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9460
  • 博文数量: 12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6-11-10 10:25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4)

2016年(8)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LINUX

2016-11-18 15:44:52

原文地址:TCP之深入浅出send和recv 作者:weizhulinux

本篇我们用一个测试机上的阻塞socket实例来说明主题。文章中所有图都是在测试系统上现截取的。

需要理解的3个概念

1. TCP socket的buffer

每个TCP socket在内核中都有一个发送缓冲区和一个接收缓冲区,TCP的全双工的工作模式以及TCP的流量(拥塞)控制便是依赖于这两个独立的buffer以及buffer的填充状态。接收缓冲区把数据缓存入内核,应用进程一直没有调用recv()进行读取的话,此数据会一直缓存在相应socket的接收缓冲区内。再啰嗦一点,不管进程是否调用recv()读取socket,对端发来的数据都会经由内核接收并且缓存到socket的内核接收缓冲区之中。recv()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内核缓冲区中的数据拷贝到应用层用户的buffer里面,并返回,仅此而已。进程调用send()发送的数据的时候,最简单情况(也是一般情况),将数据拷贝进入socket的内核发送缓冲区之中,然后send便会在上层返回。换句话说,send()返回之时,数据不一定会发送到对端去(和write写文件有点类似),send()仅仅是把应用层buffer的数据拷贝进socket的内核发送buffer中,发送是TCP的事情,和send其实没有太大关系。接收缓冲区被TCP用来缓存网络上来的数据,一直保存到应用进程读走为止。对于TCP,如果应用进程一直没有读取,接收缓冲区满了之后,发生的动作是:收端通知发端,接收窗口关闭(win=0)。这个便是滑动窗口的实现。保证TCP套接口接收缓冲区不会溢出,从而保证了TCP是可靠传输。因为对方不允许发出超过所通告窗口大小的数据。 这就是TCP的流量控制,如果对方无视窗口大小而发出了超过窗口大小的数据,则接收方TCP将丢弃它。
查看测试机的socket发送缓冲区大小,如图1所示
图1
第一个值是一个限制值,socket发送缓存区的最少字节数;
第二个值是默认值;
第三个值是一个限制值,socket发送缓存区的最大字节数;
根据实际测试,发送缓冲区的尺寸在默认情况下的全局设置是16384字节,即16k。
在测试系统上,发送缓存默认值是16k。
proc文件系统下的值和sysctl中的值都是全局值,应用程序可根据需要在程序中使用setsockopt()对某个socket的发送缓冲区尺寸进行单独修改,详见文章《TCP选项之SO_RCVBUF和SO_SNDBUF》,不过这都是题外话。

2. 接收窗口(滑动窗口)

TCP连接建立之时的收端的初始接受窗口大小是14600,细节如图2所示(129是收端,130是发端)
图2
接收窗口是TCP中的滑动窗口,TCP的收端用这个接受窗口----win=14600,通知发端,我目前的接收能力是14600字节。
后续发送过程中,收端会不断的用ACK(ACK的全部作用请参照博文《TCP之ACK发送情景》)通知发端自己的接收窗口的大小状态,如图3,而发端发送数据的量,就根据这个接收窗口的大小来确定,发端不会发送超过收端接收能力的数据量。这样就起到了一个流量控制的的作用。
图3
图3说明
21,22两个包都是收端发给发端的ACK包
第21个包,收端确认收到的前7240个字节数据,7241的意思是期望收到的包从7241号开始,序号加了1.同时,接收窗口从最初的14656(如图2)经过慢启动阶段增加到了现在的29120。用来表明现在收端可以接收29120个字节的数据,而发端看到这个窗口通告,在没有收到新的ACK的时候,发端可以向收端发送29120字节这么多数据。
第22个包,收端确认收到的前8688个字节数据,并通告自己的接收窗口继续增长为32000这么大。

3. 单个TCP的负载量和MSS的关系

MSS在以太网上通常大小是1460字节,而我们在后续发送过程中的单个TCP包的最大数据承载量是1448字节,这二者的关系可以参考博文《TCP之1460MSS和1448负载》。

实例详解send()

实例功能说明:接收端129作为客户端去连接发送端130,连接上之后并不调用recv()接收,而是sleep(1000),把进程暂停下来,不让进程接收数据。内核会缓存数据至接收缓冲区。发送端作为服务器接收TCP请求之后,立即用ret = send(sock,buf,70k,0);这个C语句,向接收端发送70k数据。
我们现在来观察这个过程。看看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wireshark抓包截图如下图4
图4

图4说明,包序号等同于时序
1. 客户端sleep在recv()之前,目的是为了把数据压入接收缓冲区。服务端调用"ret = send(sock,buf,70k,0);"这个C语句,向接收端发送70k数据。由于发送缓冲区大小16k,send()无法将70k数据全部拷贝进发送缓冲区,故先拷贝16k进入发送缓冲区,下层发送缓冲区中有数据要发送,内核开始发送。上层send()在应用层处于阻塞状态;
2. 11号TCP包,发端从这儿开始向收端发送1448个字节的数据;
3. 12号TCP包,发端没有收到之前发送的1448个数据的ACK包,仍然继续向收端发送1448个字节的数据;
4. 13号TCP包,收端向发端发送1448字节的确认包,表明收端成功接收总共1448个字节。此时收端并未调用recv()读取,目前发送缓冲区中被压入1448字节。由于处于慢启动状态,win接收窗口持续增大,表明接受能力在增加,吞吐量持续上升;
5. 14号TCP包,收端向发端发送2896字节的确认包,表明收端成功接收总共2896个字节。此时收端并未调用recv()读取,目前发送缓冲区中被压入2896字节。由于处于慢启动状态,win接收窗口持续增大,表明接受能力在增加,吞吐量持续上升;
6. 15号TCP包,发端继续向收端发送1448个字节的数据;
7. 16号TCP包,收端向发端发送4344字节的确认包,表明收端成功接收总共4344个字节。此时收端并未调用recv()读取,目前发送缓冲区中被压入4344字节。由于处于慢启动状态,win接收窗口持续增大,表明接受能力在增加,吞吐量持续上升;
8. 从这儿开始,我略去很多包,过程类似上面过程。同时,由于不断的发送出去的数据被收端用ACK确认,发送缓冲区的空间被逐渐腾出空地,send()内部不断的把应用层buf中的数据向发送缓冲区拷贝,从而不断的发送,过程重复。70k数据并没有被完全送入内核,send()不管是否发送出去,send不管发送出去的是否被确认,send()只关心buf中的数据有没有被全部送往发送缓冲区。如果buf中的数据没有被全部送往发送缓冲区,send()在应用层阻塞,负责等待发送缓冲区中有空余空间的时候,逐步拷贝buf中的数据;如果buf中的数据被全部拷入发送缓冲区,send()立即返回。
9. 经过慢启动阶段接收窗口增大到稳定阶段,TCP吞吐量升高到稳定阶段,收端一直处于sleep状态,没有调用recv()把内核中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拷贝到应用层去,此时收端的接收缓冲区中被压入大量数据;
10. 66号、67号TCP数据包,发端继续向收端发送数据;
11. 68号TCP数据包,收端发送ACK包确认接收到的数据,ACK=62265表明收端已经收到62265字节的数据,这些数据目前被压在收端的接收缓冲区中。win=3456,比较之前的16号TCP包的win=23296,表明收端的窗口已经处于收缩状态,收端的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迟迟未被应用层读走,导致接收缓冲区空间吃紧,故收缩窗口,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量,进行流量控制;
12. 69号、70号TCP数据包,发端在接收窗口允许的数据量的范围内,继续向收端发送2段1448字节长度的数据;
13. 71号TCP数据包,至此,收端已经成功接收65160字节的数据,全部被压在接收缓冲区之中,接收窗口继续收缩,尺寸为1600字节;
14. 72号TCP数据包,发端在接收窗口允许的数据量的范围内,继续向收端发送1448字节长度的数据;
15. 73号TCP数据包,至此,收端已经成功接收66609字节的数据,全部被压在接收缓冲区之中,接收窗口继续收缩,尺寸为192字节。
16. 74号TCP数据包,和我们这个例子没有关系,是别的应用发送的包;
17. 75号TCP数据包,发端在接收窗口允许的数据量的范围内,向收端发送192字节长度的数据;
18. 76号TCP数据包,至此,收端已经成功接收66609字节的数据,全部被压在接收缓冲区之中,win=0接收窗口关闭,接收缓冲区满,无法再接收任何数据;
19. 77号、78号、79号TCP数据包,由keepalive触发的数据包,响应的ACK持有接收窗口的状态win=0,另外,ACK=66801表明接收端的接收缓冲区中积压了66800字节的数据。
20. 从以上过程,我们应该熟悉了滑动窗口通告字段win所说明的问题,以及ACK确认数据等等。现在可得出一个结论,接收端的接收缓存尺寸应该是66800字节(此结论并非本篇主题)。
send()要发送的数据是70k,现在发出去了66800字节,发送缓存中还有16k,应用层剩余要拷贝进内核的数据量是N=70k-66800-16k。接收端仍处于sleep状态,无法recv()数据,这将导致接收缓冲区一直处于积压满的状态,窗口会一直通告0(win=0)。发送端在这样的状态下彻底无法发送数据了,send()的剩余数据无法继续拷贝进内核的发送缓冲区,最终导致send()被阻塞在应用层;
21. send()一直阻塞中。。。

图4和send()的关系说明完毕。
那什么时候send返回呢?有3种返回场景

send()返回场景

场景1,我们继续图4这个例子,不过这儿开始我们就跳出图4所示的过程了

22. 接收端sleep(1000)到时间了,进程被唤醒,代码片段如图5

图5
随着进程不断的用"recv(fd,buf,2048,0);"将数据从内核的接收缓冲区拷贝至应用层的buf,在使用win=0关闭接收窗口之后,现在接收缓冲区又逐渐恢复了缓存的能力,这个条件下,收端会主动发送携带"win=n(n>0)"这样的ACK包去通告发送端接收窗口已打开;
23. 发端收到携带"win=n(n>0)"这样的ACK包之后,开始继续在窗口运行的数据量范围内发送数据。发送缓冲区的数据被发出;
24. 收端继续接收数据,并用ACK确认这些数据;
25. 发端收到ACK,可以清理出一些发送缓冲区空间,应用层send()的剩余数据又可以被不断的拷贝进内核的发送缓冲区;
26. 不断重复以上发送过程;
27. send()的70k数据全部进入内核,send()成功返回。

场景2,我们继续图4这个例子,不过这儿开始我们就跳出图4所示的过程了
22. 收端进程或者socket出现问题,给发端发送一个RST,请参考博文《》;
23. 内核收到RST,send返回-1。

场景3,和以上例子没关系
连接上之后,马上send(1k),这样,发送的数据肯定可以一次拷贝进入发送缓冲区,send()拷贝完数据立即成功返回。

send()发送结论

其实场景1和场景2说明一个问题
send()只是负责拷贝,拷贝完立即返回,不会等待发送和发送之后的ACK。如果socket出现问题,RST包被反馈回来。在RST包返回之时,如果send()还没有把数据全部放入内核或者发送出去,那么send()返回-1,errno被置错误值;如果RST包返回之时,send()已经返回,那么RST导致的错误会在下一次send()或者recv()调用的时候被立即返回。
场景3完全说明send()只要完成拷贝就成功返回,如果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下一次send()或者recv()调用的时候被立即返回。

概念上容易疑惑的地方

1. TCP协议本身是为了保证可靠传输,并不等于应用程序用tcp发送数据就一定是可靠的,必须要容错;
2. send()和recv()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不定数目的send()可以触发不定数目的recv(),这话不专业,但是还是必须说一下,初学者容易疑惑;
3. 关键点,send()只负责拷贝,拷贝到内核就返回,我通篇在说拷贝完返回,很多文章中说send()在成功发送数据后返回,成功发送是说发出去的东西被ACK确认过。send()只拷贝,不会等ACK;
4. 此次send()调用所触发的程序错误,可能会在本次返回,也可能在下次调用网络IO函数的时候被返回。


实际上理解了阻塞式的,就能理解非阻塞的。

阅读(143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