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67804
  • 博文数量: 97
  • 博客积分: 2846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10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19 20:0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97)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3年(2)

2012年(6)

2011年(17)

2010年(12)

2009年(41)

2007年(18)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08-14 19:32:28

前段时间,我在上海城隍庙的星巴克咖啡店里无意间听到三个学生物的女学生发怨言,说她们整天帮着指导教授做些核酸提取,细胞培养之类的重复性体力劳动,看不到搞生物的前途在那里。在考大学的时候,她们(或她们的父母)看到报上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技术的世纪,于是就报考了生物专业,结果现在学成以后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中国,象她们这样投身到生物专业的估计有几千万人,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他(她)们的出路在那里?

科学不等于技术

问题之一是我们把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概念搞混了。

我们常常把科学技术放在一起讲,其实把他们区分开来很有必要:科学是发现自然规律,而技术则是利用所发现的自然规律造福人类。所谓生物技术就是用生物学的方法和手段造福人类。

自然规律千千万万条,不是所有的自然规律都能被借用来造福人类。科学发现可以仅仅是为了满足科学家个人的好奇心,也可以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探求。但是不管如何,科学家的发现离实际应用都有长长短短的距离。而技术则是使科学能够得到实际应用的学问和技能。

善于发现科学规律的科学家可能对技术根本就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去开发一个技术;相反,善于搞技术开发的人可能并不擅长搞科学研究。

爱迪生不是一个科学家,他没有对电现象进行科学阐述,但是他把电的实用价值发挥得淋漓至尽。

我们从小都立志要当科学家,可是没有听说过要当技术家的,甚至我们语言中连这个词汇都没有。为什么?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考试文化更重视知识的积累?科学等于知识,而技术算什么?考大学,读博士可以当科学家,而考不上大学的去技术学校?所以从骨子里我们就重科学轻技术?搞科学研究的可以被冠以“家”的称呼,而搞技术的则顶多称之为“匠”,而且连这个“匠”字还不时被夺去描述“科学巨匠”,于是搞技术的就失去了社会的认同。

科学靠政府,技术靠市场。

绝大多数搞生命科学的都是“吃皇粮”的。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他们所需要的大笔科研经费要靠政府从税收中规划出来。其实,投资科学研究才是真正的风险投资。科学家需要最大限度的学术自由,而研究成果是否能得到经济回报则永远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科学,技术转化就无从谈起。问题是我们应该把有限投入的多大比例投入到基础科研和技术开发上?

国家的钱可以用来启动生物技术行业,扶植早期的生物技术公司,但是不应该用来“养”生物技术。搞生物技术的应该在市场上找饭吃,不能总靠政府支持。


学生物的何去何从?

学生物的是吃政府的“皇粮”?还是在市场上找饭吃?

搞科学研究的就需要继续不断地深造,要对解释某个自然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证明假设,写论文,写项目申请,拿到政府的钱再去做另一轮的发现。这方面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家。光凭独立的科学假设是不能成为科学家的,科学家都是用数据堆成功的。而得到数据是要花很多很多钱的。所以,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家是跟你能否从政府那里搞到大量的科研经费直接相关的。而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能搞钱的人不一定就是最佳的科学家。

搞生物技术开发就需要研究市场,找到需求,发明技术,然后写专利申请,写商业计划书,向风险投资公司(或其它来源)搞钱,最后开发产品,做市场和销售。而搞技术的瓶颈就是产品是否和市场需求对口。衡量一个技术“匠”的标准就看他的产品是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这里面也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产品开发的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常常是不兼容的。

所谓成功的科学家是那些拿到了大笔科研经费,又得到大量有科学价值的数据的科学工作者;而一个成功的技术J (“J” 可以是家,或匠)则是那些开发出市场急需的产品,并在市场上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的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生命科学方面探索的专家,那你就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假说;如果你想搞生物技术,那你就要睁大眼睛寻找市场需求。

角色转换的情形也很常见。比如在美国,NIH (国家卫生总署)和其它发放大量科研经费的政府部门都留出2.5%左右的钱作为小企业研发基金(SBIR,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grant),中国也有类似的“火炬计划”。这是政府用来扶持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开发产品用的。但是经常看到有些拿这类研发基金很“成功”的公司,每年都能拿到几百万美金的研发经费。于是他们索性正天写项目申请,永远拿基金,但是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开发。象这样永远“断不了奶”的公司到底是搞科学的?还是搞技术的?

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生物行业从业者去从事技术开发。太多人等着吃皇粮总不是长久之计。但是搞生物技术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整个行业还不成气候,容纳不下更多的人。

生物技术行业什么时候才能成气候?

生物技术成气候的那一天,就是普通老百姓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手都能触摸到生物技术产品的那一天。

电子行业的发展让我们户户都有电视机,电冰箱;信息行业的发展,让我们到处都能看到电脑,用上网络。可是谈到生物技术的发展成果,有多少人能罗列出一串相关的日常用品?那些昂贵的医疗仪器,如CT, 核磁共振等实际上都是电子行业进步的结果,并不是生物技术。我们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的生物技术(比如生物芯片,基因产业)大多是“未来发展的前景”。毕竟,老百姓不能总是拿着“画出来的饼”来充饥。等生物技术给人们带来了象电视,电话,电脑一样的实惠的时候,那这个行业就走向成熟了。

市场不仅是衡量生物技术是否成功的标尺,它同时也是促进生物技术发展的动力。

事情都是辩证的。正是因为市场还不成熟,机会才格外的多。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物技术不过是刚刚降生的婴儿,现代生物技术以了解DNA结构开始算起也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无论在医学领域,还是在农业,环境,能源等领域都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可以做,有许多边缘学科可以去交融,有许多产品和产业化的机遇。

成功的关键是我们学生物的首先要给自己做一个社会定位:我到底是要当科学家?还是要当技术匠?搞技术不是让你放弃科学或放弃深造,相反,搞生物技术的要时刻注意科学发展的趋势。社会定位的目的在于做必要的行为调整,必要的职业训练,然后才能进入角色。

如果你决定搞生物技术,那就要立足于市场,学会关注市场,找到需求。同时,还要学会如何用最少的钱,最快的速度去满足一个市场需求。而这些恰恰又是学校里面没有教的,也是报纸上面也很少讲的。

拿到了生物学的文凭不等于拿到了铁饭碗。一纸文凭顶多是一个一次性的纸盘,能让你在party上有和客人谈话的机会。真正的职业发展95%是在毕业以后决定的。无论是做科学还是技术都需要积累更多的,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所以,如果我有机会和那三个在星巴克抱怨的同学对话的话,我会跟她们说:“先不要抱怨。要想清楚你到底想在生物领域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吃皇粮的科学家?还是在市场上找饭吃的技术J?角色想好了以后就要去积累必要的经历。最好是自己去创新,创业。不要等别人把(金铁铜木)饭碗送到你面前。市场并不可怕。搞技术也会有精彩人生。当个生物技术J吧!你会感到很充实的!!”
阅读(488)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40句意味深长的话

下一篇:明眼穴按压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