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72538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2-12 03:49:30

(九)
        商鞅在中原几个国家跑了一圈,看到中国多如牛毛的饱学之士几乎都来这些地方施展才华、求官求职(竞争太激烈了,谁叫这里经济繁荣呢),然而政府对这些思想活跃、抱负远大的才子们却是只敢养不敢用(就像旧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和现在的共产党政府都怕大学生搞政治运动一样),只是用很高的俸禄养起来,表现自己很开明、民主,却不给官做。商鞅见在这里无路发展,又正好遇见秦国发出的求贤令,于是去了秦国谋求发挥自己才华的出路。同样是法家学派的申不害做了韩国大官,开始对韩国官吏制度进行改革,他和商鞅约定,两人在各自工作的国家里进行改革,看看最后谁的成效大,商鞅欣然接受这个竞争。
        能够以国家的前途作为赌注,使自己的才华实现最大的升华,这确实比较难以想象,或许只有强者才能够从容面对这样的竞赛了。不过商鞅私下里却对白雪女士说,如果秦国的官场太黑暗的话,他宁愿放弃理想,回来和白雪女士相守一生。像这样有高远志向、才华横溢,而在万不得已时,又甘愿将自己埋没一辈子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和敢于放弃一切(良心除外)的勇气,还有极强的魄力,是不可能这样拿得起放得下的,所以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了~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不过商鞅是否真是这样的人呢?如果他真的在秦国官场碰了壁,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了,他会真的甘心么?他还敢不敢再面对自己原来的竞争对手申不害呢?当然,如果我是他,我要是一直为自己担忧这些问题的话,那我就不是心胸宽广和有勇气的人了。
        商鞅到了秦国,经过近半年深入贫困山区和对农村以及军人家庭的考察,逐步在头脑中形成了为秦国进行改革的雏形。在好友、秦国丞相景监的大力举荐下,他得以单独面见秦孝公进行谈话。可是在头两次谈话中,商鞅故意谈了很多与秦国的国情、与当时的天下大势相背离的治国理论,比如劝秦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少去管国家的贫穷、动乱和危亡,“无为而治”等等,气得秦孝公拂袖而去,景监暴跳如雷,破口大骂。但是最终,景监被商鞅说服了,愿意最后一次引荐他去见秦孝公。商鞅告诉他,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一方面试探秦孝公是不是真的求贤若渴(如果对假货怒不可遏,说明对真货是望眼欲穿的,因为查验假货浪费了寻找真货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是想进一步激发秦孝公求贤若渴的心理。在这里我则认为,商鞅这样做也许还有三个作用:
        第一,考验和观察秦孝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如果他还愿意接见商鞅,说明他的承受能力强,而承受能力强往往表明意志很坚定,那么在商鞅对秦国的改革中,即便遇到挫折,他也能对改革深信不疑,坚定地支持商鞅继续下去;
        第二,一开始故意表现得很拙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迷惑秦国官场上的老臣们,免得遭到他们的暗算排挤,堵了自己的官路;
        第三,试探秦孝公的胸怀。如果他在遭到商鞅的这两次打击后,仍然愿意接见商鞅,说明他心胸开阔,敢于信任才子,那么在以后,一旦商鞅进行改革触犯了反对派的利益,秦孝公在面对反对派对商鞅的诬陷和挑拨离间时,也能够放心大胆地支持商鞅干下去。
        如果试探下来发现秦孝公不是这样的人,那么商鞅的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实现了,到时候商鞅完全就不用指望自己能在秦国一展身手了,只能像他说的那样,回去和白雪女士相守一生。所以我认为,如果商鞅在这样做时考虑到了这三个作用的话,那么他是个有深谋远虑的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商鞅的改革会面临很多艰难险阻(比如会得罪太多的人)和危险,又是需要长期坚持、不能中断的,否则就容易前功尽弃,不但先前投入改革的成本和牺牲会付诸东流,而且要从头再来就困难重重了,所以对变法者和支持变法者的意志力和胸怀有很高、比较苛刻的要求。
                                                                                                       (十)
        商鞅第三次见到秦孝公,两人终于兴致勃勃谈起了变法改革。商鞅先是评论了东方六国的强国之路:魏国是凭借强大的军队(有点像现代的苏联和俄罗斯),齐国靠的是较强的经济实力(有点像现在的日本),楚国是倚仗着广阔的国土与资源(再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就有点像现在的中国),然而这些都不能长久地支持国家的强大,因为这些国家实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国王一人说了算,所以“遇明君则强,遇庸君则衰,遇昏君则弱”。看到这里我才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好的一部能弘扬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电视剧,没能拿到电视上放。正因为它弘扬的是法治,反对人治,触动了当今共产党最敏感的神经,具有针贬实政的影响,所以才遇到了政府亮的“红牌”。此外,这部电视剧在预告中说,叙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与奔放的时期”,对共产党来说,言外之意自然是现在的中国还没有古代战国时期自由,因此引起了共产党的不满。
        还有,最让人窝火的就是,当时的秦国连年征战,遗留下了大批的老兵、伤残兵、亡兵,当然也因此出现了一大批士兵遗属,可是他们没有得到政府应给的回报,只是得到了政府施舍的少得可怜的“三千铁钱”,更别提什么社会保障了!这和现在的中国不是很像吗?那千千万万曾经参加了抗美援朝和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甚至更早的战争的老兵们,不也是早已被政府抛弃了、不管不理了吗?他们为了和平与更多人的安全,把自己的心血和生命都牺牲在了无人问津的战场上,可是当人们从他们那里接过和平之后,谁又关心过他们、理解过他们为了和平而付出的种种惨痛的代价与遗憾?秦国那些伤残老兵们的悲壮哭诉震撼了我,当现在中国那些还健在的、被国家给予了太多遗憾的老兵们看到这里之后,也一定会被深深地震撼。秦国那些伤残老兵们的悲壮哭诉,也震撼了电视剧上商鞅的心,促使他后来坚决推行奖励军功的政策,让在战争中立下了战功的士兵们能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
         商鞅的言外之意则是要给秦国留下一套能够供后人长期有效使用的国家管理和发展制度,使秦国的发展不会受到更换国王的影响,这套制度确实是需要用时间来证明其有效性的。另外,正如俺在电视剧一开始所想到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要靠经济、政治、军事、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才能支撑得起来并发展得稳当,如果偏废一方,就不可能发展得长久,因为它赖以生存的少数几个因素一旦消失,它就失去了一切支撑点。因此,国家以及企业的发展都要兼顾各个方面,使它们既高效率地发展,又能互相协调与配合,而核心就在管理,因此好的管理制度是国家和企业长久生存的关键。古代中东亚述帝国的崛起、成吉思汗的军队能长期取胜、拿破仑一世在法普战争中的胜利(他的军队是军级制,他的命令只要下给几个军长就可以了,军级以下的作战单位则由军长自己负责,而普鲁士军队实行的是师级制,各师都要统一归国王指挥,命令往往要很长时间才能下达完毕,减慢了军队的集结和行动速度~)、100年前巴拉圭打赢格兰查科战争,很大程度上都赖于高效合理的政治或军事管理制度。二战结束后,日本一批退伍军人把军队的管理体制运用到创办的企业中,结果打造出了一批有国际水准的大企业,它们的管理方法也被全世界传扬。(我这个不懂管理的人,居然也谈起了管理
阅读(56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