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嵌入式
2017-02-16 10:33:46
转载自:
http://blog.csdn.net/tianshiyalin/article/details/17250755
http://blog.csdn.net/cescf4/article/details/8601457
http://blog.csdn.net/yanlai20/article/details/12967015
USB2.0是向下兼容USB1.X的,即USB2.0支持高速,全速,低速的USB设备(HIGH-SPEED,FULL-SPEED,LOW-SPEED),而USB1.X不支持高速设备。因此如果高速设备接在USB1.X的hub上,也只能工作在全速状态。因此对速度的识别是很重要的,否则没办法以想要的速度通信。
全速和低速区分
根据规范,全速和低速很好区分。因为在设备端有一个1.5K的上拉电阻,上电后,有上拉电阻的那根数据线会被拉高,根据 D+或D-的电平状态来检测是全速还是低速设备。如下图:
高速识别
全速,高速的识别比较简单,但是USB2.0,USB1.X只有一对数据线,就没办法有第三种状态来表示高速设备了,所以高速设备的识别稍微复杂。
高速设备是以一个全速设备的身份出现的,即和全速设备一样,高速设备也在D+端有一个1.5K的上拉电阻。USB2.0的HUB把设备当成一个全速设备,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握手信号来确认双方的身份,一方面HUB要检测设备是高速还是全速,另一方面设备也要检测HUB是USB2.0还是USB1.X的,如果HUB是USB2.0,设备也是高速的 就工作在高速模式,否则只能工作在全速模式。
下图展示了一个高速设备连到USB2.0 hub上的情形:
HUB连接到设备或上电时,向主机报告,主机通过发送Set_port_feature请求让hub复位新插入的设备。设备复位操作是驱动数据线到复位SE0(D+,D-都为低电平),并持续至少10MS。
高速设备复位后,通过内部的电流源向D-持续灌17.78MA大小的电流。因为此时D+端的1.5K上拉电阻还没撤销,在hub端,全速/低速驱动器形成一个45欧姆的终端电阻,两电阻并联约形成45欧姆的阻抗,所以在HUB端可以看到一个 800ma(17.78*45)的电压,这个就是Chirp K信号。Chirp K 的持续时间是 1ms - 7ms.
在HUB端,虽然下达了复位信号,并一直驱动着SE0,但usb2.0的高速接收器一直在检测 Chirp K信号,如果没有检测到,就继续复位操作,知道复位结束,然后就工作在全速状态。如果只是一个全速的hub,不支持高速设备,那么hub也不会理会Chirp k信号,之后设备也不会切换到高速模式。
如果是高速 HUB,设备在发送的Chirp k信号结束后的100us内,HUB必须回复一连串的KJKJKJ........序列,向设备表明这是一个usb2.0的hub,这里的kj序列式连续的,且不能中断,每个K或J的持续时间是 40us--60us.
再回到设备端,设备检测到6个hub发送的 Chirp信号(3对KJ)后,它必须在500us内切换到高速模式。切换动作有:
1.断开1.5K的上拉电阻
2. 连接D+/D-上的高速终端电阻(high-speed termination),其实就是全速/低速差分驱动器。
3.进入默认的高速状态
执行完 1,2两步后,USB信号线上看的到现象就发生变化了:HUB发动的 Chirp降到原来的一半,400mv。这是因为设备端挂载新的终端电阻后,并联原来的终端电阻,结果为22.5欧姆,17.78*22.5为 400mv,以后高速设备操作的 信号幅值就是 400mv而不是 全速/低速的 3.3V。
至此高速设备与usb2.0握手完毕,开始进行480Mbps的通信。
转帖,原帖出自: http://hi.baidu.com/doyanger/blog/item/af45d995dd64f419d31b704d.html
USB的描述符及各种描述符之间的依赖关系
USB是个通用的总线,端口都是统一的。但是USB设备却各种各样,例如USB鼠标,USB键盘,U盘等等,那么USB主机是如何识别出不同的设备的呢?这就要依赖于描述符了。
USB的描述符主要有设备描述符,配置描述符,接口描述符,端点描述符,字符串描述符,HID描述符,报告描述符等等。
关于报告描述符,请看:《USB HID报告及报告描述符简介 》
****.com/93/198.aspx。
一个USB设备有一个设备描述符,设备描述符里面决定了该设备有多少种配置,每种配置描述符对应着配置描述符;而在配置描述符中又定义了该配置里面有多少个接口,每个接口有对应的接口描述符;在接口描述符里面又定义了该接口有多少个端点,每个端点对应一个端点描述符;端点描述符定义了端点的大小,类型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USB的描述符之间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最上一层是设备描述符,下面是配置描述符,再下面是接口描述符,再下面是端点描述符。在获取描述符时,先获取设备描述符,然后再获取配置描述符,根据配置描述符中的配置集合长度,一次将配置描述符、接口描述符、端点描述符一起一次读回。其中可能还会有获取设备序列号,厂商字符串,产品字符串等。
每种描述符都有自己独立的编号,如下:
#define DEVICE_DESCRIPTOR 0x01 //设备描述符
#define CONFIGURATION_DESCRIPTOR 0x02 //配置描述符
#define STRING_DESCRIPTOR 0x03 //字符串描述符
#define INTERFACE_DESCRIPTOR 0x04 //接口描述符
#define ENDPOINT_DESCRIPTOR 0x05 //端点描述符
下面分别详细介绍一下各描述符。
1.设备描述符
//定义标准的设备描述符结构
typedef struct _DEVICE_DCESCRIPTOR_STRUCT
{
BYTE blength; //设备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
BYTE bDescriptorType; //设备描述符类型编号
WORD bcdUSB; //USB版本号
BYTE bDeviceClass; //USB分配的设备类代码
BYTE bDeviceSubClass; //USB分配的子类代码
BYTE bDeviceProtocol; //USB分配的设备协议代码
BYTE bMaxPacketSize0; //端点0的最大包大小
WORD idVendor; //厂商编号
WORD idProduct; //产品编号
WORD bcdDevice; //设备出厂编号
BYTE iManufacturer; //设备厂商字符串的索引
BYTE iProduct; //描述产品字符串的索引
BYTE iSerialNumber; //描述设备序列号字符串的索引
BYTE bNumConfigurations; //可能的配置数量
}
DEVICE_DESCRIPTOR_STRUCT, * pDEVICE_DESCRIPTOR_STRUCT;
//实际的设备描述符示例
code DEVICE_DESCRIPTOR_STRUCT device_descriptor= //设备描述符
{
sizeof(DEVICE_DESCRIPTOR_STRUCT), //设备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这里是18字节
DEVICE_DESCRIPTOR, //设备描述符类型编号,设备描述符是01
0x1001, //USB版本号,这里是USB01.10,即USB1.1。由于51是大端模式,所以高低字节交换
0x00, //USB分配的设备类代码,0表示类型在接口描述符中定义
0x00, //USB分配的子类代码,上面一项为0时,本项也要设置为0
0x00, //USB分配的设备协议代码,上面一项为0时,本项也要设置为0
0x10, //端点0的最大包大小,这里为16字节
0x7104, //厂商编号,这个是需要跟USB组织申请的ID号,表示厂商代号。
0xf0ff, //该产品的编号,跟厂商编号一起配合使用,让主机注册该设备并加载相应的驱动程序
0x0100, //设备出厂编号
0x01, //设备厂商字符串的索引,在获取字符串描述符时,使用该索引号来识别不同的字符串
0x02, //描述产品字符串的索引,同上
0x03, //描述设备序列号字符串的索引,同上
0x01 //可能的配置数为1,即该设备只有一个配置
};
2.配置描述符
//定义标准的配置描述符结构
typedef struct _CONFIGURATION_DESCRIPTOR_STRUCT
{
BYTE bLength; //配置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
BYTE bDescriptorType; //配置描述符类型编号
WORD wTotalLength; //此配置返回的所有数据大小
BYTE bNumInterfaces; //此配置所支持的接口数量
BYTE bConfigurationValue; //Set_Configuration命令所需要的参数值
BYTE iConfiguration; //描述该配置的字符串的索引值
BYTE bmAttributes; //供电模式的选择
BYTE MaxPower; //设备从总线提取的最大电流
}
CONFIGURATION_DESCRIPTOR_STRUCT, * pCONFIGURATION_DESCRIPTOR_STRUCT;
2.接口描述符
//定义标准的接口描述符结构
typedef struct _INTERFACE_DESCRIPTOR_STRUCT
{
BYTE bLength; //接口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
BYTE bDescriptorType; //接口描述符的类型编号
BYTE bInterfaceNumber; //该接口的编号
BYTE bAlternateSetting; //备用的接口描述符编号
BYTE bNumEndpoints; //该接口使用的端点数,不包括端点0
BYTE bInterfaceClass; //接口类型
BYTE bInterfaceSubClass; //接口子类型
BYTE bInterfaceProtocol; //接口遵循的协议
BYTE iInterface; //描述该接口的字符串索引值
}
INTERFACE_DESCRIPTOR_STRUCT, * pINTERFACE_DESCRIPTOR_STRUCT;
4.端点描述符
//定义标准的端点描述符结构
typedef struct _ENDPOINT_DESCRIPTOR_STRUCT
{
BYTE bLegth; //端点描述符字节数大小
BYTE bDescriptorType; //端点描述符类型编号
BYTE bEndpointAddress; //端点地址及输入输出属性
BYTE bmAttributes; //端点的传输类型属性
WORD wMaxPacketSize; //端点收、发的最大包大小
BYTE bInterval; //主机查询端点的时间间隔
}
ENDPOINT_DESCRIPTOR_STRUCT, * pENDPOINT_DESCRIPTOR_STRUCT;
下面是一个配置描述符集合的定义
typedef struct _CON_INT_ENDP_DESCRIPTOR_STRUCT
{
CONFIGURATION_DESCRIPTOR_STRUCT configuration_descriptor;
INTERFACE_DESCRIPTOR_STRUCT interface_descritor;
ENDPOINT_DESCRIPTOR_STRUCT endpoint_descriptor[ENDPOINT_NUMBER];
}CON_INT_ENDP_DESCRIPTOR_STRUCT;
配置描述符集合的示例
code CON_INT_ENDP_DESCRIPTOR_STRUCT con_int_endp_descriptor= //配置描述符集合
{
//configuration_descriptor //配置描述符
{
sizeof(CONFIGURATION_DESCRIPTOR_STRUCT), //配置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这里为9
CONFIGURATION_DESCRIPTOR, //配置描述符类型编号,配置描述符为2
(sizeof(CONFIGURATION_DESCRIPTOR_STRUCT)+
sizeof(INTERFACE_DESCRIPTOR_STRUCT)+
sizeof(ENDPOINT_DESCRIPTOR_STRUCT)*ENDPOINT_NUMBER)*256+
(sizeof(CONFIGURATION_DESCRIPTOR_STRUCT)+
sizeof(INTERFACE_DESCRIPTOR_STRUCT)+
sizeof(ENDPOINT_DESCRIPTOR_STRUCT)*ENDPOINT_NUMBER)/256, //配置描述符集合的总大小
0x01, //只包含一个接口
0x01, //该配置的编号
0x00, //iConfiguration字段
0x80, //采用总线供电,不支持远程唤醒
0xC8 //从总线获取最大电流400mA
},
//interface_descritor //接口描述符
{
sizeof(INTERFACE_DESCRIPTOR_STRUCT), //接口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这里为9
INTERFACE_DESCRIPTOR, //接口描述符类型编号,接口描述符为3
0x00, //接口编号为4
0x00, //该接口描述符的编号为0
ENDPOINT_NUMBER, //非0端点数量为2,只使用端点主端点输入和输出
0x08, //定义为USB大容量存储设备
0x06, //使用的子类,为简化块命令
0x50, //使用的协议,这里使用单批量传输协议
0x00 //接口描述符字符串索引,为0,表示没有字符串
},
//endpoint_descriptor[]
{
{ //主端点输入描述
sizeof(ENDPOINT_DESCRIPTOR_STRUCT), //端点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这里为7
ENDPOINT_DESCRIPTOR, //端点描述符类型编号,端点描述符为5
MAIN_POINT_IN, //端点号,主输入端点
ENDPOINT_TYPE_BULK, //使用的传输类型,批量传输
0x4000, //该端点支持的最大包尺寸,64字节
0x00 //中断扫描时间,对批量传输无效
},
{ //主端点输出描述
sizeof(ENDPOINT_DESCRIPTOR_STRUCT), //端点描述符的字节数大小,这里为7
ENDPOINT_DESCRIPTOR, //端点描述符类型编号,端点描述符为5
MAIN_POINT_OUT, //端点号,主输出端点
ENDPOINT_TYPE_BULK, //使用的传输类型,批量传输
0x4000, //该端点支持的最大包尺寸,64字节
0x00 //中断扫描时间,对批量传输无效
}
}
};
其中关于端点的类型定义如下
//定义的端点类型
#define ENDPOINT_TYPE_CONTROL 0x00 //控制传输
#define ENDPOINT_TYPE_ISOCHRONOUS 0x01 //同步传输
#define ENDPOINT_TYPE_BULK 0x02 //批量传输
#define ENDPOINT_TYPE_INTERRUPT 0x03 //中断传输
端点号的定义如下
#define MAIN_POINT_OUT 0x02 //2号输出端点
#define MAIN_POINT_IN 0x82 //2号输入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