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72683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2-12 03:53:03

(十六)
        正当东方的魏、齐、赵、韩等国家在中原杀得天昏地暗时,一直偏居西部的秦国则仍在不动声色地继续着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商鞅变法,然而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它秘密加强了对新军队的建设和训练——不仅创造了新武器(骑兵长剑、步兵短锤等),还采用了新的战法来武装军队(步兵主要打埋伏战,骑兵主要是从正面或侧面冲杀,这两个兵种在战场上互相密切配合),秦军的战斗力因此被大大提高。
        隐藏在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我想应该是比较好的管理制度——善于不断发现、培养和提拔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才能有新创造、新想法被采纳,只有这样才能够长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也许这也是秦军后来一统天下的原因(一位网友也说过,制度是根本)。而反观魏国,它之所以在争夺天下霸权的战争中被接连打败,并且一蹶不振,我觉得除了是因为没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思维而外,还在于军队的管理制度有缺陷——没有注重发现、培养和提拔新的军事人才,自始至终都是靠着庞涓、龙贾这一批老将军来领兵,只要他们一死,魏国就没有优秀的将军来指挥作战了,也就会一蹶不振。此外,魏国在打仗时似乎还犯了选人不当的错误:庞涓将军和魏王的老弟与儿子本来是政治死敌,可是为了监视庞涓,魏王却总是派后面这两位去当庞涓的助手,这三个军队高官在一起肯定会经常吵架、互相攻击的,还怎么能打好仗呢?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出,魏国对军队的管理并不够重视,在这上面做得不好,所以这可能也是魏军虽然兵力庞大,但在战争中却总打败仗的原因。
(十七)

        魏国在12年的争霸战争中接连战败、损失惨重,正好给秦国创造了机会,秦国早就想从魏国夺回被占领了好多年的河西高原(处在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与洛河相夹的三角地带,过了洛河还要向北翻越黄龙山脉才能进入河西高原),摩拳擦掌等得不耐烦了,于是一方面加强了军队的建设,一方面做好了战争准备:派了一支老兵部队(老军)去镇守国家的东南边界,防御魏国可能联合楚国从东南方向进攻秦国的后方;加紧了对新都城咸阳的堡垒化建设,防止如果秦军在河西战败,敌军会攻来咸阳;出动了一支10多万人的新军(装作5万人的样子,以麻痹魏军),由商鞅率领东进,秘密开拔到河西地区西部驻扎起来,准备进攻河西高原。
        这里值得玩味的,是商鞅请求秦孝公任命他为河西军司令时所说的理由:魏国欺凌秦国有100年了,秦国对魏国有很深的仇恨,而他商鞅是外来人,不存在对魏国的愤恨,旁观者清,可以更冷静、更理智地指挥秦军作战,而且他也懂军事(电视剧在开始就演出了他的军事才能)。虽然他的理由比较合理,但我还是不全赞同,总感觉他的理由太少,不够全面~ 此外,我还不同意他的一项措施:他把老军全留在秦国防守后方,带上战场的全是新军。我认为他多少应该带一部分老军跟着走,因为老军同魏军在几十年前多次争夺过河西高原,对那里的地形比较熟悉,可以帮助秦军利用地形作出比较好的决策。
        战争要开始了。魏国得知“5万”秦军已经悄悄开进到自己的西部边界,还没来得及从马陵道战役的惨败中缓过神来,就慌忙抽调了10多万后援部队去河西高原增援那里的8万守军(由有丰富战争经验的龙贾将军指挥),在这里,魏王又犯了选人不当的错误——又派他的老弟、龙贾将军的政治死敌公子卬去率领这支后援部队(公子卬既贪生怕死又心高气傲,还不懂军事)。而秦军司令商鞅在得知公子卬当上魏军统帅后,对魏军采取了与我的作战计划完全不同、连我都很诧异的打法:在魏军增援部队到达河西高原之前,他没有集中兵力先消灭那8万守军,再对付增援部队,而是一开始就按兵不动,做出不打又不退兵的样子,似乎要等到魏军增援部队来了,总兵力比自己的还强大了之后再出击。这样做是为什么呢?商鞅一语道破:这完全是因为自己过去对公子卬性格的了解——公子卬贪生怕死,多次临阵脱逃(不知道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如果秦军一开始就歼灭了那8万守军,公子卬肯定不敢率后援部队来增援,这样秦军就丧失了全歼魏军的战机,这支后援部队还留在魏国,以后必定会成为秦军的心腹之患,秦军也就不能安安心心地守卫河西地区了,所以他按兵不动,就是为了等这支后援部队过来受死。
       (其实在我看来,商鞅之所以按兵不动,暂时不与魏军的那8万守军决战,恐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怕魏军的后援部队赶过来把秦军的退路截断了,将他们包围——魏军的那8万守军在援军到来之前,孤军面对两倍于他们的秦军,肯定会拿出以一当十的勇气,拼命死战,秦军必定会因此付出很大的伤亡,不仅如此,由于魏军的这支守军会奋力作战,再加上他们久经沙场,战斗力很强,因此很容易将秦军的10万军队几乎全部牵制在前线,这样就能为自己的后援部队赶到战场争取到宝贵的时间。魏军的后援部队一旦到来,就能趁着秦军全部被牵制在前线、无法抽调兵力去援救自己后方的时候,迅速插入秦军空虚的后方,截断这10万秦军的退路,然后和那8万守军一起,将秦军包围歼灭在河西高原上。所以秦军没有迅速出击,也许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吧~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
         商鞅作出与我的作战计划不同的决策,除了是因为对魏军统帅性格的了解而外,还因为对秦军的战斗力有很强的信心(敢以10万军队对付魏军的18万军队)。而且,他还决定与魏军的后援部队来一次正面交锋:不搞什么计谋,而是硬碰硬地打一仗,目的是让魏国知道秦军的战斗力已经无敌于天下,以此彻底打垮魏军的士气,从而使魏国从此死了夺走河西高原的这条心。说实话,我并不很赞同他的这个做法(后面再讲)。
        公子卬率领后援部队来到河西高原后,制订了歼灭秦军的作战方案,我觉得除了派1万人到那8万守军的阵地前面阻挡他们而外,其它的部分都还比较合理——派一部分部队到秦军前面设好埋伏,等秦军前来交战时伏击他们,同时又派一支部队绕到秦军背后阻断其退路,并从后面打击他们(这种分兵进行包围作战的部署,在兵力比较多、各支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都比较强并且能够互相之间迅速增援,以及有一个能高效处理各支部队的情报的信息反馈系统、能够高效进行决策与指挥的总指挥部或参谋部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可是商鞅不知从什么渠道打探到了这些情报,而且还知道得那么详细(我怀疑他在魏军的参谋部里派有间谍,要么就是这部剧本的作者编了这个情节),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当地的农民了解到了那里详细的地形情况。交战后,秦军按照商鞅的部署兵分4路进行作战:一部分兵力到前方抵挡并牵制住魏军的伏击部队;一部分兵力兵力穿过他的伏击圈,悄悄冲上前去包围了公子卬和他的近卫军;一部分兵力绕到魏军那8万守军的背后发动突袭牵制住他们,牵制住他们使其不能增援公子卬的部队;一部分兵力悄悄潜伏到秦军的后方设置埋伏,围歼了绕到秦军背后的那支魏军。至此,魏军的10万后援部队全军覆没。随后,秦军再集中兵力对付魏军的那8 万守军,派骑兵从正面冲击、步兵绕到侧面伏击他们的后部,全歼了他们。
        自此,胜利了的秦军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高原(从地理位置上看,我觉得相等于是夺取了一个能防止魏国从北面南下威胁秦国的防御阵地,也相当于在自己国家的侧面和后方夺取了一块战略回旋空间和撤退余地),一雪了100年来的国耻。这是秦国民众的爱国精神的结果,也是商鞅变法成功地提高了秦国战斗力和士气的结果。

阅读(53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