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879085
  • 博文数量: 471
  • 博客积分: 10012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525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4-10 23:58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71)

文章存档

2011年(3)

2010年(61)

2009年(52)

2008年(212)

2007年(69)

2006年(74)

我的朋友

分类:

2006-06-29 12:22:34

--  作者:renlang7788
--  发布时间:2006-6-27 9:28:28
--  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基本符合标准的,即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仍有为数不少的心理缺陷入群。这类人群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不健康表现,但却不属于心理疾病范畴。对这类心理过渡状态,我们称之为心理缺陷。
一、心理缺陷
  所谓心理缺陷,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等平衡能力,心理特点明显偏离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心理缺陷的后果是社会适应不良。
  在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1.性格缺陷
  常见性格却鲜有下列八种:
  (1)无力性格。这种人由于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所以情绪常处于不愉快状态,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对精神压力和心身矛盾,易产生心理过敏反应,由此诱发心理疾病。
  (2)不适应性格。这种人由于判断和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一旦受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就易发生不良行为。
  (3)偏执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妒忌心理。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有责备他人的倾向。这种心理缺陷如不注意纠正,可以发展为偏执性精神病。
  (4)分裂性格。性格内向,孤独怕羞,情感冷漠。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很差。喜欢独自活动。此种心理缺陷易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5)爆发性格。平时性格黏滞,不灵活,遇到微小的刺激易引起爆发性愤怒或激情。
  (6)强迫性格。强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躯体健康。可有程度不同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这类人易发展为强迫症。
  (7)癔症性格。心理发展不成熟,常以自我为中心。感情丰富而不深刻。热情有余,稳定不足。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现自己。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发展成癔病。
  (8)攻击性格。性格外向,好斗。情绪高度不稳定,容易冲动。往往对人、对社会表现敌意和攻击行为。
  2.情感缺陷
  常见的情感缺陷有下列八种:
  (1)焦虑状态。对客观事物和人际关系,表现出焦虑、紧张。忧心忡忡,疑虑不快。虽然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但对自己的健康和疾病存有忧虑。
  (2)抑郁状态。情绪经常处于忧郁、沮丧、悲哀、苦闷状态,常有长吁短叹和哭泣的表现。这种人缺乏人生的动力和乐趣,生存欲望低下。
  (3)疑病状态。常有疑病情绪反应,有疑病性不适症状,自我暗示性强,求医心切。
  (4)狂躁状态。情绪高涨、兴奋,活跃好动,动作增多,交际频繁,声音高亢,有强烈的欣快感。这种状态容易发展为躁狂症。
  (5)激情状态。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地出现亢奋状态。
  (6)淡漠状态。孤独、不合群,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7)幼稚状态。心理年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 情绪幼稚化。
  (8)反常状态。情感反常,不协调,甚至出现矛盾的情感状态。
二、变态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他(她)每天必须洗固定次数的手才能安心;下班了,要检查3次~5次门锁,否则无法放心。这些现象表明他(她)出现了心理变态或心理障碍。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又称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表现出了与其他正常人相反的心理或行为。
 (二)变态心理的类型
  1.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
  (1)行为偏离。它是指没有智力迟滞和精神失常症状的情况下而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地偏离常态,从而妨碍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的适应。如酗酒、吸毒、盗窃、拉帮结派等。
  (2)人格障碍。它是指反映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冲突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行为。人格障碍一般从幼年开始,持续到成年或终生。虽然这类人有正常的智力或完整的认识能力,但自我控制能力很差。
  (三)性行为变态
  (四)不良适应性反应
  如果一个人心理发育不健全、人格发展有缺陷,在变化着的或新的环境中,就很容易产生不良的适应性行为,从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例如:学生的厌学行为导致休学或退学;成人如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岗位,轻则影响工作和生活,重则造成身心疾病。
三、特殊意识状态
  (一)催眠状态下的心理异常
  1.神游症
  主要表现为患者在意识朦胧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在外面旅行或漫游,持续时间为数小时至数目不等。
  2.梦游症
  其特点为患者在睡眠状态进入另一种意识障碍状态的表现,且患者对梦游状态发生的事情全然不知。
  (二)社会交往剥夺和感觉剥夺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意志力和控制能力下降,思维混乱,情绪烦躁不安等。
  (三)练功者心理异常
  有些练功者由于心理易受暗示,对练功法盲目狂热地崇拜,以至于漠视现实生活,出现了违背基本规律的行为习惯。
  (四)某些导致的心理异常
  这类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大多是属于正常和变态=心理之间的交叉或边缘状态,其表现多为一次性,一旦异常表现状态消失,正常的心理和行为也恢复正常。
四、轻度心理异常
  这类心理异常表现为人的整体心理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虽然脑部没有气质性的损害,但高级神经功能活动发生失调。这类人对人际关系处理上往往不够和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但生活能自理,自知有异常,并要求诊治。
  (一)神经衰弱
  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敏感、疲劳、易怒、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二)强迫性神经症状
  1.强迫性观念
  这类人会不由自主的产生某些想法、某些情绪或某些歌词等,经常怀疑自己做过的事情,或强迫自己回忆刚做过或早已做过的事情,或就某一无意义又很难得到答案的问题冥思苦想。
  2.强迫意向
  表现为被一些异常的欲望和意向所纠缠,容易产生冲动。例如,走到河边就有跳下去的冲动。
  3.强迫行为
  表现为强迫自己不断重复做一种行为。例如,反复检查房门窗户是否锁好、关好,反复洗手,反复记录步行楼梯台阶数等。
  (三)恐怖症神经症
  这类心理异常往往由某些确实存在但当前明知并无危险的境遇与客体所引起,而自己却难以控制;因而极力回避,其恐惧程度可由轻度的不安到惊恐。
  1.社交恐怖
  主要表现为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特别是对于他人的注意比较敏感,容易发抖、脸红或出汗,因此不敢出现在公共场所。
  2.广场恐怖
  主要表现为对空旷的场所、旷野或街道等产生恐惧,且伴随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3.闭室恐怖
  表现为害怕封闭的空间;如电梯、电影院、汽车、飞机等。
  4.高度恐怖
  表现为对高处的恐惧,如爬山、上楼梯、乘坐飞机等。
   5.动物恐怖
  表现为害怕接触或见到某些动物,如老鼠、蛇、狗等。
  6.昆虫恐怖
  表现为害怕接触或见到某些昆虫,如蜘蛛、蝙蝠等。
  7.疾病恐怖

--------------------------------------------------------------------------------
 
--  作者:renlang7788
--  发布时间:2006-6-27 9:30:18
--  克服焦虑症的自我应对措施

  1、暂停和减速。放慢呼吸的频率,放慢奔驰的思绪,从头到脚放松整个身体,然后慢慢恢复原来的行为。
  2、聚精会神地勾画一幕令人放松的场景,然后设想自己身临其境。
  3、如果条件允许,散散步、聊聊天。
  4、想象有一位你信任的,并且他也信任你的人正和你在一起,给你勇气。
  5、回忆你处理类似局面的成功经历,或者回味过去成功时所经历过的美好感觉。
  6、将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的具体事物上,试着观察一下细节或对看到的每件物体提问。
  7、从20开始倒数,或者倒叙让你感到高兴或平静的事,让这些人或事可以来自回忆,也可以来自想象。
  8、考虑一件你有兴趣的事。计划一下白天或晚上的安排,回忆你所看过的最喜爱明星的电影;设想一下一桌丰盛的晚宴,想象你在品尝每一道菜。
  9、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你仰慕已久的人,然后想他所想、做他所做、感他所感。
  10、提醒自己,焦虑状态会结束的,一定会的。
  11、提醒自己,焦虑并不危险。
  12、打个大哈欠,从头到脚舒展身体。
  13、发脾气,发誓不让焦虑占上风,你会战胜它。
  14、如果上述的努力都不那么见效,深吸一口气并尽量延长屏气时间,然后慢慢地呼出来,这样身体上的焦虑症状会减弱或消失。
 

--------------------------------------------------------------------------------
 
--  作者:renlang7788
--  发布时间:2006-6-27 9:32:19
--  自我解嘲--一种心理防卫的方式
 
 
 
 
“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旅途上,并非都是铺满鲜花的坦途,反而要常与不如意的事情结伴而行。诸如考试落榜、工作解聘、官职被免、疾病缠身、情场失意等,常常会使人愤愤不平,叹息不止,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的人甚至一蹶不振,情绪低沉,心情抑郁,精神反常,心理上长期处于沮丧、懊悔、消沉、苦闷、忧伤的状态,不但影响工作情绪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害于身心健康。实际上许多不如意的事,并非由于自己有什么过错,有时是自己力量所不及,有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有时是“运气不佳”,有时甚至纯属天灾人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面对现实,及时调整心态,“提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来点自我解嘲,就能化解矛盾,平衡心理,使自己从苦闷、烦恼、消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情绪“由阴转晴”,迎来万紫千红的“艳阳天”。
  所谓自我解嘲,就是当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不良情绪时,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意丑化得不到的东西,编造一些“理由”,以此进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以防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如同寓言中所说的那只狐狸,曾经挖空心思、千方百计要得到高墙上那串葡萄,可是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于是便转身边走边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在得不到甜葡萄的情况下,只得吃酸柠檬却硬说柠檬是甜的,有意美化得到的东西。这看起来有点“可笑”,实际上却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卫方式。可以帮助自己松动一下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使自己失望、不满的情绪得到平衡和缓解,把自己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与其固执己见,“钻牛角尖”,不如放松一下绷得过紧的神经,来点自我解嘲。譬如,恋人与你分了手,破镜已无法重圆,与其在那里苦苦相思,“剃头担子一头热”,自己折磨自己,莫如调整一下心态:强扭的瓜不甜,捆绑不成夫妻,天涯处处有芳草,何苦在一棵树上吊死?再如机关精减、人员分流,从工作岗位上下来,这也不必烦恼,你恰好可以此为契机,重新设计自己,说不定能找到更能发挥特长的最佳位置,重新荡起生活之舟,如鱼得水地驶向理想的彼岸。
  自我解嘲是人们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也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自我解嘲并非逆来顺受,不思进取,而是随遇而安,放弃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重新设计自己,追求新的目标。一个人要做到自我解嘲,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名利地位、物质待遇等等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才能心怀坦荡,乐观豁达,才谈得到自我解嘲,精神上才能轻松起来,才能活得潇洒自在、美好充实。
 
 
 
 

--------------------------------------------------------------------------------
 
--  作者:renlang7788
--  发布时间:2006-6-27 9:34:09
--  心理学家教你看幸福
 
 你对生活感到满足吗?很多人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心理学家们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它的生理机制可能根植于大脑中心,这也是多数神经生理学家们持有的观点。一项发明表明,幸福者的大脑左前方叶显示出的 “ 脑电流 ” 更强,而那些精神抑郁或沮丧的人在其大脑前方叶中显示出较强的 “ 脑电流 ” 。
 
    目前心理学家们对 “ 主观的幸福 ” 的研究已日渐推翻许多人对其所抱有的神秘性。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惊人的新发现,例如:幸福不分性别;幸福不依赖于年龄;财富不能创造幸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米哈利 · 克塞克的说法,幸福意味着生活在一种 “ 沉醉 ” 的状态中,即完全投入一种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他注意到艺术家们常常在工作中忘记了一切。
    最后,他研究了 “ 沉醉 ” 的性质。他以工作不同领域的至少 8000 人,其中包括科学家、学生、机械师、舞蹈家、医生等为研究对象。他发现在 “ 沉醉 ” 状态下能动用你的全部或大部技能。但克塞克警告人们说,对幸福最大的威胁就是技能运用得太少,以至产生烦恼和焦虑。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提出感受幸福的如下九个步骤:
    1 、享受瞬间要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把孩子的微笑当成珠宝,在帮助朋友们中得到满意感,与好书里的人物共欢乐。
    2 、控制你的时间幸福的人确定大的目标,然后落实在每天的行动中。一天写 300 页书是件很难的事,然而每天写两页则非常容易办到。这样坚持 150 天,你就可以写成一本书,这个原则可适应于任何工作。
    3 、增强积极情绪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消极的情绪使人沮丧,而积极的情绪催人奋进。幸福的人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极情绪。
    4 、优待身边的人人们要学会很好地对待亲近的朋友、配偶,能够一下数出 5 个亲密朋友的人,有 60 %的人比不能数出任何朋友更感幸福。
    5 、面带幸福感实验表明真正面带幸福感的人,他们更感到幸福。研究表明,经常欢笑更能在大脑中引起幸福的感觉。
    6 、告别枯燥的生活不要无所事事,不要把自己困在电视机前,要沉浸于能用你的技能的事情。
 
    7 、多活动室外活动是对付压力和焦虑的良药。向感到一定压力的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经常在室外锻炼的学生情况要明显好于不参加者。
    8 、好好休息幸福的人精力充沛,但他们仍然留出一定的时间睡眠和享受孤独。
    9 、关照心灵对信仰和幸福的关系研究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当然,信仰不可能让我们免除所有悲哀,它不可能囊括一切,但是信仰常常提醒你沿着幸福之路前进
 
 

--------------------------------------------------------------------------------
 
--  作者:renlang7788
--  发布时间:2006-6-27 9:36:48
--  合理变通——心理调适方法
 
 
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限制,这就要求个体要根据社会信息及时调整自己,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冲突,尽可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使之适应于社会的要求。
  人们从接收一定的外界信息到作出相应反应,这中间有一个大脑根据以往的认知,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有三个要素:一是外部信息的刺激;二是已有的心理认知的参与;三是个体心理的自我整合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外部信息所作的适应性反应并不总是成功的:个体的心理体验与原有的心理认知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冲突。这种冲突,既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动力,也可能导致其心理应激(如彷徨、自责、压抑、痛苦、愤懑等)以及相应的肌体反应(如内分泌失调、失眠等),引发心理问题甚至身心疾病。
  个体通过对外部信息接收角度和强度的转换,或对原有心理认知在重组、迁移、升华的基础上予以整合,使外部刺激与心理认知互为进退地实现协调一致,以避免心理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心理困境,这就是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合理变通。
  合理变通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回避——转移注意力,尽可能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2、变通——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3、转视——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4、换脑——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5、升华——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人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往往与他们的消极心理固着有关。如何克服心理固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位移,即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心理认知固着代替旧有的心理认知固着,从而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升华法。“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从失败的消极因素中,认识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个体奋起图强,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契机。
  6、补偿——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们难免会由于一些内在的缺陷或外在的障碍以及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佳目标动机受挫。这时,往往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进行弥补,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补偿,就是在目标实现受挫时,通过更替原来的行动目标,求得长远价值目标实现的一种心理调适方式。
  7、求实——切合实际调整目标。当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或痛苦,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及时切合实际调整自我,并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人生路上,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就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
 
阅读(495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