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04380
  • 博文数量: 174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18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8-04-16 06:5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74)

文章存档

2020年(7)

2019年(29)

2018年(138)

我的朋友

分类: IT业界

2018-12-14 01:25:14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的相关感悟3300字:
《激荡三十年》是吴晓波以编年体的方式记录的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2008年的30年的企业史。这套被称为“新货殖列传”的“企业史记”记录了三十年中国改革的政策变迁,几方利益博弈,也记录了上百位于这时代沉浮的企业家。摸着石头往前走,不争论也不做任何政策上的明确界定,让最终发生的事实来定义前行的方向。这种改革思维使中国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和冒险乐园,所有的激情和野心都被无限的激发出来,从社会底层喷发出来的火浆终于让大地熊熊燃烧,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财富累积,一切似乎都百无禁忌,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治底线一次次受到挑战和冲击,公共价值观念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和物质化。三十年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时代在高速前进,同时,也需要总结反思和冷静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瞻望未来。
读罢本书,激扬文字中,有几处使我尤其感动,特与诸君分享。
这是1979年3月法国商人、艺术家皮尔.卡丹来中国访问考察时在北京街头的一张照片:皮尔.卡丹穿着一件黑色大衣,双手插在上衣口袋里行走在北京大街上,他的左前方一个拎着邹巴巴皮袋的老年农民转头好奇的张望这个长相奇异的洋人。皮尔.卡丹满面春风,自信洋溢,老年农民则是带着好奇,拘束的打量着。吴晓波先生是这样评价的:尽管很别扭,但两个世界总算走到了一起。是的,中国在封闭了将近30年后与世界初次相遇,就像照片中老年农民的对襟棉袄和皮尔卡丹的大衣,看起来很别扭,但是总算接触了。
1979年刚刚苏醒的中国,是迷茫的、也是彷徨的。国家领导人迫切的希望改变落后、贫穷的状态,但对从哪里着手,从何做起却犹疑而不知所措。经历十年文革的人民则是小心翼翼而又谨慎的试探着周围的环境,一有危险,马上收回触角。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和世界的差距,但普遍表达了对拜托贫困渴望,正如舒婷所描绘的:我是贫穷/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呵/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呵!诗人用忧郁的笔调描述了人民的觉醒,对物质生活的向往,不再是过去那种沉闷的、麻木的活着。改革虽然刚刚起步,但希望有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第二处是一个年份-1988年。吴晓波先生给其定义为“资本的觉醒”。
1978年是中国改革元年,1984年是中国企业元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0年中的每一年都荡气回肠,1988年确实是一个很普通的年份,中国改革开放10周年了。
首先我们大概梳理一下1988年发生的在今天看来具有非凡意义的大事件。这一年,王文京拒绝成为国有或集体企业的附庸而在中关村工商管理局领取了一个“身份低贱”的个体户执照;柳传志联合香港商人组建了一个产权清晰的子公司--香港联想;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辉煌一时的万宝公司因内部斗争等多方面因素频临破产;日后被称为“证券教父”的管金生开始执掌万国证券……“1988年可以被看成是这样的一个年份:在此之前,中国民间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是无意识的,它们更多是让自己免于饥饿,而在此之后,对资产的追求则成为了新的主题。那些先觉者开始把目光放的更远,他们思考企业的归属于命运。”吴晓波先生如是说。虽然他们都没有太多资源,创业者看上去与常人无异,分散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与角落,他们所从事的产业大多与人们的日常需求相关,这也是企业能够迅速成长的前提。跟那些拥有大量设备、技术、人才的国企相比,产权意识觉醒下的他们虽然什么都没有,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微不足道,但他们有了唯一的就自由。
早在20世纪30年代,科斯就曾在产权理论中阐述: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绝对低下、资源配置绝对无效的社会。未来保证经济高效率的运行,要有明确的产权制度。1988年,在经过10年的发展后,一部分敏锐的企业家产权意识开始觉醒,这意味着从计划经济体制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中国企业家开始了资本人格上的独立。他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产权对经营管理、交易成本的明确概念,他们也没有多么高深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但是出于一种本能,若干企业家开始思索产权问题,开始思考承包制真的是“一包就活”吗?而回避这个问题的代价无疑是沉重的。曾经在中国一度领跑的企业,比如科龙、万宝、健力宝集团等等,都为此做出巨大牺牲,成为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垫脚石。
1988年,我还注意到一个特别小的细节。在这一年,中国社会首次使用“企业家”一词,但这个词汇,在当时的背景下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嘲讽的意味。同年,也举行了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评选出了20位在承包制改革中使企业由死气沉沉到换发生机的杰出者。1987年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曾写到:企业和企业家正成为美国经济成长的动力之源,企业家经济的出现,是美国经济和社会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富希望的事情。而中国的“企业家”此时还仅仅只是指国企改革中的厂长、经理,在体制外艰难发展的民营经济还没有取得合法地位。无论怎样,1988年,我们已经能清晰的感知到,市场的大闸已被小心翼翼的打开,自由的水流随弱小,却又那么肆意。它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为流,也必轰然成势。
第三处则是佩服一个人:鲁冠球。
三十年中国企业史上看起来有一个很矛盾的存在:在金融和产业政策上,体制外蓬勃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一直遇到极大的困难,国家一直试图将所有的改革成果都装到国营企业的大箩筐里。而与此同时,国家又侥幸的希望那些民营企业--尤其是发起与农村的乡镇企业能够承担起改造农村、共同富裕的公共责任,为此,那些开明的地方政府在很多方面对之进行了扶持。从结果上来说,这是一种利益交错、此消彼长的过程:国营公司尽管被投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和政策,却因其体制的天然缺陷而进一步萎缩;乡镇企业一边遭遇政策压迫,另一边却在地方政府那里获得了支持,而当这些企业已经足够强大的时候,它们却又纷纷转型成了私营化的公司,鲁冠球领导的万向集团则全程参与了这种利益博弈,并获得巨大成功。
从一个铁匠铺掌柜,到30年后的万向老总,从四千块的创业到每年数百亿元的营业额,鲁冠球被誉为民营企业中的“不倒翁”。作为中国最受尊敬的第一代企业领袖之一,鲁冠球见证并领导了万向集团从一个小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的全过程。
80年代,经济的仍未拜托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学大寨,树典型的模式。从海盐衬衫厂厂长歩鑫生到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在政府舆论的引导下,掀起一阵又一阵国企改革学习的浪潮,但最终这些人都或是“一夜成名”后面对鲜花、荣誉自我膨胀,或未从根本突破体制束缚,最终都失败了。但鲁冠球凭借如影随行的危机感、胜败依然的平常心,刻苦谦卑的学习态度,务实低调而又与时俱进,几十年持之以恒的专注于汽车配件领域,终成商界常青树。
透过30年企业史,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中国企业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冲进一片茂盛生长的草地,你能听到他的骨骼与青草一起向上生长的声音,挥发着过度的精力与热情,勇敢大胆的尝试一切。这三十年是高速发展的,也是混乱的。当一切旧秩序被溃然推到的时候,新的天地也呈现出混乱无度的面貌。模糊的法律,合法权利的变化无常,走私的猖狂,许多东西都游走在合法的边缘,但这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
伍德沃德在《英国简史》中曾深情慨叹:历史涉及的只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极小部分,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艰辛创业,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文字记载。三十年改革历程,是国家民族的民运史,也承载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此过程中,有的人埋没无闻,他们死去,无人知晓,仿佛他们从未来过这个世上一样。有的人,凭借敏锐的商业直觉、杰出的领导才能躲过一次次政治危机,金融风暴,抓住时代的机遇,终究建立起一个个商业奇迹。但我们也需清醒的意识到,“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常规的历程,身处其中的人们,因此而获得巨大利益的人们,每每不可能摆脱那些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机遇,他们相信那就是命运,他们总希望每次都能鸿运高照,每次都鞥侥幸逃出,最后,所有的荣光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环里”。作者:李畅畅
阅读(47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