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72494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2-12 03:51:50

                                                                                 (十三)      

        商鞅还改革了国家的政治管理体制,我觉得他的中心目标就是打破以前那种由各个部族自己管自己的体制,代之以中央政府全权管理整个国家的管理体制。以前,秦国各个部族的权力几乎都是平等的,哪怕是作为各部族之首的赢族(就是秦孝公所在的部族),权力也顶多只比其它部族大那么一点点,所以整个国家缺乏一个宏观的管理和协调,简直形成了军阀割据、各行其是的局面,平时很难团结到一起,除非是遇到同外敌打仗才会团结一心——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秦孝公的老爹秦献公在世时,之所以不停地对外打仗,哪怕国家快要穷垮了也要打,可能就是为了用战争把全国各个部族团结凝聚起来,避免它们因各行其是而把国家搞垮,这算是用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所以当时秦国的大臣们普遍认为秦国要靠战争才能求得生存,原来这也算是一个重要原因。
        商鞅以郡县制代替了部族自我管理制。他将全国划分为几个大郡(相当于几个省),每个郡管理下属的几十个县,郡长由中央政府直接选派。不管哪个部族都要被分开或合并编入郡县,住到一起,以方便各个郡长县长根据户籍档案进行管理。这等于是让中央政府来管理全国所有民众和事务,部族就不能像以前那么自由自在地各行其是了,都要听从中央政府的安排。这对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使国家能集中力量进行战争或搞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考虑到未来要对魏国发动战争,以收复被魏国抢去的河西地区(可能是黄河支流洛河以西的那片高原)并对抗魏军的反击,以商鞅为首的改革派还着手大力整顿秦国的军事力量,他们主要做了两件事:用封赏赐爵来征兵和训练新军队,以及建立新国都。他们把新国都建立在旧都城的西边,渭河上游的北岸,按照阴阳风水学说取名为咸阳。秦孝公对新都城的选址颇为满意,认为它是处在一个山间平原上,周围的山脉可以起保护作用,如果敌军打过来,都城里的部队还能从北面的山隘逃到陕北,同敌军周旋。

        也许他话还没说完,我觉得,咸阳偏西方,可以增加东方的敌军打过来所要的路程,并且,咸阳是处在泾河与渭河相交的三角地带,河网密布,它的北、东、南面都有河流环绕,方便同北方和东西方进行水路运输,便于发展航运业、把咸阳建成一个航运中心港口,这样既方便运送士兵来咸阳屯驻与防守,又便于加强中央政府同其它地区的联系,进而加强对国内其它地方的控制。
                                                                               (十四)

         秦军要夺取的河西高原处在秦国的函谷关在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与洛河相夹的三角地带,我看了一下地图发现,过了洛河还要经过黄龙山脉才能进入河西高原,因此我想秦军要夺取河西高原,也许可以先悄悄派部队到这些山上,利用山势秘密隐蔽起来,等到派来的部队足够了,再发动闪电战突然袭击河西高原,将那里的魏军消灭,等占领河西高原后,沿着河西高原以东的黄河设置防线阻击魏国的增援部队,这是为了把魏军后方的增援部队吸引过来(魏军感到很难打破防线,就会调来更多的增援部队打),从而便于秦军将其歼灭,除掉后患,稳占河西高原。如果魏军强大,打破了防线,秦军可以先放弃河西,边打边撤将魏军吸引过来,同时重新撤回到黄龙山脉和洛河一线,依托山势、水势,在各个隘口与河岸设置防御阵地阻击魏军,将魏军牵制在防御阵地面前,使他们进不得也不能退。

        这时,魏军由于深入了河西地区,后勤供应线被拉长,因此后勤保障会相对比较困难,此时秦军就可以以逸待劳,依托这个防御阵地步步削弱魏军,进行骚扰战和造谣言,派小股部队深入到敌军后方的河西地区打游击战,破坏魏军的交通运输和后勤供应,以此打击魏军的士气,同时从秦国后方调大部队过来,增加防御力量并作好反的准备,等到魏军士气被瓦解、粮草发生困难了,再集中兵力一鼓作气从山间发动突然袭击,将魏军分批逐个围歼在防御阵地面前,然后再发动反击,重新占领河西高原(只是自己在空闲时的设想)。经次一役,魏国的实力必然大受削弱,一段时间内无力再讨伐秦国,秦国就应当趁机抓紧时间派足够的军队来领河西高原驻守,建立能够长期抵抗魏国反击的防御阵地,从而稳占河西地区。

(十五)

        就在天下各强国都忙于变法改革以图自强、局势相对稳定时,天下大势再次发生了变动:魏国担心周围各国变法强大了,会冲击自己在过去十年中依靠强大军队建立起来的霸权地位,于是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在12年中先后对赵、韩两国发动了战争,随着有的国家被打败、削弱,有的国家打胜、强大了,中国的形势很快出现了转折~
        在这些战争中,战败国主要错在没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思维。当时的各国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并且都是相互削弱、博弈的关系,牵一发就会动全身、产生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在这种局势中,没有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眼光,就无法应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如果还做出目光短浅的行为,只会使自己陷入危难。韩国被魏国打得死伤惨重的那幅场景是令人痛心的(城墙上堆满了韩军士兵的尸体,韩王看到这么多尸体后忧愤吐血而死,韩国主将兼丞相申不害拔剑自杀),经此一战,韩国实力被大大削弱,从此一蹶不振,它的教训就是没有战略性思维、性急:明明自己国力就弱,还要故意张扬,不懂得韬光养晦,变法取得了点成绩就到处炫耀,还去打其它国家,结果引起了魏国注意,差点被魏国和齐国灭亡;魏国的败因也是如此,不思变法自强,反而到处去打别国,即便胜利,自己的国力也会受到很大削弱,并且丧失盟友,最后很容易被其它国家所乘,更何况它还打败仗了(魏军主力在桂陵和“外平而内险”的马陵道峡谷里被齐军全歼);齐国也一样,才刚刚打败魏国,还没等自己的国力进一步强大,还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分析一下天下大势,就妄图在短短几十年中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这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往往就是失败的前兆~
        这里还值得注意的是齐国军队采用的一些计谋。齐军在援助被魏国攻打的赵、韩两国时,总是等战场双方互相削弱得差不多了,再出战。为了让双方更多地削弱对方,齐军会对赵、韩两国撒谎说自己很快就来,以此使他们的士气得到更大的鼓舞,于是会更勇敢地对魏军作战,使他们和魏军都付出更多的伤亡,然后齐军才突然出击,来个围魏救赵(或韩)。这样等到战争结束了,赵、魏、韩国就都不是齐国的对手了。

         (也许,齐军对赵、韩两国撒这样的谎,也是为了使他们牵制住魏军,使魏军不能迅速回援自己的后方 ——似乎看得出来,魏军司令庞涓在攻打赵、韩两国时,可能也担心背后的齐军来偷袭,毕竟魏国后方的兵力比较空虚,所以他比较注意保存实力、不把战争进行到底,这样可以及时回师救援国都大梁,把后备部队迅速投入到反击齐军的战斗中。因此,为了使魏军不能及时回师救援自己的后方,齐军对赵、韩两国造谣说自己很快就来,使他们士气大振,更勇敢地对魏军作战,这样就能把魏军更多地牵制在赵、韩两国,不能迅速撤回国内抵御齐军的偷袭,这就使齐军能争取到较多的时间,打到魏国都城)
        还有值得注意的,就是一直在韬光养晦、密切注意着天下大势的“穷弱的”秦国~

阅读(47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