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对话》读书笔记作文3700字:
作者:考拉。看完《非暴力沟通》之后,紧接着就来看了《关键对话》。初读一点之后,感觉两者聚焦的点略有区别,前者是在一个更广义的范畴上解决问题,后者更加聚焦于特定的一种对话;然而再仔细想想,会出现暴力情况的场景其实正是这种关键对话的场景,此时往往我们的大脑不再思考,而靠本能行事,更容易造成暴力行为。感觉有一点点递进的意思,更多的应该还是互相印证。
第一章主要是在揭示什么是关键对话,它们往往有三个特点:1.双方观点背道而驰;2.对话具有较大风险;3.双方情绪激烈。主要在阐述其重要性,为什么我们会应对不好这种情况,以及争取应对后我们能获得什么。
第二章告诉我们需要摆脱“傻瓜式选择”(即要么倒出良药苦口的实时激怒对方,要么为了保全面子违心地接受错误的决定)的困扰~营造安全氛围,让双方向共享观点库中添加信息,加强沟通真实想法,让意识更统一,行动更有力。
第三章,正确认识自我,从“心”开始,这章的重点在于关注自己真正的需求,你唯一能控制的人只有你自己。在有可能有暴力行为的时候停下来,问问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并拒绝“傻瓜式选择”。
虽然书中多次表明确实有“傻瓜式选择”之外的选择,并且这种方法可以习得,但总还是会有一点担心自己是不是能学会,总有点觉得这是一种很难学会的技巧~嗯,非常期待后面的内容!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安全”在对话中的重要性,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畅所欲言;而营造安全的氛围首先就是需要觉察,需要注意观察,观察别人的状态、觉察自己的状态,用以确认现在的氛围是安全的、可以正常交流的。观察也正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我们必须首先发现问题,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第五章教我们如何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在觉察到对话出现问题时暂停对话。
第一,需要判断哪种安全因素出现了危机,首先是共同目的,当别人相信你的目的是为了他好时就会有很大的安全感,反之就会用暴力或沉默来抵触~然后是互相尊重,我们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尊重别人找到共同目的。
第二,在暂停后尝试恢复安全环境。书中说了三点:道歉、对比说明、创建共同目的。前两点我都有使用过,而且有时候“道歉”使用得过多了,停留在了“情感的奴隶”这一层,仅仅道歉解决不了问题;而后使用对比法消除误解,有时候误解确实消除了,但是双方目的确确实实不太一样,最终还是南辕北辙,使得关键对话失败,很长时间以来,我对这个问题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认为,既然目的不同,那么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交流就是了。然而书里告诉我还有第三个另辟蹊径的办法,创建共同目的。积极寻找共同目的,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往往在双方都相信对方的诚意时还能做到,再往后开发共同目的就相当有难度了,很少能做到承认自己想的还是有点简单,或者说较难做到再深入的思考有没有更高层面的共同目的,殊途同归,在更高层面上达到统一往往更为容易;再有了共同目的之后,经过了这么多的深入思考,最后一步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就顺理成章了。
第六章一开始就讲到了情绪管理,提到了我们的感受并不是由别人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些行为的主观臆断决定的,控制住这些想法(内心戏),我们就能免受他们的影响了,否则我们就会被这些想法控制。
而改变的方法首先是行为方式的回顾。关注你的行为表现,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留意三种小聪明(受害者想法、大反派想法、无助者想法)。最后通过几个问题改变自己的主观臆断,是否忽略责任?正常人为什么会这么做?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要想实现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第七章开始的这句,“在有人称其直言不讳时反问,‘还有人比我更直言不讳吗?’”就十分的有意思,直言不讳并不是想说什么说什么,直言也需要方法~
分享争议性观点的核心在于让对方认真倾听自己的看法并做出积极回应,对此我们需要平衡好自信与谦逊的关系,并加上一些技巧。思考真正目的,不要仓促判断行动;思考之后使用综合陈述法来解决问题。主要包含五点技巧:1.分享事实经过;2.说出你的想法;3.征询对方观点;4.做出试探表达;5.鼓励做出尝试。
在说出想法的过程中,应当表现的自信,并且要注意不要堆积问题,否则许多问题叠加在一起,会导致一次性的宣泄而无法控制。
在征询对方观点时,需要做出试探表达,但要注意,要谨慎不要软弱。
在鼓励对方说出不同看法时,不要虚张声势,不要威胁或是反问,要真诚;可以自己先抛出反对意见,抛砖引玉;坚持这样做,直到他们真正理解你交流的意愿。
在自己有强烈的信念想要传达给别人时,强迫别人接受,一心只想战胜别人是行不通的。当我们认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时候,就会产生不需要共享观点、自由交流了的想法,此时往往我们就会对自己的观点夸大其词,添油加醋,越是如此,别人就越是难以接受。改变的方法和前面说过的类似,关注自己的行为,缓和自己的做法,控制自己的表现。放弃你的强硬立场和绝对化表达,但不要放弃你的观点。
第八章鼓励我们倾听,并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新的技巧—了解对方的动机。
文中主要阐述了四种倾听手段:1.询问观点,简单、直接,而且也很有力,特别是在双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客套时间;2.确认感受,通过高度理解对方的感受增强安全感;3.重新描述,这个和《非暴力沟通》第七章给予反馈是类似的,使用恰当的语气确认自己对对方的理解是否正确,十分有助于增强对话的安全感,同时在面对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交流对象时,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来,尝试询问对方的目的;4.主动引导,如文中所说,这是一个强力而又风险颇大的选择,用主动示弱的方式让对方敞开心扉的同时还要表现的足够自信,确实比较困难。
在面对对方可能错误的观点时,首先要意识到我们认为的不同可能仅仅是“相同”中的很小的一个点,我们要先学会赞同别人;而后我们要做的不是反对不同点,而是对对方遗漏的内容做补充,这样营造的氛围是相当安全的;最后,通过比较双方的看法,并用综合陈述法描述不同。
第九章讲如何把关键对话转变为行动和结果。告诉我们对话并非决策,光有共享观点库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做决策并行动起来。
书中列举了四种决策方式:1.命令式;2.顾问式,广泛听取意见,评估方案而后做决定;3.投票式,统一意见最快的模式;4.共识式,统一所有决策者的想法,以长时间的沟通换来高质量高度统一的决策。在这些决策问题当中,必须明确四个重要问题或者说四种关键角色,即关注者、知情者、支持者、参与者。其实个人觉得这四种角色才是最最关键的部分,缺乏角色就会变成“独裁者”,过量添加角色又会变成毫无执行力的假“民主”。
我们还需要明确执行细节,即行动人,“人人有责等于没人负责”,责任到人就无法胡乱推卸责任,否则就会变成“法不责众”;行动目标,具体的目标和愿景使得结果不会走偏;行动时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检查方法,让人们有效承担责任。
最后还提醒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做记录,并利用综合陈述法和出现问题的人交流,迭代改进。
转头想想似乎《非暴力沟通》缺乏本章这样的内容,确实是不够完整,毕竟最后的行动才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而后就去回顾了自己记的《非暴力沟通》笔记,确实是没有这样的内容,但是突然发觉其实两者的关注点差异相当大,《非暴力沟通》更多的关注了自己的“爱”,充分的表达情感,想要达成的是一个和谐的环境;而《关键对话》更多关注的是“关键时刻”引发的后续结果,充分的沟通,良好的决策,有力地执行,想要的是一个更好的结果。前者更注重自洽,后者更看重双赢,相辅相成,互相补足~
第十章讲了各种实际的案例,主要收获是两点:一是在讨论信任问题时应当就事论事,不要就人论事,做事时只需要眼下信任对方即可。此外,不要把失信当惩罚,并且不要盲目扩大一件事情上的失信;二是要学会关注模式问题,不应该局限于一次单独事件,也就是需要关注真正引起自己不满气愤的深层原因,不要被具体事务扰乱了视线。
第十一章讲了前面所有技巧的综合应用。
这么多内容,要想一下子全都记住确实很难,故而文中提出了两个原则,即注意观察和营造安全感。其实我们自己平时对话中无时不刻都在使用这两个原则,只是使用的频率略有差别,而且自己不太容易意识到,在书中反复强调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加注意这两个原则,并更好的使用它们。
最后的结论,“写作本书唯一的目的,是想帮助你深刻地改变自己最为关注的人生目标。”,应该说是提供了一整套方法论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是一种从外而内的促进过程,具体而确切的目标,较多的正向的反馈,都会很大程度的帮助我们。
在这最后的目标上,本书和《非暴力沟通》略有差别,后者更强调由内而外,由发自内心的爱意去驱动非暴力沟通。不过殊途同归,内外结合,相信效果会更好的~^_^
最后的后记里提到,关键对话并不是一次对话,而是一次长期对话的开始,这点深得我心,特别在解决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时,不可能依靠一次对话就解决问题,需要长期的努力来改善关系,既然“选择做”了,那么便坚持努力到底。
阅读(680)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