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586886
  • 博文数量: 1214
  • 博客积分: 13195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910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1-19 14:41
个人简介

C++,python,热爱算法和机器学习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214)

文章存档

2021年(13)

2020年(49)

2019年(14)

2018年(27)

2017年(69)

2016年(100)

2015年(106)

2014年(240)

2013年(5)

2012年(193)

2011年(155)

2010年(93)

2009年(62)

2008年(51)

2007年(37)

分类: IT业界

2012-05-03 00:10:49

文章来源:


目前,中国的创新力量比较薄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国外的模仿。但国外和国内的市场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和用户习惯,以及市场成熟度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很 多企业只学到了人家的表面,而没有研究透彻它们的内部机理;很多企业摸透了中国市场的脉门,但陷入了市场过于狭窄的死亡地带;很多企业外表上科技时尚,但 实质却做的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低级工作……Tech2IPO针对这些现实情况,决定推出《公司诊断》系列文章,尽可能为大家抹去公司和事件表面的层层迷雾, 揭开它们的庐山真面目。文章或褒扬或鞭笞,但都是为了让企业生存的更好,让创业者们能从中有更多有价值的收获。本文为这个系列的第三篇文章。更多文章请点 击查看《公司诊断》系列文章列表。

如果您想和Tech2IPO一起进行“公司诊断”,欢迎投稿到邮箱logicguru2006@gmail.com。我们选取公司的标准是:大小不 限,知名度有无不限,但公司涉及的问题一定要有代表性。如果您也想和Tech2IPO一起就您的公司或产品进行探讨,也请发邮件到这个邮箱,我们会和您第 一时间取得联系,并为您履行必要的保密义务。

.

现象:

抄袭Facebook的风潮刚过,抄袭Linkedin的另一股风潮又已经到来。事实上,这已经是第二轮抄袭Linkedin的风潮了。从 Linkedin获得国外媒体关注时,国内的天际网、若邻网等第一波商务社交网络就已经随风而至。但几年发展下来,却都不是特别理想。而今,当 Linkedin在这两年来要IPO的传言沸沸扬扬时,新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国内的优士网、经纬网等第二波跟风者又至。不过不管在宣传上如何 “创新”,如何“革命”,但它们都无一例外的被称为中国的“Linkedin”的翻版。人们好奇的是:中国的这些模仿Linkedin的公司能否成功?到 底该怎样模仿Linkedin?

诊断:

Linkedin作为一座丰碑,已经被人膜拜了十余年,也被人模仿了十余年。但人们更多的却是抄袭和借鉴Linkedin的界面和形式,却鲜有人对 其内部机理进行挖掘。如果我们细细抽丝剥茧,就会发现LinkedIn成功其实更多是时代和文化的印记,是当时的必然,却是现在的偶然。它作为一个SNS 也正在迎头赶上,但作为一个被抄袭者,它自身或许在做法上都还亟待完善。我们国内的抄袭者,要当心了,要特别当心了。

一、Linkedin的核心是个人品牌展示平台。而基于个人品牌能做什么,这可不是它刚开始就要考虑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这里真成了个人品牌的聚集地,它自然就可以围绕着这些人做大文章。

怎样才能突出个人品牌?

第一个层面就是静态上突出个人品牌。

一个人所在的公司和曾服务的公司能够体现出个人品牌,他的一度好友以及二度好友能体现出他的个人品牌。他的个人链接的博客和微博以及个人网站都能体现出他的品牌。这些呈现出来的就是你看到的Linkedin的那多少年来几乎没有变过的页面。是的,Linkedin就是一个海量的、静态的、个人品牌呈现商。这就是Linkedin最核心的竞争力。

您想到了什么?about.me?是的,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内外的商务社交网络都在跟着Linkedin的形式走,而About.me才是 Linkedin理念最好的实践者和创新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超越者。特别是About.me整合了Linkedin和Facebook、Twitter 之后,,以及在后台的扩展性上的想象,这个概念发挥的就更加淋漓尽致了。如果您看重的是Linkedin在静态上突出个人品牌的逻辑,那您不如直接抄袭 about.me,那个比Linkedin更有前景。

第二个层面就是增加用户活跃度,在动态上突出个人品牌。

所谓动态突出个人品牌,就是在Linkedin里以动态来彰示自己的知识面、影响力等。这在Facebook和Twitter,甚至Quora上都 非常容易做到,但在Linkedin上并不容易做到。因为Linkedin本身就是一个用户活跃度严重不足的平台。Linkedin正企图用静态的个人主 页来整合动态的个人言论信息等以综合性的突出个人品牌,但同样的,Facebook、Twitter,甚至Quora也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行着这一路线。因 此,Linkedin在动态的个人品牌打造上其实并没有任何优势,尽管它也引入了专业问答机制,以及兴趣小组机制等等。这从实用意义上来看,确实都是 Linkedin需要的,跟Linkedin的用户群也非常相关。但事实也证明跟同类的产品相比,它的这些产品的使用率和用户活跃度确实低的可怜。即便如 此,Linkedin的这些动态的内容,也被国内的很多网站奉为楷模的抄袭了过来。

在个人品牌领域做个总结。如果你要想单纯的在静态领域做个个人品牌商,那借鉴About.me就OK了,Linkedin是一个过时的产物。如果你 想在动态领域做个个人品牌商,那恭喜你,选择更多一点,Twitter模式,大众化的SNS模式、以及Quora模式都可以,千万不要费力不讨好的想着做 个Linkedin,然后把其他的功能囊括进去。如果您想既有静态又有动态内容,做个综合的个人品牌服务商,那也好办,你可以做个囊括了Linkedin 功能的Quora,但千万不要像国内一些网站那样的定位不明朗。

这里千万要注意的是:你如果确定了要做个人品牌平台,那就要和Linkedin一样,千万不要考虑商业模式。Linkedin虽然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之后,已经慢慢失去了代表未来的能力,但却提供给了我们一条近乎真理的道路:拥有了百万用户之后,才考虑接下来怎么走。

二、LinkedIn是一张名片和一种文化。Linkedin的创始团队和管理团队阵容堪称豪华,而且他们一直 注重这种豪华,所以整个Linkedin也一直洋溢着顶级、高端的氛围,它尽可能的努力网尽知名公司、网尽知名高管、网尽精英人士。注意这里用词是“网 尽”。它有着要把所有商务精英人士都搬到LinkedIn上来的雄心和志气,而且从一开始就以身作则的拉这些顶级人士过来,用顶级人士再吸引顶级人士,最 后实现这种“网尽”的愿望。而对比国内的商务社交网络,往往处于拉一个精英,算一个精英的状态,缺乏这种勇气与魄力,以及这种坚持的精神。

正因为Linkedin是“几乎所有”高端精英人士的聚集地,因此它就具有了巨大的平台价值,也真因为这种品牌价值所以也反过来为Linkedin 赚取了高端的名声。因为本身进行商务联系的工具就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非常乐意把“大家都使用”的Linkedin作为一个社交工具印在自己的名片上,挂 在自己的网站上,以及在日常的谈话中彼此交换。因此,LinkedIn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名片”和“文化”的方式存在的。尽管现在 Facebook和Twitter兴起,很多人也都在名片和网站上加上了Facebook和Twitter,有的还因为空间有限而选择撤下了 Linkedin。但这并不妨碍它当初的成功。

这点和中国的国情,却有着严重的不同。国外的即时聊天工具很多,但使用频率普遍不高,人们沟通方式主要是Email,但Email缺少一种社交维 系。因此,才有了Linkedin,Facebook和Twitter等品牌形成一种文化的现象。但在中国,首先,人们对于即时通讯的依赖性很高,腾讯 QQ一家独霸,商业领域还有MSN深得白领喜爱。因此我们往往看到大家互留QQ、MSN的现象,相对而言,商业用户互留商业社交网络、微博账号的情况很罕 见。此外,由于Linkedin、Facebook、Twitter等都有先发优势,都很难有敌手,因此往往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从而能获得绝大多数人的 认可,而国内往往都是以抄袭者的面目出现,而且往往是群雄分期,Linkedin领域就有天际、若邻、人和、优士、经纬等,Facebook领域有人人 网、开心网、51.com等,Twitter领域则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都很难形成一家独大,自然也不可能获得绝大多数的认可,也不可能就一个品牌形 成一种文化。

在“名片+ 文化”部分做个总结,Linkedin在中国不可能做到像国外那么成功,这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我们本身就已经失去了那种土壤。我们可以学习它那种 “高端的开始”和“网尽”的精神,但不要在形式上与它靠的太近。从Facebook和Twitter正慢慢取代它的文化地位的高度来看,它正在失去这一片 “文化”的阵地。如果您也想往这个方向去努力,那恐怕就大错特错了。

来个大总结吧。Linkedin现在的用户积累已经完成,并且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各种应用,它的营收上还会继续增加,发展趋势还将持续。但这都是它之 前积累很深之故,是它过去势能的自然延伸。但Linkedin不代表未来,经过上面的描述,这已经毋庸多言了。老迈的Linkedin尽管已经在形式上失 去了借鉴的意义,但它的理念却更值得我们借鉴和研读。特别是Linkedin董事长Hoffman最近的关于Web3.0的言论,更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本文为Tech2ipo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关键词:   ]
阅读(114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