦国后来真的开始扫平六国后,商鞅所说的雄才大略的君王和大奸之臣,都在同一时代出现了,使得秦国最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百年宏愿,也使它永远地倒在了历史的废墟中~ 

  (二十三)
        从这部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改革的一些坏处:规定不许赈灾救助灾民,灾民如果接受了救济,就得被驱赶到荒山野岭中去自生自灭,一年之内不许下山,还用残酷的刑罚禁止受灾的农民背井离乡,这些都是没有人道的做法。此外商鞅也有一些考虑不周到的地方,比如他在同秦孝公的太子秦惠文王赢驷探讨变法改革的问题时,赢驷指出新法中有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情况了,比如新法规定服兵役的民兵必须要在3日内赶到服役场所,否则就要被杀,然而随着秦国的版图越来越大,民兵想3日内就想赶到,开始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一条法律应该修改。可是商鞅却说不能改,要让秦国民众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就必须使新法再稳固一段时间,“至少3代以内不能变”,要等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才能变更。 
         我觉得,商鞅在这里体现出了远见卓识,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远见卓识是因为意识到统一天下前和统一天下后的秦国,面临的天下大势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秦国在统一天下后要变法。考虑不周的地方是,到那时候,除非是由真正懂得用政治和法律来安稳民心的政治家来管理国家,才有可能意识到去改变法律中不合理的条款,否则,到那时如果是由商鞅所说的“大庸之君”来统治天下,那么改变法律就根本不可能了,而且可能引起天下民众的不满(事实上,后来的秦始皇在政治上就是个庸君,因为不会顺应天下大势而改变不合理的法制,结果断送了秦国)。 
        商鞅之所以不允许轻易变更法律,除了他说的那原因外,我想一个原因可能是担心一旦开了这个变法的头,以后的国王也会一个接一个、甚至为所欲为地跟进,最终把新法改得面目全非,这样只会葬送秦国百年的基业。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商鞅变法也残害了很多人(史书记载,商鞅每次出行都有大批的士兵在旁边做保镖,因为想杀他的人太多了。从这里也可以想象,支持他的秦孝公肯定也受到了很动人的痛恨,承受了很多压力),因此秦国的不少民众都希望推翻商鞅的变法改革,如果这时候商鞅开始改变自己颁布的新法,肯定会有很多民众趁机起来掀起反对新法的风潮,那么秦国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变法改革就将功败垂成~ 
阅读(56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