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287381
  • 博文数量: 8065
  • 博客积分: 10002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967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6 17: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065)

文章存档

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6-08 03:35:17

不过,随着带宽的再次翻倍(66MB/s),11.1MHz终被突破,因此Ultra ATA/66不得已搬出了增加40根地线的设计,效果虽不能与LVD相提并论,但总算能够将寿命延长至Ultra ATA/133(运行频率33.3MHz)。反观Ultra2 Wide(U2W)SCSI,80MB/s的带宽都不需要双沿传输,因为LVD线缆足以应付40MHz的运行频率,没有CRC校验数据质量也不差。Ultra160 SCSI采用了双沿传输和CRC校验,所以运行频率保持不变,线缆也不用更换;Ultra320 SCSI的运行频率提高到了80MHz,理论上要求用专门的线缆,但由于线缆的结构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因此质量较好的LVD线缆仍然可以使用(只是连接距离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从连接距离、设备数目到多任务操作能力,SCSI建筑在底层架构上的优势是PATA无法追赶的,LVD不过是其中一例。read.com 推出各大专业服务器评测 服务器的安全性能 SUN服务器 HP服务器 DELL服务器 IBM服务器 联想服务器 浪潮服务器 曙光服务器 同方服务器 华硕服务器 宝德服务器 变法:强者愈强 PC处理能力的增强带来了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对存储设备接口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至少,仅靠廉价是不行了。 Serial ATA(SATA)的串行点对点连接在保持廉价特色的同时突破了PATA的局限:简直是串行接口必备的LVDS(低电压差分信号)技术将连接距离提高了一倍,1米的长度完全能够满足PC机内存储的要求;每个端口可连接的设备数目虽然从2个减少为1个,但小巧的连接器却让同样面积所能容纳的端口数量成倍增加,结局不言自明;点对点连接构成相对先进的星形拓扑,可以显著改善并发操作能力。在发展空间上,令PATA难以逾越的150MB/s(1.5Gb/s,8b/10b编码)只是SATA的起步带宽,后续将会提高到300MB/s和600MB/s(下图)。 光大祖业 奉子成婚——SAS与SATA-Ⅱ(图五) SAS和SATA的发展路线图尽管SATA与(并行)SCSI相比仍存在全方位的差距,但已不像PATA那么明显,SCSI阵营对此焉能视而不见?何况并行SCSI继续发展的潜力也很有限,步ATA的后尘转向串行是迟早的事。Serial Attached SCSI(SAS)吸纳SATA的物理层设计是一大妙招,然而怎样运用同样的串行点对点连接营造出比SATA更为复杂的拓扑结构,从而满足企业级存储系统对性能、可靠性和可用性的要求,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SAS不仅是在SATA的物理层上执行SCSI命令集那么简单,它还具备FC(Fibre Channel)的某些特性,这使其超越了SATA和(并行)SCSI的范畴(表1)。  表1:SATA、SAS和FC-AL主要特性对比光大祖业 奉子成婚——SAS与SATA-Ⅱ(图六)
点击查看大图

双端口  SAS的数据帧基于FCP(FC Protocol),还对SATA的物理层进行了增强——(在外围设备端)添加第二端口支持,形成符合高可用性要求的双端口(dual port)。全双工  并行ATA和SCSI都是发送和接收共用一组数据线,因此发送和接收不能同时进行,即所谓的半双工(half duplex);SATA数据线由两条传送方向相反的差分信号对(LVDS,共4根)组成,发送(Tx)和接收(Rx)各走一路,为全双工(full duplex)提供了物理上的可能。不过,SATA在一对信号线上传送数据的同时需要用另一对信号线返回流控(flow control)信息,所以仍然是半双工;SAS则将一路数据所需的流控信息与反向传送的数据混合在一起,从而能在同样的数据线上实现全双工(下图)。 光大祖业 奉子成婚——SAS与SATA-Ⅱ(图七) SAS的全双工工作示意图宽链接  物理链接(physical link)是SAS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一条物理链接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线(Tx和Rx,即一条SATA线缆),传输方向相反,在两个物理Phy之间形成通路。两个SAS端口之间可以建立起由多个物理链接构成的wide link(图4),相应的端口也被称做wide port,可以表示为N-wide link和N-wide port,N取值在1~4之间,代表物理链接的数量。1-wide link/port即narrow link/port,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硬盘,双端口意味着两个独立的narrow port(虽然规格中并没有将硬盘端口严格限定在1-wide,但单个物理链接所能提供的带宽已经明显超出硬盘的内部传输率,还可以降低成本和设计复杂性),不能配置成一个2-wide port(2宽度端口)。 光大祖业 奉子成婚——SAS与SATA-Ⅱ(图八) 宽链接和宽端口类似于PCI Express(×1~×32),SAS支持宽链接的主要出发点是获得成倍的带宽,这种并联的方便性显然要拜串行技术所赐。带宽  或许是考虑到2004年第一批SAS产品问世时SATA很可能已推出3.0Gb/s的第二代规格,SAS 1.0/1.1采取了直接支持3.0Gb/s并向下兼容1.5Gb/s的策略。Marty Czekalski承认,包括7月8日T10会议上LSI Logic与Maxtor联合演示系统在内的某些初期原型产品的确运行在1.5Gb/s,但都是在FPGA和现货供给PHY(物理层)芯片基础上开发的,预计2003年年底将会有采用完全集成3Gb/s PHY芯片和ASIC设计的设备出现,并逐渐被业内接受。量产的SAS设备会具有每端口3Gb/s的数据速率,SAS协议还答应全双工操作,这意味着一台双端口驱动器能够达到12Gb/s的峰值吞吐率(理论上限,持续时间取决于驱动器内部结构和缓存带宽),而4-wide port(4宽度端口)更可以获得24Gb/s(合2.4GB/s)的带宽——超过PCI-X 2.0。连接距离  为了提高连接距离,SAS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电压范围都比SATA大为提高(表2)。在具体的连接距离指标上,最初宣称是10米,新的资料则是大于6米(外部线缆),似乎与信号速率从1.5Gb/s提高到3.0Gb/s有关。需要指出的是SAS规范里面并没有严格限定线缆长度,而是靠发送水平和接收敏感度来考察,(制造商)通过检测线缆特性来判定其所能达到的距离——高质量线缆可以连接得更远,当然成本也更高。现在SAS线缆连接距离的要求已经提高到8米(制造商仍可以花费更多,用更高质量的线缆求得更长的距离),通过3个扩展器(Expander)之后,SAS的连接距离能够超过32米,与Ultra160/320 SCSI的12米(15个设备)或25米(点对点)相比虽没有明显优势,但也足以应付机内存储设备连接和近距离DAS的要求了。
阅读(60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