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3227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08-30 23:41:29

四、痛失祖母

古今中外,晚辈对于自己最依恋的年长之人的感情,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其健康状况的极大关注上,玄烨也是如此。随着孝庄年事不断增高,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祖 母的身体。祖母稍有违和,他会不由自主地陷人担忧与恐惧;祖母一旦痊愈,他便如释重负,心喜若狂。为使祖母康健,去除病灾,玄烨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比 如他曾分别于畅春园和南苑,建造恩佑寺和永慕寺,以给祖母祈求福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他亲自居景山斋戒祭星,为祖母乞福,并派遣近御侍卫 关保,偕同慈宁宫首领太监牛之奇、乾清官首领太监顾文兴,“祭星三年”。然而,人的生老病死乃客观规律,玄烨的愿望与所做一切,并不能扭转孝庄身体日渐衰 弱的趋势。

(一)祖母中风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孝庄72岁后,身体开始明显走下坡路,本已有的脑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病症,进一步严重起来。从保留至今的孝庄画像看,她晚年比较胖,当是诱发这些疾患的因素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玄烨身体欠安,孝庄体恤爱孙,“命往口外避暑静摄”。玄烨遂遵慈旨,携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褆巡幸塞外。

不料玄烨返京前,八月二十八日深夜,孝庄突然中风,右肢麻木,舌硬梗阻,言语不清。孝庄的近侍太监崔邦吉立刻告知正在慈宁宫值夜的御医张世良,进行诊治。 张世良当即让孝庄以竹沥、姜汁服下苏合丸,未几、另一位御医李玉白也被传至。经俩人共同诊视、商议,又增加几味药,开下药方,很快配制煎好,给孝庄服用。 张、李二位御医禀告闻信赶来的裕亲王福全、内务府总管图巴等人:太皇太后“脉尚好,断无大妨”。

服药后,孝庄的病情迅速缓解。八月二十九日黎明,她吩咐一直在身边守侯的福全传旨:“著(蒙古喇嘛)奈宁呼图克图看视。”奈宁呼图克图诊视后,认为“太皇 太后中风乃因不洁食物人口而致”,并建议由包括他本人在内共48名喇嘛,当日起即在慈宁宫花园诵经。孝庄同意了这——做法。

九月初一日,玄烨行至博洛和屯(位于今河北省北部),接到图巴等人关于孝庄突然发病的奏报,心急如焚,在折子上做了简短朱批:“知道了。朕从速返回。”他 星夜兼程,初二日正午抵京后,直奔慈宁宫祖母榻前。当玄烨看到祖母“慈体已安,尚在服药”,才稍稍松了口气。他为祖母“亲侍进药,侍奉至夜半”。此后数日 内,玄烨每天两、三次去祖母宫中问安探望。
欢迎访问亚亚虫网-------------------------------

由于医治及时,对症下药,孝庄的身体逐步恢复。为感谢神明的“助佑”,她下旨“修葺庙宇”,特命玄烨于康熙二十四年九月十八日“吉日”,前往白塔寺(位于 今北京阜城门内)进香礼拜。十八日当天,玄烨正准备从宫中动身时,突然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近侍担心雨大路滑,泥泞难行,请求玄烨稍停片刻,等雨停后 再去。玄烨没有同意,他说:“近因圣祖母偶尔违和,朕心深切忧虑。今已痊愈,甚为庆幸,何惮此一往,以慰慈颜乎!”说完毅然冒雨前往。玄烨为了满足祖母的 心愿,为使祖母能长保安康,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冒雨而行,对他来讲又算得了什么呢。

事实表明,在孝庄宫中专设御医,昼夜值守的措施,对于她此次中风后得到妥善救治,起到决定性作用。翌年五月,玄烨谕令吏部嘉奖两位有功的御医:“昨年太皇 太后圣体偶有违和,命太医院御医李玉白、张世良殚心诊视,恭酌方药,今已万安,朕心欢悦。伊等克尽厥职,尔等可量加议叙。”可见孝庄自二十四年秋发病,经 医治大大缓解后,又过了半年多时间,才完全康复。

孝庄初愈不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迎来她的74岁生日。玄烨特“上太皇太后万寿表”,上面写道:“臣幼荷深思,长资明训,孝养难酬,罔极尊 崇,聊展承欢,伏愿景命弥新,纯禧益茂,叶八千岁以为春,东朝永范,锡亿万年而成算,西母常来,臣踊跃欢忭之至。”在此前后,玄烨还专为祖母铸造了一尊高 73厘米的黄铜镀金四臂观音像,其莲座下沿刻有满、蒙、汉、藏4种文字写成的铭文:“大清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虔奉三宝, 福庇万灵,自于康熙二十五年,岁次丙寅,恭奉圣谕,不日告成。永念圣祖母仁慈,垂佑众生,更赖菩萨感应,圣寿无疆云尔。”这尊佛像后来一直被供奉在慈宁宫 大佛堂。

万寿表和四臂观音像,是玄烨献给祖母74岁生日的两件珍贵礼物,反映出他感戴祖母,企盼祖母健康长寿的真切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孝庄一向勤于佛事。当她的身体条件许可时,常常亲自前往寺庙,从事礼佛活动。如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十八 日,她曾去刚刚落成的南苑仁佑庙上香。有时,孝庄也让爱孙玄烨代往礼佛,除前述五台之行及进香白塔寺外,又如二十一年四月,玄烨在盛京(今沈阳市)拜谒祖 陵后返回途中,遵照祖母旨意,特地绕道辽阳州千手佛寺降香。他将祖母发来香资银600两颁赐寺僧,又分别去附近的千山香声等5寺,各赐寺僧银5两。

(二)祖母病逝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冬天,是玄烨一生永难忘怀,感情历程中最痛苦的日子。正是在此时,他平日最为担心,不愿想也不敢想的事,终于发生了。

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5岁高龄的孝庄“旧症复发”,“疹患骤作”,病势凶猛,不同以往。从这一天起,玄烨处理完政务,便立即趋至慈宁宫侍疾。他守侯在祖 母的床边,“衣不解带,寝食俱废”,为祖母“遍检方书,亲调药饵”。孝庄入睡时,他“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 以进。”孝庄心疼孙儿,多次让他回宫休息一下,但玄烨执意不肯稍离。他“惟恐圣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备,故凡坐卧所须以及饮食肴馔,无不备具”,就连米粥也 准备了三十多种,以供祖母所求。孝庄因“病势渐增,实不思食,有时故意索未备之品,不意随所欲用,一呼即至。”见孙儿如此殷切周到,正受病痛煎熬的孝庄不 禁老泪纵横,她抚摸着玄烨的肩背感叹道:“因我老病,汝日夜焦劳,竭尽心思,诸凡服用以及饮食之类,无所不备。我实不思食,适所欲用,不过借此支吾,安慰 汝心,谁知汝皆先令备在彼,如此竭诚体贴,肫肫恳至,孝之至也。惟愿天下后世,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
欢迎访问亚亚虫网-------------------------------

为挽救祖母的生命,玄烨“在宫中五日不竭诚默祷”。十一月二十七日,他下诏刑部,除十恶死罪等重犯外,其余一概减等发落,希望能以此好生之德,感动上苍, 保佑祖母转危为安。然而,孝庄的病情仍在加重,“一句之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万般无奈之下,玄烨不顾众臣反对,断然采取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举措。

十二月初一日凌晨,寒风刺骨,玄烨率王公大臣从乾清官出发,步行前往天坛致祭。.事前他亲自撰就的祭文中说:伏恳苍天佑助,“悯念笃诚,立垂昭鉴,俾沉疴 迅起,遐算长延。若大数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读祝版时,玄烨跪在坛前,滴泪成冰,在场王公大臣无不感泣。34岁的玄烨竟然乞求上苍, 以减少他本人的寿命为交换,尽可能地延长孝庄的生命,足见他对祖母感情之深,依恋之至。

可是,玄烨的赤诚并没有感动上苍,这次不同寻常的天坛之行,未能取得他期望的效果。整整三十年后,他向皇子、大臣们痛心地回忆说:“昔年曾因干旱,朕于宫 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至第四日,步诣天坛虔祷,油云忽作,大雨如注……。朕自谓精诚所感,可以上邀天鉴。后太皇太后不豫,朕以保育恩深,益復虔诚 步祷,请减己算,为圣祖母延年,讵意竟不可回。朕以此抱痛于心,知天道幽远,难可期必。朕为圣祖母,不能祈求永年,而为民请命,即使天心有感,能不负惭于 中乎?自此以后,每遇求雨,朕但于宫中斋戒,不复躬亲祈祷,此意从未告人,诸臣所未知者也。”说到这儿,已两鬓染霜的玄烨“流涕呜咽,不能自止。”由于为 祖母延长寿命的愿望未能实现,玄烨从此放弃亲诣天坛求雨的做法,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祖母之死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她嘱咐玄烨:“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呈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 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她知道孙儿对她的感情,担心孙儿过度悲伤,特在遗诏中指出:“惟是皇帝大孝性成,超越千古,恐过于悲痛,宜勉自节哀,以万 机为重”。“其丧制,悉遵典礼,成服后三日,皇帝即行听政。”又叮嘱身为皇太后的儿媳:“我病若不起,皇帝断勿割辫。”
欢迎访问亚亚虫网-------------------------------

尽管玄烨已有精神准备,但事情真的到来时,仍然难以承受。孝庄逝世后一连十余日,玄烨昼夜号痛不止,水浆不人口,以至吐血昏迷。他违反清朝后丧皇帝例不割 辫的祖制,不遵祖母遗旨,不听皇太后劝告,毅然割辫;又拒绝臣子关于“我朝向日所行,年内丧事不令腧年”的奏告,决定将孝庄梓宫安放在慈宁宫内,直到翌年 正月十一日发引。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春佳节,玄烨坚持于慈宁宫为祖母守丧。他“每念教育深思,哀痛实难自禁”,恸哭不止如前。正月十一日,孝庄的梓宫被迁往朝阳 门外殡宫,发引时,玄烨“割断轿绳”,坚持步行;途中每次更换抬梓宫的扛夫时,也“必跪于道左痛哭,以至奉安处,刻不停声。”玄烨执意为祖母持服守丧二十 七个月,后经百官士民再三劝奏,才勉强同意依照祖母的遗嘱,“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

连续六十天“不宽衣解带,犹未盥洗”的侍疾、守丧生活与巨大悲痛,几乎摧毁了玄烨的身体,他“五内怔仲恍惚”,“足疾虽痊,旧疴丛生”。直到正月下旬,“力疾御门理事”时,还得“令人扶掖强出。”困扰玄烨晚年的高血压及心脏病等疾患,很可能就是此时落下的病根。

康熙二十七年四月,玄烨亲自护送祖母的梓宫,前往遵化孝陵以南刚刚建成的暂安奉殿,恭视封掩。

孝庄去世后,玄烨谕令礼部并传谕诸王、大臣:“太皇太后祭物,俱照世祖皇帝往例。”表明祭祀孝庄的规格,完全同皇帝相埒。

(三)刻骨铭心的思念

有人说,时间是冲淡哀思,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然而对玄烨来讲,这一良药竟失去了作用。孝庄死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他自己也离开人世,整整三十五年,一万两千多个日夜,他时刻没有忘怀祖母,始终没有从追念的痛苦中真正解脱出来。

很长一段时间,玄烨不愿再经过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甚至不愿从与慈宁宫遥相对应的隆宗门出入。每当必须路过时,便绕道而行,以免触景生情,令人心碎。康 熙二十七年三月底,他对大臣们说:“从前诣两宫请安时,皆于起居注记档。今诣(皇太后)宁寿宫请安时,朕因不忍过慈宁宫,故从启祥门行走。但此系宫禁之 地,外官无由得知。此后每次请安,著令太监传谕敦住,仍令起居注官记载,其不忍由隆宗门行走之故,亦令谕侍郎库勒纳知之。”


玄烨对祖母的感情,给法国传教土白晋留下极深刻印象。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他写与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说:“像(康熙)皇帝那样最出色、最典型的孝 道,甚至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正因为唯有太皇太后曾对他有养育之恩,所以皇帝对她在一切方面的体贴、顺从,也达到了使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太皇太 后死后)整整三年中,皇帝不仅节制自己,而且还禁止王公贵族的各种娱乐”。“同时,他还每年多次去远处的陵墓,悼念太皇太后,以他的种种孝敬使死者感到欣 慰。三年丧服期满后,皇帝还是继续这样’做,直至今天,还听说当他路过太皇太后在世住过的宫室时,还会禁不住流下眼泪。”
欢迎访问亚亚虫网-------------------------------

康熙二十七年至六十一年,玄烨前往遵化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26次,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祖母。

一次,在暂安奉殿附近,他遇到曾侍奉孝庄多年的守陵太监崔邦琪。每逢看见原祖母宫中旧人,总是引起他对往事的回忆,悲从中来。于是,玄烨赋诗一首,赐给崔 邦琪:“返照寒松影,心.悬泣露霜。一生常感悼,数载几悲凉。恨接云峰近,思连沧海长。问安劳梦想,绝矣九回肠。”至高无上的皇帝竟为一个地位卑微的守陵 太监写诗赐赠,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上,是罕见的。玄烨一贯鄙视太监,认为“太监最为下溅”,是“虫蚁一般之人”他对太监崔邦琪这种不同寻常的态 度,显然是爱屋及乌所致。由于祖母已永远离开了他,祖母生前留下的一切痕迹,包括曾经服侍祖母之人,对他来讲都具有特殊意义而倍感亲切。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玄烨第一次亲征噶尔丹前,率领6位皇子往谒暂安奉殿、孝陵。是月底,他亲统大军出发,三月初九日途经赤城驻跸。这里,是二 十四年前他第一次陪祖母前来洗温泉之地。白天,玄烨紧张调度,处理军机,无暇多思,但夜深人静后,追昔抚今,难以成眠。他曾赋诗抒怀:“慈宁曾驻此温泉, 展转依稀廿五年。今日征途冰未解,当时冻岭雪还全(玄烨自注:往年奉太皇太后临幸之际,即是此时)。渐近边关风土别,长驱旌旗岳山连。孤城寒重深宵静,敢 卜龙河奏凯旋。”

孝庄在世时,玄烨每逢远行,途中必按时赶写奏书,请祖母安。孝庄去世后,当他再次来到曾写请安奏书的地方,总是感慨不已。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 玄烨奉皇太后去盛京谒陵,“驻跸(吉林)乌喇之船厂”时写道:“……忆壬戌(康熙二十一年)春夏巡行此地,每五日一奏请圣祖母太皇太后安,今不可得矣,书 志慨慕。”“曾问慈宁草奏笺,夜张银烛大江边,重来往事俄追忆,转眼光阴十七年。”也是此次途中,玄烨经过(吉林西部)克尔苏(素)地方时,亲临孝庄之 弟、科尔沁和硕达尔汉巴图尔亲王满珠习礼墓奠酒。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二月,玄烨又一次来到五台山。由于废立皇太子的风波,他的身体已每况愈下。行至二十七年前孝庄驻跸之地,他依然深切地缅怀祖 母,只是心情愈发显得沉重:“又到清凉境,巉岩卷复重。劳心愧自省,瘦骨夕鸣悲。膏雨随春令,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
欢迎访问亚亚虫网-------------------------------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冬,玄烨像往年一样,率诸皇子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已63岁高龄,体衰多病的玄烨,久久伫立在祖母灵前,泪流满面,不忍离去。 他的一首名为“五十五年冬谒陵作”的七言诗,表露出其当时的心境:“拜奉山陵泪两垂,提携鞠育赖仁慈,松林转盛青如许,鬓发劳伤白所宜。屈指多年思慕永, 深惭暮景远来迟。珠邱玉殿依然觐,悲想音容寸晷移。”

梦是心头想。孝庄去世后,玄烨时常梦见祖母,特别是当他对某些重大问题作出决断时,更是如此。

一废太子期间,玄烨对孝庄的亲属、科尔沁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等人谈起:“太皇太后在日,爱朕殊深,升暇以后,朕常形梦寐,奇异甚多。乌兰布通出兵之前,梦 太皇太后止朕曰:‘尔慎毋出兵,出恐无益。’后朕强行,果至半途抱疾而还。中路出兵(即玄烨第一次亲征噶尔丹)之时,亦梦太皇太后谓朕曰:‘尔此番出兵, 克奏大勋,但非尔亲获其俘耳。’彼时朕不能理解,后出兵,闻噶尔丹遁去,朕自拖诺山出兵往追,噶尔丹遂西奔,遇伯费扬古,大败之,多所俘获,始知梦兆合符 如此。近日有皇太子事,梦见太皇太后,颜色殊不乐,但隔远默坐,与平时不同……。”

玄烨的这段话说明,他亲政后很长时期内,凡有重大政务,无不向祖母请示,或相互商讨,而祖母的意见大都具有远见卓识,只要经过祖母点拨,便能顺利解决问 题。玄烨对此印象深刻,永生难忘,以致在祖母去世后,每当他遇到重要问题而殚精竭虑地思考时,都不由自主地忆及往日祖母对自己的指点,终于形成梦境。至于 是否如此神奇,则另当别论。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冬,一天,玄烨和大臣们谈话时,言及太皇太后,与以往一样,他立刻“涕下如雨,哀不自胜。”这时距孝庄去世已整三十年,玄烨却依然如此,这一刻骨铭心的思念,持续到他生命的终结。
阅读(131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