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60306
  • 博文数量: 221
  • 博客积分: 10033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232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3-06 22:0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21)

文章存档

2010年(8)

2009年(1)

2008年(69)

2007年(63)

2006年(80)

我的朋友

分类:

2006-07-27 16:56:08

10?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A

【简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即人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为,人类世界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指被人类实践改造、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它已经属于人类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即 社会有机体,它是由人和人群组织、生产力、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世界”这个特定的概念, 要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由上分析可知,选项A是正确答案。

备选项B认为人类世界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不准确。主观世界,即人的精神世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固然属于人类世界,但客观世界指一 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其中却包含着天然自然界,则不属于人类世界。备选项C则明确把自在自然即未被认识、改造的自然也列入人类世界之中,扩大了人类世界这一 概念的范围,但却把人类社会排除在人类世界这一概念之外,则又大大缩小了这一概念的外延。备选项D只把“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类世界的内容,而 “社会关系”只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又缩小了这一概念的范围。

【相关知识衔接】人类世界和人类社会、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社会关系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再考的可能性不大。要在概念上注意人类世界和人类社会、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社会关系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1.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2005年单选题第1题)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富口袋”,是创造物质财富;“富脑袋”,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党的方针、政策。“富脑袋”对创造物质财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智力 支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因此,“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体现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说明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一经 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所以,正确选项是B。

但精神(意识)是主观反映性的存在,它是物质的主观反映,它同物质有着原则的区别。单纯的精神(意识),连一个原子也移动不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 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备选项C关于精神力量可以“代替”物质力量的说法混淆了物质和精神的原则区别,也夸大了精神的作用,因此应排除。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精神(意识)是物质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简言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备选项A和D否认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因此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基本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

【命题趋势】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以及同一切旧哲学的区别。要注意划清在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上的理论界限。此类知识点属于常考点。

12.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哲学第二章辩证法唯物论部分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应用。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变化是指事务所发生的改变包括数量,结构,性质等的改变,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A、B、D是错误选项。

【命题趋势】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是辩证法部分的难点,也是常考点。

(二)选择题Ⅱ?

1?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1999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类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答案】C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涉及对自然客体(客体基本形式之一)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语)。无论是“第一自然”(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和“第二 自然”(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两者都是物质自然,而后者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哲学上的客体指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第一 自然”固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第二自然”同样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这样才能使物质生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因此,正确选项是C和E。 ?

备选项A把“第二自然”的一部分划入“意识”范畴,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备选项B把“第一自然”视为“脱离人”,有认为它对人和人类社会不 发生关系和作用之谦;“第一自然”虽先于和独立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未经人类改造,但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大,其中有些以直接、间接以及强弱不等的程度影 响、制约人和人类社会,其中有些影响或许至今还未为科学所发现,也或许至今还未发生影响。至于把“第二自然”看成“意识的产物”,显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因 此,备选项B是不准确的、错误的。“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是因为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不在于“它们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 而成”,这种说法不仅把现代物理学发现的基本粒子排除在物质形态之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哲学上物质范畴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混同了。因此,备选项D也是 错误的。

【相关知识衔接】准确理解物质、意识这两个哲学基本概念及意识的能动作用。

【命题趋势】此考题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对哲学上的物质、意识这两个基本概念要准确理解,并要科学理解意识的作用。

2?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9题)?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答案】B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和人工智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的反映,因而思维模拟亦称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包括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目前的电脑属于功能模拟,它可 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运算速度、准确性等),因而它战胜人脑是完全可能的。电脑是人工制造的思维工具,它是人脑的延 长,通过电脑人类扩展了自己的智力;它把人的意识物化在机器中,它是人制造的,是人类智慧的“反光”;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因此,选 项B、E是正确答案。?

但电脑是机械物理电子装置,电脑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形式,有明显的机械性,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近似、部分地 模拟人脑的思维功能。人脑则由千亿个神经细胞构成,是结构最为复杂的物质形态,它是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思维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灵活 性;人脑的思维运动固然包含着脑电波等电子运动,但不能归结为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因此,备选项A和C是错误的。至于实践,它是人特有的“主观见之客 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世界的活动,电脑和机器人不过人在实践活动中使用的一种工具而已。因此,备选项E也是错误的。?

【相关知识衔接】准确理解人工智能及其作用;人脑和电脑的本质区别。

【命题趋势】人工智能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生产、科研、国防军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存着日益广泛的应用领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发展。如何从哲学上分析人工智能,应引起考生的注意。此考点不仅可以出选择题,也可以出辨析题。

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2000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答案】BC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运动以及唯物主义的古代历史形态。

此题出自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他认为“气”为物质本原或原始物质,一切实形之物由“气”凝聚而成, “气”的运动会发光、发声,“一切物,皆气所为也。”(同上书)因此,方以智的哲学属于气一元论,不是“多元论”,备选项A是错误的。他的这种思想承认事 物的运动、变化,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形”、“声”、“光”等是对物理运动形式的朴素、初步概括。因此,他的上述表述虽然很朴素、直观,具有猜测性, 但蕴含有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式等思想。因此,正确选项应当是B、C、D、E。

【相关知识衔接】一元论同多元论的区别;朴素辩证法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区别。

【命题趋势】方以智上述表述再考的可能性较小。要善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作出正确的评价。

4?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2000年理科多选题第19题)?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答案】ABC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整个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主义彻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彻底批判和克服唯心主义。?

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指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本题答案列举了社会物质性的四个主要表现,即选项A、B、C、D。选项A,是马克思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科学论断(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其最本质的含义是社会形态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不依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选项B和C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物质的力量或物质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了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唯心主义观点,说明了社会的物质 性。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同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选项D是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的转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页),在于说明,人类社会虽然存在精神现象,但 精神现象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制约的,同样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备选项E认为,“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是错误命题。因为人是社会历 史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语)?

【相关知识衔接】社会同自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命题趋势】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是坚持唯物史观重要前提。要指出考题答案中列举的社会物质性四个表现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交错的。此知识点还存在再考的可能性。

5?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2001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答案】AB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此知识点更多涉及考研《大纲》的第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的时候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又说:“不是从观 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2页,第92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 识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 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主要指物质资料产生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现 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显然,选项A、B、D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正确选项。备选项C把“各种社会关系”都列入社会存在中,扩大了社会存在范畴的外延;人们的社会关系包 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及其他关系,其中生产关系体现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固然属于社会存在范畴,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社 会意识范畴。至于E项中讲的法律制度,属于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之上建立起来的,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体 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一定的法律思想,同样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相关知识衔接】社会存在同实践、自然资源、社会关系、生产力、法律制度这些概念的区别和 联系。

【命题趋势】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范畴,对于深刻理解社会的物质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具有重要意义。此知识点仍有再考的可能性。

6?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6题)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能转化为物质

【答案】AB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 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见《列宁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08~109页)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不能沿用形式逻辑的种属差定义 法,只能用与其对应的概念——意识的关系来下定义,“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见《列宁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07页)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 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 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统一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 物论。因此,正确选项A、B、E。备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含有凡是物质都有意识,属于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 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备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 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含有庸俗唯物主义思想。?

【相关知识衔接】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命题趋势】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既要运用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又要运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来分析,这样才能划清辩证唯物论同唯心 论、二元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物活论以及庸俗唯物的原则界限。此知识点在理论上是一个难点,不仅会出选择题,还可以出辨析题。

7?从物质与精神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答案】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饼”,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属于物质的东西。“画饼”,是对“饼”的描绘和反映,属于精神范畴。“充饥”,是“饼”的效用和功能。在这里,“画 饼”和“饼”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区别,即精神和物质的原则区别。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各有不同的作用,有时精神的作用也十分巨大, 但精神不能代替物质,它只是物质的主观反映,主观反映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正确选项是D和E。?

备选项A认为精神和物质不具有同一性,否认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备选项B认为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命题本身是正确的,但不合题意。备选项C认为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其错误与选项A同。

【相关知识衔接】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及其矛盾同一性;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旧唯物论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画饼不能充饥”这一俗语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类似其他俗语或成语,这些俗语或成语涉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注意对其进行哲学分析。此类考点一般出选择题。

8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答案】BCD

本题考察的是哲学第二章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并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这是2006年新增的知识点。

【命题趋势】这个知识点明年不会再考了。

本章总结?

1 从1999年以来考研试题可以看出,本章一般出选择题,特别是单选题。8年来,出单选题14道,多选题7道,没有出过辨析题和分析题。应指出,本章有出辨 析题和分析题的可能性,特别出辨析题的可能性很大。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运动和静止、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能动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都 存在着出辨析题或分析题的可能性。

2 本章中心是阐明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绝大部分命题都是围绕这个中心主题的,而且同一知识点反复命题,应引起考生注意。

3 理解和把握本章试题,要注意在物质观、运动观、实践观、意识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唯心论、旧唯物论、相对主义诡辩论、二元论等)的区别和界限。

阅读(133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