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84585
  • 博文数量: 174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18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8-04-16 06:5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74)

文章存档

2020年(7)

2019年(29)

2018年(138)

我的朋友

分类: IT业界

2018-12-03 23:38:32

教苑心语《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优秀范文:
之所以选择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书名时让我十分好奇,这间教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至少从结果来看,确实是让人惊讶的。因为学校里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大部分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学生就读的教室又小又破,还会漏水,但是在雷夫老师的带领下,在56号教室上学的孩子成绩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长大后,他们纷纷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就读,取得不凡的成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能有这样好的结果,这不得不说是奇迹。
那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就跟本书的主人公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有关。说起来,雷夫老师是一位普通但又非凡的教师。雷夫就是一名洛杉矶市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但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里,年复一年的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并获得了不计其数的荣誉,他的事迹轰动了整个美国,并被拍成了纪录片。
雷夫老师究竟采用了哪些方法才让这些孩子有这样非凡的成就?这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的地方。书本封面醒目的地方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应该就是雷夫老师的教育“方法”,或者说是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追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其实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思考,然后拥有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性的灌输知识。与内在动机相对应的则是外在学习动机,也就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读书。比如说为了获得家长、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读书,或者为了考个好大学,以后能有份好的工作而努力读书。这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当这些外在激励消失后,孩子还愿意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在学习上吗?怪不得雷夫老师并不赞成简单的物质奖励,这样的物质奖励会慢慢掩盖孩子学习真正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德西效应):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了,依然这样,这让老人难以忍受。于是,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孩子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转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一旦外部动机改变或者消失,孩子们的内在动机也会发生改变或者消失。,对于学习也是一样的,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这也正是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所在: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除了帮助孩子们找回学习的真正动机,更重要的是,雷夫老师还送给了孩子们受用一生的礼物:“如何做人”。雷夫老师成功的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用来引导学生的学业和人格成长。更甚至将其应用于家庭教育,均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这六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这是依靠惩罚来引导孩子们拥有良好的行为表现,但我们让孩子拥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不想惹麻烦才做作业。所以这样的方法是无效的。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励——这是依靠“贿赂”来起作用,比如书中提到的,历史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让两个班级比赛,看哪个班的作业完成度最高,获胜的班级将获得奖励。其实该老师已经忘了,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
第三阶段,我想要取悦某个人——孩子们会做取悦老师或者家长的事情,比如,“妈,你看这样好吗?”。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做的一件事,为了让爸爸觉得我是个懂事的孩子,为了获得爸爸的喜欢,尽管我很想买零食吃,但我并没有花掉爸爸给的零花钱,而是还给了爸爸。取悦,这更多的与老师或者家长的魅力有关,孩子们更愿意取悦有魅力的或者受欢迎的老师。取悦,有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考虑他人,而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这显然是不对的。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这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的自律,明确规则,并身体力行的执行规则。规则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处理行为界限和期待。但是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一味地遵守规则,不懂变通,就是死板的代名词。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这个阶段不论是对于孩童或者是成人而言,都是很难企及的。体贴人,应该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心理学中的“换位思考”。当我们能将换位思考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时,我们会更体谅别人的不易,能更容易的理解他人,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能帮助孩子们对周遭的人产生同理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雷夫老师做到了。他的学生会因为不想吵到别班的同学而自动的调节说话音量;会在老师很热时,自动拿出放在教室小冰箱里的瓶装水给老师喝;会礼貌的对待每一位工作人员,如饭店员工,机场工作人员。这和我们遇到的成人的一些粗鲁的言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会对饭店服务员大呼小叫,呼来喝去,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孩子都能达到的一个阶段,我们成人为什么就不能达到?这与他们从小的教育应该是有关的,学校里面,老师可能是没有特意教过这些的。有些老师铃声响了就去上课,再次响铃了就按时下课,并不会教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的地方。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个阶段是最高层次,不但最难达到,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性在内。雷夫老师用了很多方法教学生第六阶段,比如帮孩子们从其他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能达到这个阶段的人,他已经处于一种更高的境界,他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在理解各种规则的基础之上,将规则内化于己,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当然,雷夫老师的学生也是有达到这个阶段的,布兰达就是。
大学时我就学习过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但我从未想过要去这样应用,把它教给我的学生们。我想,这将是我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雷夫老师也很看中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他倡导要善用图书馆。在雷夫老师看来,阅读不是一门科目,而应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他认为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思考、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放、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现代的社会,能静下心来多看书的人很少,但这是应该也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我想,除了这本书,我将会利用我的闲暇时间看更多更有用的书籍,将阅读培养成我的一个习惯,一个终生的习惯。我还会帮助我的学生建立真正的图书角,让他们可以相互推荐有意义的,有趣的书籍,并彼此分享阅读的乐趣,而不是简单的在墙角贴上“图书角”三个字。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也值得我一遍又一遍地去学习。
阅读(59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