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年底横评的事情,特别是同时进行的服务器和路由器2个横评搞得焦头烂额。原因很简单,临近年底,许多厂商或公关都想要一个好的业绩,自然获奖就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于是最近几天,总有厂商在旁敲侧击的询问横评进展情况。我相信他们对于我如何忙碌是根本不关心的,他们想要的就是那个,你懂的。
我入行的时间是2004年,那时候在一家如今已经销声匿迹的IT网站,从网站的草创期开始,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时代,工作地点是民居,中午还有小阿姨做饭,大家的气氛相当的和谐。
最初的几年做行情编辑,现在随着电商的发展这个职业似乎在一线城市的网站里已经消失了。每天的工作就是到中关村的各大卖场采集价格消息,什么降价了什么到货了,顺便再看看中关村有什么新变化。那时候因为网站名气小,写东西很自由,虽然每天要步行3-4个小时,赚钱也不多,可我依然很开心。
慢慢的,网站扩大了,有了更多的同事和客户,就受到了来自销售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候是正面的,但更多的时候却向着你所不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再到现在,几乎所有媒体的编辑都会受到来自商务内容的压力,甚至我认识的许多编辑每天就是为商务内容而存在的。
从客户的角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初的时候仅仅是希望自己的产品受到报道和关注,渐渐就希望能够受到更多的报道和关注,最后就发展成所有稿件都要通过客户确认或者客户干脆自己替代了编辑写稿。于是,你就看到更多的媒体中充斥着谎言和谩骂,文章署名的小编家人每天被问候好多次。可是没办法,虽然没有直接从客户手里收钱,但却拿着公司发的薪水,似乎这份工作的代价就是每天被人问候。
最近几个月越发感觉客户的变态,一个简单的图赏内容更改了5-6次,直到最后按照客户的要求一字一句的完成。相信大部分编辑对此已经是习以为常,但至少我还是厌恶这种行为,也曾经在电话里与一个要改稿的客户对骂。但如果客户的气场太强或者名声太大,编辑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
写到这里想起我的一个同学,大学的时候他很少去上课,加上个子很矮,其貌不扬,即便是在班级中也属于被边缘化的人。几年之后听说这人去了某报社,随后发表了许多揭露内幕的文章,最有名的要算是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厦门PX事件。这事儿被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多家国外媒体报道,他也因此成为了圈内的名记。
不过当名记的感觉并不好,他曾被黑白两道频频威胁,最终因为报道某铁路事件触怒中央高层,被免去记者资格,从此退居幕后做一些审稿的工作。这些事情我是听一个在中宣部的同学说的,应该比较可靠。
这事儿说明,想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多么多么的难,现在的厂商甚至不允许一点点不同的声音。又送产品来测试,又不想听到不好的话,那何必送来呢?自己写一篇吹嘘的稿子不是更好?可是在我刚刚入行的时候,我的老板就对我说过——记住你写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网友需要花钱去买的,你如果欺骗他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7年过去了,言犹在耳。
在以后的文章中,我是不是得加上这么一句话:
本文因商业原因,曾被客户多次修改,故不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阅读(1493)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