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285378
  • 博文数量: 8065
  • 博客积分: 10002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967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6 17: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065)

文章存档

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5-06 13:18:50

iSCSI技术的出现为构建SAN架构存储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即IP SAN。IP SAN在实现成本、投资保护和易用、易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将吸引许多在网络化存储应用方面刚刚起步的用户选择部署IP SAN。

但是,基于光纤通道协议的FC SAN已经在中高端存储应用领域确立了主流的市场地位,新生的iSCSI技术和IP SAN应用并不能认为是FC SAN在中低端的补充。由于广大的用户已经拥有了基于IP的底层网络结构,并且IP通信已经在数据通信中占据了主流地位,所以iSCSI的未来市场空间将是巨大的,但并不意味着IP SAN能够强势地抢占FC SAN的市场。我们相信未来的存储应用一定是基于网络化的存储应用,短期内仍将是FC SAN占据主流,更长远的很可能是FC SAN与IP SAN并存或者融合后的存储网络架构。

应用了iSCSI技术的磁盘存储设备势必将与低端的FC接口的磁盘存储设备展开竞争,一方面它在实现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它又能实现FC磁盘存储系统的网络化接入和数据块级别的存储功能。对那些对性能要求不很苛刻的用户而言,应用iSCSI技术的磁盘存储系统将更加具有吸引力。

iSCSI技术基于IP通信实现,这就使得它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基础,毕竟在广域网范围内基于IP的通信已经确立其主流地位。即便是高端的FC SAN在需要突破地域限制时,也需要通过FC到IP的转换实现,而iSCSI在这方面将更加具有优势,这使得在远程的分布式存储、数据复制等应用中,基于iSCSI技术的IP SAN方案更具有竞争力。

iSCSI技术是基于IP协议实现的,可以兼容现有的以太网连接设备。就现有的市场情形而言,基于IP协议的以太网互联设备相对于基于FC协议的光纤存储连接设备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所以IP SAN的实现成本是可以低于FC SAN的实现成本的。但是近两年来,光纤存储交换机(FC Switch)和光纤主机适配器(FC HBA)的价格在持续走低,两种实现方式的成本差距也在随之减小,特别是低端的FC Switch和FC HBA的降价趋势更为明显。同时,如果要获得较好的性能,在选用专用的iSCSI HBA或者具有TOE功能的以太网卡后,IP SAN的实现成本也会被拉高,iSCSI HBA或者具有TOE功能的以太网卡,价格仍然高于普通网卡,而更接近于FC HBA。由此看来,并不能说IP SAN的实现成本比FC SAN的实现成本更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对于起步阶段的网络化存储应用,IP SAN在实现成本方面一定时期内仍然会保持优势。中小企业在考虑部署SAN架构存储系统时,还是应该结合当前的性能需求与预算,同时考虑业务增长速度和未来的潜在需求,合理做出选择。

虽然iSCSI协议从提出草案至今时间尚短,硬件存储系统、驱动程序和软件等都还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但在IP领域的工程师远远超过了FC领域的工程师,无论是厂商还是用户,在IP领域积累的知识与经验都将得到沿用,这对于iSCSI来说的确是一种显著的优势。

当前的以太网速度还停留在1Gb/s,所以IP SAN在标称性能指标方面与FC SAN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以太网很快将升级到万兆位,从标称值上将超越现有FC的2Gb/s,但是对于FC协议未来的升级行业组织还没有达成共识,所以还不能断言谁将在未来的性能比拼中胜出。而且,具体的产品实现与协议的标称性能指标通常存在一定的差距,单纯的以协议的标称性能指标来评价IP SAN和FC SAN的性能,意义不大。

对于用户而言,选择应用方案和产品时更多的是围绕当前的市场主流产品及其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考虑的,所以哪种架构能够在市场端取胜还要看用户对于产品和方案的接受与认可程度。

iSCSI技术由于基于以太网实现数据通信,从而使IP SAN的实现成本可以更低,但是iSCSI技术的设计初衷并不是以“廉价”为目标的。受限于现在的以太网性能,IP SAN在现阶段还无法满足中高端应用对性能的要求,只能从低端切入市场。尽管如此,许多厂商在设计iSCSI存储设备时,其功能都参考了FC存储设备的功能,数据快照(SnapShot)技术几乎成为了基本的功能,而数据同步与数据复制也出现在了高端iSCSI产品上。iSCSI存储设备降低了IP SAN的实现成本,并不是以“功能缩水”为前提的。

阅读(1313)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正确认识iSCSI技术

下一篇:DAFS融合SAN和NAS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