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5333
  • 博文数量: 71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9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4-08-22 17:11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4年(71)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其他平台

2014-09-17 16:38:28

此曲只应锦溪有

        锦溪镇的丝弦宣卷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宣卷,早期是由寺院中和尚、佛教徒宣讲佛卷而逐步形成的。初始只说不唱,由讲卷者敲击木鱼作打节拍押韵之用,之后逐渐发展成一种说唱艺术。锦溪镇的宣卷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据陈墓(现已改为锦溪)古镇志记载:“吴地喜谑,故镇中有集梨园者,打十番者有之。”又载:“镇有文会、庙会,诗会、社戏,一月一举或一月二举,会集寺院、庙会,或集堂会之家。”

        可见,在将近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锦溪镇的丝弦宣卷经久传承,长演不衰,其间,在清末、民国时期最为盛行。丝弦宣卷的表演形式简便灵活,演出时只要并排放两只八仙桌,正中坐位主演,以折扇和手帕为道具,说表时也用醒木一块,右边坐的是伴奏艺人,拉琴吹曲,左边坐一位帮腔艺人,俗称“和调”。

        演出之前,一般都奏“三六”等江南丝竹曲调,以示静场,然后开始演出。自古以来,锦溪镇的民间艺术活动十分繁荣,茶馆、街头、溪边、林中到处可闻丝竹、唱曲之声,但在众多的艺术之花中,丝弦宣卷却一枝独秀,尤受群众青睐。古时的宣卷说唱卷本,大多移植于传统戏曲,如《玉连环》、《顾鼎臣》、《王华买父》等。解放后,贯彻党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为适应形势需要,艺人开始创作一些现代宣卷本子。

        如锦溪张家厍村的宣卷老艺人王秉中、王育中兄弟俩和王德刚等人创作的《夫妻开河》、《看看想想》等本子,在开河工地上演出时,反响热烈,当时县文化馆还作了现场录音。之后,昆山县文化馆创作的《天堂哪有人间好》,以宣卷演唱的形式表演,一炮打响,直演到北京中南海,亦是好评如潮,载誉而归。尽管其他地方也有宣卷班子演出,但锦溪的丝弦宣卷以其细腻生动的精湛表演,始终是独占鳌头,独树一帜,堪称“锦苑一绝”。

        锦溪的丝弦宣卷传承至今,唱响百里方圆,这其中与可称宣卷世家的老艺人王秉中息息相关。王秉中从第一次自己独立演唱、第一次组班当主演,第一次走出锦溪闯荡江湖,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坎坷,但他对宣卷艺术始终是情有独钟、不言放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锦溪的丝弦宣卷恢复到了鼎盛时期。目前王家留传下来的卷本,百分之七十都是他的手抄本。

        今天,王秉中的侄女王丽娟女士已继承了伯伯的遗愿,以领班和主演的双重角色,继续演唱着古老的传曲。值得一提的是,王丽娟在周庄设场演出期间,江泽民同志到周庄视察时还听了她的演唱,并挥手以示。如今,她又带着妹妹一同走上了宣卷演唱的艺术之路。锦溪宣卷的盛行,还在于“它”的群众根基。锦溪一带的乡亲喜爱宣卷,这是宣卷“生长”的“肥沃土壤”,某些酷爱者的痴迷程度,完全不亚于今天的年轻追星族。有着这么多的人酷爱宣卷,锦溪的宣卷自然得以传承发扬。

        如今在锦溪一带,小人生日,老人祝寿,东家喜事,传统庙会等都要请宣卷班子演唱,更有甚者,企业开张,造屋迁居也愿请艺人表演,以示热闹和祝贺,难怪张家厍村王家的宣卷班子一年约有300多场次的演出,使锦溪的宣卷活跃在十里八乡,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锦溪的丝弦宣卷,是朵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奇葩,祝愿它与时俱进,常开不谢,世代传唱,彪炳千秋!杜甫有诗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但我们却要说,此曲只应锦溪有,锦溪乡村声声闻。

 

阅读(27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