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05-06 11:19:33
最基本的姻亲有:
配偶及其父母、兄弟姐妹;
子女的配偶及其父母、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的配偶及其父母、兄弟姐妹。
推而广之,配偶、后代直系血亲的配偶、旁系血亲的配偶,及这些配偶的先辈直系血亲、所有旁系血亲及其姻亲,均为“我”的姻亲。
姻亲与“我”可能无血缘关系或血缘关系较远。但由于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核心作用,历来重视家庭和睦的中国人,也十分重视姻亲关系。尤其是人类历史上,联姻常常被用作联合政治经济势力的手段,姻亲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社会地位。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通过婚姻又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亲属家族,这就是妻子及其娘家人,即妻系姻亲。上一回说过了。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通过婚姻不仅建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温暖小家庭,而且也同样获得了一个非常 重要的亲属家族,这就是丈夫及其家族亲人,即夫系姻亲。实际上还不止如此,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女人嫁到了夫家,就是天经地义地加盟了夫系家族。无论是否 冠以夫姓,都是理直气壮的夫姓家族的一员,其宗法地位与丈夫完全相同。
今天就专门说说女人的夫系姻亲。夫系姻亲的主要成员如下图:
以“己身”为基准,“我”的夫系姻亲的称谓如下:
丈夫--丈夫是最重要的姻亲枢纽,同时又是“我”的家庭核心成员。俗称老公、爱人,尊称先生,戏称老伴儿、那一位,方言称男人、当家的、掌柜的、老头儿,旧时尊称夫婿、夫君、郎君、相公、老爷;
公爹--丈夫的父亲,俗谓公公、老公公,随夫称父,方言随子女称爷爷,旧时称舅,谓翁;
婆母--丈夫的母亲,俗谓婆婆、婆子,随夫称母,方言随子女称奶奶,旧时称姑、婆母娘,谓婆;
大伯子--丈夫的哥哥,俗谓大伯子,随夫称兄,旧时称伯;
小叔子--丈夫的弟弟,俗谓小叔子,随夫称弟,旧时称叔;
大姑子--丈夫的姐姐,俗谓大姑子,随夫称姐,旧时称姑;
小姑子--丈夫的妹妹,俗谓小姑子,随夫称妹,旧时称姑;
夫嫂--大伯子的妻子,俗谓妯娌,随夫称嫂子;
夫弟媳--小叔子的妻子,俗谓妯娌,随夫称弟妹,旧时随夫称娣;
夫姐夫--大姑子的丈夫,俗谓姑爷,随夫昵称姐夫、哥;
夫妹夫--小姑子的丈夫,俗谓姑爷,随夫昵称妹夫、弟;
……。
实际上目前仍然是男权为主的社会,女人结婚后自然成为夫系家族的成员,与丈夫享受同等地位, 那么夫姓家族的所有人都视为自家人。即丈夫的父母视同自己的父母,丈夫的兄弟视同自己的兄弟,丈夫的嫂子弟媳视同自己的嫂子弟媳,丈夫的侄子侄女视同自己 的侄子侄女等等。俗话说,娶进门的媳妇越住越气势,嫁出去的闺女越住越不气势。就是说成年女人的正位(正当岗位)理所当然在婆家,而不是在娘家。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家主”――老灶爷(灶君)管理“户籍、口粮”,是把婚后的女人“户口” 统计在婆家的。所以灶君夏历腊月“二十三日去”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参加年会前,媳妇必须到婆家报到,灶君“初一五更回”来时,媳妇与婆家全体人口也 必须在位,大年初二才可以开始走娘家、串亲戚。否则一旦漏报了户口,这个当事人下个年度的“口粮供应”就会造不上“预算计划”而出现麻烦。
直到当代,我们的人口管理仍然沿用“户口薄”制度,绝对与确定的一个“家”(房子)相关联, 并且含有“户籍、口粮”之历史文化痕迹。春节前的人群回家团聚、春运高峰,也主要是上述文化习惯所驱动。再有,老百姓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欢送老灶爷上天 开会)多用芝麻糖,是为了封住灶君的嘴,对自己一年来所作的不尽“神”意的事情多多包涵,“上天言好事”,向玉皇大帝报喜不报忧,以求人间社会和谐,合家 平安。还有,中国人结婚大典喜欢选一个黄道吉日,但腊月二十三日后至除夕这一个星期内不受此限,无论什么生辰八字的人家,随便哪一天都可以举行婚礼。为什 么?因为管理人间事务的各路神仙都像老灶爷一样,到天上参加一年一度的全体神仙工作述职、总结表彰暨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大会去了,人间的行政事务暂时没 神管。所以这一星期内天天都可以视作黄道吉日!至今社会,春节前这一星期,中华大地到处都能看到喜庆的婚礼,就是这个缘故。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体系完整圆满,美妙无比!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分支的姻亲社会关系,详情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