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794241
  • 博文数量: 185
  • 博客积分: 7434
  • 博客等级: 少将
  • 技术积分: 232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5-12-29 14:0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85)

文章存档

2013年(1)

2012年(2)

2011年(17)

2010年(25)

2009年(36)

2008年(104)

分类: Java

2010-12-03 14:15:40

Cassandra配置参数介绍
 
Cassandra 的配置文件(storage-config.xml)中各个配置项的意义,这其中包含有很多配置参数,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以达到理想的性能。为了节省篇幅这里没有列出 storage-config.xml 文件的内容,你可以对照着这个文件看下面的内容。
 
ClusterName
    Cluster Name 代表一个族的标识,它通常代表一个集群。这个配置项在 Cassandra 没有存储数据时就必须指定,当 Cassandra 第一次启动后,它就会被写到 Cassandra 的系统表中,如果你要修改 Cluster Name 必须要删除 Cassandra 中数据。
 
AutoBootstrap
    这个配置项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如果你对 Cassandra 没有深入了解的话,恐怕不知道当你改变这个配置项时 Cassandra 可能会发生什么?
我们知道 Cassandra 集群是通过维护一个自适应的 Token 环来达到集群中的节点的自治理,它们不仅要保证每台机器的状态的同步和一致性还要保证它们之间 Token 分布的合理性,通过重新划分 Token 来达到每台机器的负载的均衡性。
    那这个配置项与 Token 和负载又有何关联性?其实表面上看起来这个配置项是当这个节点启动时是否自动加入集群。但是,当你设置成 False 时它是不是就不加入集群呢?显然不是,这还要看你有没有配置 seeds,如果你配置了其它 seed,那么它仍然会去加入集群。
那么到底有何区别,通过分析其启动代码发现,这个配置项不仅跟 seed 配置项有关而且和 Cassandra 是否是第一次启动也有关。Cassandra 的启动规则大慨如下:
    当 AutoBootstrap 设为 FALSE,第一次启动时 Cassandra 会在系统表中记录 AutoBootstrap=TRUE,以表示这是由系统自动设置的,其实这个只是作为一个标志来判断你以后的启动情况。
    当 AutoBootstrap 设为 TRUE,第一次启动,Cassandra 会判断当前节点有没有被配置成 seed 节点,也就是在本机 ip 有没有在 seeds 中。如果在 seeds 中,Cassandra 的启动情况和 1 是一样的。
    当 AutoBootstrap 设为 TRUE,第一次启动,并且没有配置为 seed,Cassandra 将会有一个漫长的启动过程,当然这个时间的长短和你的当前的集群的数据量有很大的关系。这时 Cassandra 将会根据当前集群的负载,来动态调整它们的均衡。调整均衡的方式就是根据当前的 Token 环分配一个合适的 Token 给这个节点,并将这个符合这个 Token 的数据传给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utoBootstrap 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是否调整当前集群中的负载均衡。
 
Keyspaces
    Cassandra 中 Keyspace 相当于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空间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操作表的一个容器,它下面可以定义多个 ColumnFamily,这个 ColumnFamily 就相当于表了,它是存储数据的实体。
 
ColumnFamily 中几个属性的意义如下:
ColumnType。列的类型,有两种:Standard 和 Super,分别是标准列和超列,超列的含义是列还有一个父列。
CompareWith。表示的是列的排序规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排序如 TimeUUIDType,可以根据插入的时间排序
CompareSubcolumnsWith。子列的排序规则与 CompareWith 类似
RowsCached。查询时缓存的数据量,可以是多少条,也可以是百分比,如 10% 就是缓存 10% 的数据量,这个对查询性能影响很大,如果命中率高的话,可以显著提高查询效率。
KeysCached。缓存 ColumnFamily 中的 key,这个 key 就是对应到 Index.db 中的数据,如果没有在 RowsCached 中命中,那么就要到每个 SSTable 中查询,这时必然要查询 key,如果在 KeysCached 能命中就不需要到 Index.db 中查询了,省去了 IO 操作。
Cassandra 是一个 Key/Value 系统,从它的存储的逻辑结构来看分为:Keyspace、Key、ColumnFamily、Super Column 以及 Column 几个部分。
 
ReplicaPlacementStrategy
    定义数据复制策略,默认是 org.apache.cassandra.locator.RackUnawareStrategy,数据复制到其它节点没有特别的规定。org.apache.cassandra.locator.RackAwareStrategy 是将节点分为不同的 Rack,这种方式不管是存数据还是查数据,都从不同的 Rack 的节点取数据或写数据。org.apache.cassandra.locator.DatacenterShardStategy 又将节点划分为不同的 Data Center,让数据放在不同数据中心,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例如可以按机房划分 Data Center,从而避免一个机房出现故障,会影响整个集群。
 
ReplicationFactor
定义数据要保存几个备份,结合 ReplicaPlacementStrategy 可以把数据放在不同的地方。
 
EndPointSnitch
org.apache.cassandra.locator.EndPointSnitch 可以根据当前的网络情况选择更好的节点路由,一般默认即可。
 
Authenticator
这个配置项可以控制数据访问的安全性,可以在 access.properties 和 passwd.properties 设置用户和密码。
 
Partitioner
控制数据的分布规则,org.apache.cassandra.dht.RandomPartitioner 是随机分布,Cassandra 控制数据在不同的节点是通过 key 的来划分的,这个方式是将 key 进行 MD5 Hash,从而形成随机分布的 Token,然后根据这个 Token 将数据分布到不同的节点上。
org.apache.cassandra.dht.OrderPreservingPartitioner 是取 key 的 Ascii 字符来划分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 key 来主动控制数据的分布,例如我们可以给 key 加一个前缀,相同前缀的 key 分布在同一个节点中。
 
InitialToken
给节点分配一个初始 Token,当节点第一次启动后这个 Token 就被写在系统表中。结合 Partitioner 就可以控制数据的分布。这个配置项可以让我们能调整集群的负载均衡。
 
CommitLogDirectory、DataFileDirectories
这两个配置项是设置 CommitLog 和 SSTable 存储的目录。
 
Seeds
关于 Seeds 节点的配置有这样几个疑问:
是不是集群中的所有节点都要配置在 seed 中。
本机需不需要配置在 seed 中。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前面中已经说明了,是否配置就决定是否作为 seed 节点来启动。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即使你把集群中的所有节点都配置在 seed 中,当 Cassandra 在启动时它也不会往每个 seed 发送心跳信息,而是随机选择一个节点与其同步集群中的其他所有节点状态。几个回合后这个节点同样能够获取集群中所有的节点的列表。这就是集群自治理的优点,只要能发现其中一个节点就能发现全部节点。
 
ListenAddress
ListenAddress 这个配置是用来监听集群中其它节点与本节点交换状态信息和数据的地址。需要注意的是当你配置为本机的 ip 地址没有问题,不配置通常也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没有配置或者配置成主机名,而你又把你的主机名绑定到 127.0.0.1 时,这时将会导致本节点不能加入到集群中,因为它接受不到其他节点过来的任何信息,防止出错直接绑定本机 ip 最好。
 
ThriftAddress
监听 Client 的连接请求,不设或者配置成 0.0.0.0,监听所有地址的请求。
 
RowWarningThresholdInMB
当 Cassandra 压缩时,如果一个 row 超出了配置的大小时打印 warn 日志,没有任何其它作用。
 
SlicedBufferSizeInKB 和 ColumnIndexSizeInKB
分别是用来配置,根据 Slice 和 Column Name 来查询时 Cassandra 缓存数据的大小,当查询范围较小时可以适当设置大一点以提高命中率。
 
FlushDataBufferSizeInMB 和 FlushIndexBufferSizeInMB
这两个配置项是设置 Cassandra 在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到磁盘时一次写入的缓存量,适当提高这个两个值可以提高 Cassandra 的写性能。
 
MemtableThroughputInMB、MemtableOperationsInMillions 和 MemtableFlushAfterMinutes
MemtableOperationsInMillions 是定义当前 Keyspace 对应的数据在内存中的缓存大小,Cassandra 默认是 64M,也就是当写到 Cassandra 的数据达到 64M 时,Cassandra 会将内存的数据写到本地磁盘中。
MemtableOperationsInMillions 是定义当前这个 Memtable 中所持有数据对象的个数,真实的个数是
 
MemtableOperationsInMillions*1024*1024。当超出这个数值时 Memtable 同样会被写到磁盘中。
 
MemtableFlushAfterMinutes 的作用是,当前两个条件都长时间不满足时,Memtable 中数据会一直不会写到磁盘,这也不合适,所以设置了一个时间限制,当超过这个时间长度时 Memtable 中的数据也会被写到磁盘中。
所以 Memtable 中的数据何时被写到写到磁盘是由这三个值决定,任何一个条件满足都会写到磁盘。
 
ConcurrentReads 和 ConcurrentWrites
这两个是定义 Cassandra 用来处理 read 和 write 的线程池中线程的个数,根据当前的测试结果,读写的性能大慨是 1:10,适当的设置这两个值不仅要根据读写的性能,还要参考当前机器的处理性能。当机器的 load 很高,但是 cpu 的利用率却很低时,很明显是由于连接数过多,Cassandra 的已经处理不过来都处于等待状态。这样就可以适当增加读写的线程数,同样如果当读的请求大于写的请求时,也应该适当增加读的线程数,反之亦然。
 
CommitLogSync、CommitLogSyncPeriodInMS 和 CommitLogSyncBatchWindowInMS
我们知道 Cassandra 是先写到 CommitLog 中再写到 Memtable 和磁盘中。如果每写一条数据都要写一次到磁盘那样性能将会大打折扣。Cassandra 为了提高写 CommitLog 的性能提供了两种写的方式。
Periodic。周期性的把 CommitLog 数据写到磁盘中,这个时间周期由 CommitLogSyncPeriodInMS 指定,默认是 10000MS, 如果是这种方式,可想而知 Cassandra 并不能完全保证写到 Cassandra 的数据不会丢失,最坏的情况就是在这个时间段的数据会被丢失,但是 Cassandra 的解释是通过数据的多个备份,来能提高安全性。但是如果是单机存储数据,最坏的情况仍然会丢失 10000MS 时间段写入的数据。可以说这种方式写 CommitLog 是完全的异步的方式。
Batch。这种方式是等待数据被写到磁盘中才会返回,与前面相比安全性会得到保证,它能保证 100% 数据的正确性。但也并不是每写一条数据都立即写到磁盘中,而是有一个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就是由
 
CommitLogSyncBatchWindowInMS 指定的,也就是写一条数据到 CommitLog 的最大时间是
 
CommitLogSyncBatchWindowInMS 指定的时间,理想的时间范围是 0.1~10MS 之间。这个时间既要平衡客户端的相应时间也要考虑服务器写数据到磁盘的性能。
这两种方式各有好处,如果数据是存储在有多个备份的集群中,第一种情况下,丢数据的情况几乎为零,但是性能肯定会比第二种要好很多。如果是单机情况下,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第二种较合适。
 
GCGraceSeconds
这个配置项不是 Java 中的 gc 回收内存,但是其功能类似于 jvm 中 gc,它也是回收已经没有被关联的数据,例如已经被标识为删除的数据,Cassandra 处理数据有点奇怪,即使数据被标识为删除,但是只要是没有超过 GCGraceSeconds 的时间这个数据仍然是存在的,也就是可以定制数据的实效时间,超出这个时间数据将会被回收。
 
阅读(314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