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是一种语义变化的过程,即在两个语域之间通过某种抽象图式类比的方法,将一个词从一个语域应用到另一个语域(LakoffandJohnson,1980),以突出语言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如“金融危机的阴霾总将散去,明天会更加美好”,此句中“阴霾”一词用于形容天气的语域中,一般指天气灰暗、阴沉,现在将其用于描述金融危机的现状,喻指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语言生动形象。隐喻不仅体现了语言美,也是一种认知模式,即把熟知的、一致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LakoffandJohnson,1980)描述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人们时刻都在运用隐喻,如果不使用隐喻,甚至不可能流畅连贯地说上三句话。(詹蓓,2003)因此隐喻不仅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汉语中的成语一般由四字构成,文约意丰,言简意赅,很多成语中也包含了隐喻,如“虎头蛇尾”、“空中楼阁”等,有些成语来自于历史典故,如“汗牛充栋”、“刻舟求剑”等。与成语相比,谚语更加口语化,且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色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此使用广泛。由此可见,隐喻是语言表达的本质特征,在成语、谚语中均有体现,成语、谚语借助历史典故、生活经验,用简洁的文字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性,因此隐喻、成语、谚语常见于各类讲话中。
但是英汉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差异构成了隐喻、成语、谚语翻译中的难点。在同声传译中遇到隐喻、成语、谚语时,必须以“传达意义”为首要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保证传译的准确顺畅。如下翻译策略可供借鉴:
首先,可采用英语中已有的意义等值的隐喻、谚语以及成语。人类思维的共性使得跨文化交流以及翻译成为可能,因此即使存在差异,但是在某些表达上英汉是“不谋而合”的,如“事实胜于雄辩”可直接译为“Factsspeaklouderthanwords”,“隔墙有耳”可译为“Walhasears”。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等值关键在于意义等值,即只要传达了相似的意义,传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汉语成语“空中楼阁”其英文翻译中对应的意象变为了“castleintheair”,但是意义是完全一样的;再如“吃一堑,长一智”可译为“Afalinthepit;againinyourwit”。采用目标语中已有的意义等值的隐喻、谚语以及成语是传译中最为理想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样既保证了意义,也兼顾了语言形式,但是要能灵活使用这种方法需要译员平时的长期积累。
其次,直接舍弃原有的表达方式,直接传达意义。当目标语中无法找到意义等值的表达时,可直接将意义表达出来,如“这就是老话说的‘挂羊头,卖狗肉’”,这个谚语在英文中没有等值的表达,如果直译为“Thereisanoldsayingthathehangsupasheep?sheadattheshopfrontandselsdogmeat”,听众是很难理解的,尤其谈到“狗肉”,他们更会反感,因为狗是他们最喜爱的宠物。因此,此处直译是最不可取的做法,失去了意义,容易造成误解。恰当的做法是舍去形式,直接将这个谚语译为“sayonethinganddoanother”,因为传译的内容已经不是谚语形式,而是其所蕴含的意义,可以省去前面的“thereisanoldsaying”,这样更
为自然。
再次,在同传隐喻、谚语以及成语时,还要掌握一些应对策略。首先,即使知晓目标语中有对应的表达方式,也应与发言人保持一定的时间差,掌握好传译节奏。比如,当中方发言人说“中国有句古话,‘一穷二白’”,如果译员直接译为“AsthesayinggoesinChinese,‘aspoorasachurchmouse’”,英语听众一定会愕然,因为众所周知,教堂是典型的英国文化特色,与中国文化关系并不紧密。译员在同传时,应该稍有停顿,果断删除“中国有句古话”,直接将源语信息传译为“aspoorasachurchmouse”,贴切又达意。其次,如果译员自己都听不懂发言人使用的成语、谚语、隐喻所蕴含的意义时,应该果断放弃传译。但如果该成语、谚语、隐喻十分重要(比如出现在结束语时),译员只能直接传译源语信息,将理解的任务留给听众,由他们直接向发言人提问。
文章来源:
阅读(42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