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509400
  • 博文数量: 8065
  • 博客积分: 10002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967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6 17: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065)

文章存档

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7-28 16:04:09


近日,由北京大学和中国富士通公司联手打造的,耗资300万元的北大集中存储项目一期工程胜利完工。这300万的投入究竟为北大带来了什么呢?
 
    当北京大学将自己全部核心应用移植到新建的SAN网络上后,不仅意味着20多年来北大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有了归宿,而且终于可以对以往那些由于某台设备损坏导致的数据隐患说再见了。
 
    新建的SAN网络发挥出了集中存储的全部优势:安全、高性能、易管理。当然,成本问题是回避不了的,300万的价格也许并不便宜,不过这是包括了2台大型磁盘阵列、1台高端磁带库、2台光纤通道交换机和相应备份软件与服务的价格。
 
    显而易见,如此庞大的集中存储系统绝非像传统观念所认为的?D仅仅为那百年历史的图书馆服务,虽然国内众多同类高校的SAN应用大多集中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集中存储的建立,一定与大集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不过北大在此更加显示了他的聪明,在网络、应用集中以后,利用SAN平台把关键应用和对各个院系、教职员工提供的特色服务做了整合,为自己今后的运营打下基础。
 
    北大计算中心负责人宋式斌表示,在SAN网络建立以前,学校的核心应用--教务、财务、研究生、一卡通等,都是由学校计算中心统一管理,相关的服务器都集中在计算中心的机房,由计算中心的老师负责对这些应用进行维护、备份。
 
    “硬件的故障是很难避免的,即便采用了RAID技术,一天之内一台机器坏掉三块磁盘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如果是RAID5已经没救了),当时自己的压力也非常大。”
 
    为此,北大计算中心从2004年启动了SAN的项目,选用了2台MCDATA光纤通道交换机,2套20T的富士通M600/M300磁盘阵列。此外,还购置了10T的富士通LT160大型带库,配合Legato的备份软件。

    宋式斌把整套存储方案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关键应用的集中存储,也就是常说的整合存储,目的在于取代应用服务器中的SCSI通道,提高效率;第二层是对重点数据作备份服务。这个类似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存储应用情况,对不是涵盖在直接网络存储之下的应用作备份支持,比如给北京大学图书馆做数据备份,计算中心利用设备优势,通过Internet广播和备份网络来提供备份服务支持;第三层是通过TCP/IP网络,为北大校内各个院系、单位提供数据备份服务(SAN网络的花费高,且技术上也不允许做过长的距离),今后还会规划为全校每个师生提供数据备份服务。
 
    把全部核心应用放到SAN网络上,可以获得极大的效率提升。根据宋式斌的测试,以往采用Solari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格式化一块36G硬盘所需的时间,如今已经可以完成200G硬盘的格式化。
 
    目前北大的SAN网络下面接入了12个节点,基本上涵盖了Solaris环境、其他Unix环境、Windows环境等。宋式斌在这个SAN平台上对应用进行了分级,重要的应用采用双链路冗余,普通应用(如某个应用的备份服务器)配备单条链路,从而保证投资的性价比。
 
    由于北大的SAN网络上存储的都是全校的关键应用?D这是和其他高校的最大差别,因此对于数据的安全问题必须有所考虑。宋式斌在这方面早有准备,他打算在昌平建立北京大学的数据容灾中心(包含完整的文档体系)。由于资金所限,应用的容灾他暂不考虑,但即便如此,一个小型的SAN网络还是必需的(规划容量8T)。为此,他打算在二期项目中落实这个问题,而两个SAN网络之间将会用SAN路由器连接。

阅读(36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