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47846
  • 博文数量: 340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340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21-05-14 14:39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40)

文章存档

2023年(69)

2022年(144)

2021年(127)

我的朋友

分类: 云计算

2022-11-17 09:44:25

就音频而言,无论是算法多样性,Codec种类还是音频编解码复杂程度都远远比视频要高。视频的Codec目前还主要是以宏块为处理单元,预测加变换的混合编码框架,例如H.264和H.265都是在这一框架下。而音频则相当复杂,且不同的场景必须要选择不同的音频编解码器。以下就是本次为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此次分享可以使大家对音频编解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在实际应用中有参考的依据。

数字声音具有三个要素:

    1)采样率;
    2)通道数;
    3)量化位数。

声音数字化的过程为:

    1)采样:在时间轴上对信号数字化;
    2)量化:在幅度轴上对信号数字化;
    3)编码:按一定格式记录采样和量化后的数字数据。

压缩音频,主要是为了在降低带宽负担的同时为视频腾出更多带宽空间。存储和带宽二大因素决定了语音压缩的必要性。

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长度为4分钟,采样频率为44100Hz,采样深度为16bits,双声音Wav文件大小:

44100Hz*16bits*4minutes*2=(44100/1second)*16bits*(4minutes*(60seconds/1minutes)*2=705600bits/second*240seconds=169344000bits=169344000/(8bits/1byte)*2=42336000bytes=42336000/(1048576/1M)bytes=40.37MB

MP3,128kbps压缩后文件大小:

128kbps*4minutes=(128kbits/1second)*(4minutes*(60seconds/1minutes))=(128kbits/1second)*240seconds=30720kbits=30720kbits/(8bits/1byte)=3840kbytes=3840k/(1024k/1M)bytes=3.75Mbytes=3.75MB

正如上面的例子,声音压缩后,存储大小为原大小的十分之一,压缩率十分可观!

编码器考虑的因素:

    1){BANNED}最佳佳压缩比;
    2)算法的复杂度;
    3)算法延时;
    4)针对特殊场景下的特定设计;
    5)兼容性。

通过一些特定的压缩算法,可以压缩音频文件至原来的1/10,同时人耳也无法分辨压缩前后的声音质量差异,需要满足多种条件才能实现这种效果;而对于编码器,无论是设计阶段还是使用阶段,我们都需要考虑{BANNED}最佳佳压缩效果、算法的复杂度与算法的延时,结合特殊场景进行特定的设计;而兼容性也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重点。

我们的很多编解码器都是基于综合人的发音模型与一些和听觉相关的理论支持研究提出的特定编解码算法。初期我们通过研究人的发音原理来设计音频编解码的算法,包括端到端的滤波或轻浊音等,只有充分理解人的发声原理我们才能在编解码端做出有价值的优化。
LPC作为经典语音编码模式,其本质是一个线性预测的过程。早期的G.7系列编码模型便是通过此模型对整个语音进行编码,上图展示的过程可与之前的人发声过程进行匹配,每个环节都有一个相应的模块用来支撑人发声的过程。其中使用了AR数学模型进行线性预测,此算法也是现在很多语音编码的重要组成模块。

G.729同样是经典的语音编码模型之一,也是我们学习语音编码的一个入门级Codec。G.729的文档十分完善,包括每个模块的源代码在内都可直接下载。G.729可以说是在早期发声模型基础上的改进,需要关注的性能指标是帧长与算法上的延时,包括语音质量的MOS分。G.729也有很多变种,由于语音需要考虑系统兼容性,不同的系统指定携带的Codec也不同,音频编码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视频编码。

G.729 建议了共轭结构的算术码本激励线性预测(CS-ACELP)编码方案。G.729算法的帧长为10ms, 编码器含5ms 前瞻,算法时延15ms,语音质量MOS分可达4.0。

除了研究人发声的原理,我们还需要研究人听声的原理,从而更好实现声音的收集与处理。一个声音信号是否能被人耳听见主要取决于声音信号的频率、强度与其他音的干扰。心理声学模型便是用来找出音频信号中存在的冗余信息从而实现在压缩声音信号的同时不影响听觉的目的。心理声学理论的成熟为感知编码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里的感知编码主要是ISO编码模型,主要覆盖的声学原理有临界频带、绝对听觉阈值、频域掩蔽、时域掩蔽等。

无论是MP3还是AAC以至于到后面的杜比音效都是基于听觉模型进行的探索与创新。

由于声音频率与掩蔽曲线不是线性关系,为从感知上来统一度量声音频率,引入了“临界频带”的概念。通常认为,在20Hz到16kHz范围内有24个监界频带。临界频带的单位叫Bark(巴克)。

临界频带主要用于心理声学模型。由于声音频率与掩蔽曲线并非线性关系,为从感知上来统一度量声音频率,我们引入了“临界频带”的概念。人耳对每段的某个频率的灵敏度不同,二者关系是非线性的。通常我们会将人可以听到的整个频率也就是从20Hz到16KHz分为24个频带,可在其中进行时域或频域类的掩蔽,将一些冗余信息从编码中去除从而有效提升压缩率。

绝对听觉阈值也可有效提升压缩率,基于心理声学模型,可去除编码中的冗余部分。

我们可将{BANNED}最佳早的MP3 Layer1理解为{BANNED}中国第一代的ISO感知编码,随后的一些纯量化内容更多的是在压缩上进行改进而核心一直未改变。从MP3 Layer1到Layer2与Layer3,主要的改变是心理声学模型的迭代。

AAC与G.719一样包括很多系列,但AAC的巧妙之处在于向下兼容的特性。开始时我们就强调,所有Codec在设计时都需要考虑兼容性,瑞典的Coding Technology公司曾提出在兼容性上特别优化的方案。AAC Plus V1包括AAC与SBR,AAC Plus V2包括AAC+SBR+PS,现在常见的很多音乐类或直播音频编码都是基于AAC Plus协议族进行的。即时通讯聊天软件app开发可以加蔚可云的v:weikeyun24咨询

德国的霍朗浦学院曾在AAC低延时协议扩展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并得到了AAC LD协议族,其原理仍基于传统的AAC模块,但在后端会对处理长度进行调整,例如之前是以1024bit为一个处理单位,那改进后则以960bit为一个处理单位。除此之外AAC LD加入了LD-SBR与LD-MPS等,从而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AAC-ELD V2模块,可以说是十分巧妙。

我们可以看到,AAC可以说充分利用了频域扩展,用很小的代价实现诸多功能优化。AAC的核心之一是SBR,这是一种使用极少位数就可描述高频部分并在解码时进行特殊优化从而实现频域扩展的模块。上图展示的是不同压缩率模块所覆盖的频率取值范围,而使用AAC时需要注意一个被称为“甜点码率”的指标。无论是采样率还是码率都是变化的,在应用时选择何种码率十分关键。例如直播时采用64Kbps即可在覆盖整个频段的同时保持良好音质。

PS 描述参数:IID(Inter-channel Intensity Difference),,ICC(Inter-channel Cross-Correlation),IPD(Inter-channel Phase Difference)。

PS模块也是AAC的核心模块之一,主要用于分析左右声道属性并使用非常少的位数表示左右声道相关性,而后在解码端将左右声道分离。这里比较巧妙的是PS的向下兼容特性,整体数据打包是分开进行的。如果获取到AAC、SBR、PS三者的基本数据包后,在解码阶段我们就只需AAC—LC。

甜点码率是一项很关键的指标。例如在手机直播应用场景中,一般的视频分辨率为640×360,音频码率大约在800K左右。如果音频码率过大则会直接影响视频质量,因而我们需要控制音频码率在一个较为合适的范围内从而实现{BANNED}最佳佳的音画效果。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可能需要系统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下载不同音质的文件,例如在2G环境中下载较小的文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节省带宽并提高音频文件的播放流畅程度。


阅读(24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