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交际
表示礼貌
与人交谈中,要看着对方的下巴;听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被介绍与他人认识时,只能看着对方的面部,而不能上下打量对方。
表示倾听
要看着对方,不可东张西望,更不可以频频看表。
表示恳求
当?求于他人,等他人回答时,眼睛宜略朝下看,即俯视,这样可以让你显得更加诚恳。
表示打断
想要对方快点闭上嘴巴,可以将目光转向他处。相反,如果是希望对方继续说下去,则可以将散漫的目光收回,重新集中到对方的脸部。
表示未知
如果知道对方有烦恼的事,与之打招呼时要避免与其目光相撞,否则对方会以为你发现了他心里的秘密,而这可能会让他感觉不舒服。如果对方身上有缺点,也要使目光尽量避开这些缺点,否则对方会很反感,而且一旦对方有了反感的情绪,即便你再予以赞美,也会给人以做作、虚伪之感。
表达逃避
谈话时长时间不看对方通常被视做一种失礼行为,同时也容易被理解为是在躲避,这意味着你企图掩饰或心里隐藏着什么事。如果你不希望对方这样猜测你,那就要避免使用这种目光语。
表达抗议
内心不服气或有愤怒之情,并且希望表达出来时,一定要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样才能给对方以压力,达到最佳抗议效果。
正式谈判
表示公事公办
想象对方的脸上有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以双眼为底线,以前额发际为顶点。在正式谈判时,如果你一直盯着这个三角形看,会在无形中给对方一种暗示:“我有清楚的底线,我不会破坏原则。”
表示认真和诚意
如果是在进行商务洽谈,时不时将目光落在对方脸部的三角形上,会让对方感觉到你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诚意,这有助于你把握住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表示感兴趣的程度
与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面部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一半左右,这样对方会感觉最舒服,也能体会到你对谈话内容比较感兴趣的心理状态。超过这个平均值,对方会认为你对谈话者本人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这显然很不礼貌,尤其是对方是异性时;低于这个平均值,则表示你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都不怎么感兴趣,这显然会引起对方心中不快。当然,如果你确实想表达上述意思,那你就可以这样做。
上台演讲
表示看到了所有听众
以听众席的中间部分为中心线,将视线平直向前然后进行弧形移动,以照顾两边,最后让视线落到最后面的听众头上。这会让所有听众都觉得你注意到了他,因此他们会对你的演讲更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推进视线时不必匀速,而应该配合所演讲的语句有节奏地进行。
表示感情浓烈
有节奏或周期性地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或从前到后,再从后到前地扫视听众,即让视线在反复的弧形移动中构成一个环形整体,能够向听众传达出你浓烈的情感。使用这种目光语时一定要注意过渡的自然性,以免让听众感觉你的目光是散漫地游离或是刻意在移动。
表示思考
如果所演讲的内容比较复杂,或者需要非常集中精力地描述,则可以运用“仰视”的目光语,它表示思索、回忆。
表达震慑
当听众出现不良反应时,用眼睛直视对方,会对制止听众的骚动情绪起到非常厉害的震慑作用。
表达愤怒、怀疑
“虚视”即目光似视非视,是一种“眼中无听众,心中有听众”的状态。虚视有个中心区,一般将目光放在听众席的中部或后部。使用虚视可以很到位地向听众传达出你内心的愤怒、悲伤、怀疑等负向且强烈的感情。
如果是初次上台演讲或有怯场之感,使用这种目光语也有助于你避开台下火辣辣的眼神,让你克服紧张的心理,不再因此而分神。
表达同情、怜惜
正常情况下,人每分钟会眨眼5~8次,每次眨眼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一秒钟,如果超过一秒钟,那就是“闭眼”。闭眼这种目光语可以传达出你的同情、怜惜、难过等情绪。比如演讲中提到英雄人物即将英勇就义时,演讲者和听众都比较紧张,心情难以平静,便可以用闭眼的方式来使听众与自己产生共鸣。
表达与自己特定身份有关的情感
在演讲时老注意听众会显得不甚自然,因此可以根据内容,结合自己的特定身份,运用“仰视”、“俯视”等目光语。比如,对着后辈演讲,你可以不时把视线向下转,即俯视,以表示对后辈的爱护、怜悯和宽容等;而对着同辈或前辈演讲,你可以将视线稍向上转,即用仰视来表示尊敬或撒娇之意。
需要注意的是,在演讲中使用目光语,一定要按照内容的需要,结合感情的节拍来进行,并需配合以手势、身姿等身体语言。
此外,教师等相关职业者在目光语的使用上可以参考该部分,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灵,尽量避免消极目光语,如对学生怒目而视、蔑视、漠视、垂视等。
阅读(99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