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寺位約中和市圓通路,即圓通寺後之柯子崙山頂。該寺座落於群峰之中,建物面積有四百坪。現任住持是釋真見法師,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就任。該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副祀釋迦牟尼佛、大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該寺所在之柯子崙,由圓通寺修築登高步道可以直上,附近地形特異,多奇岩怪石。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農曆六月十九日發生一場大火,延燒了十八餘甲山林,當大火蔓延到圓通寺後山的柯子崙後,便逐漸轉弱,火勢亦因此得以控制,只有柯子崙山上一小塊林地完好如初,方知為昔年慈雲山石舊址…咸認為觀世音菩薩顯靈,因緣所至,圓通寺住持妙清法師,倡議於舊址重建寺廟,並屬其徒達進法師擔任重建後的第一任住持,負責一切重建事宜,。
民國四十三年農曆九月二十二日,慈雲寺在陳、林兩位地主獻地之下,順利破土興工。泥水師泰山人陳榮,木工師傅圓山人陳舉,皆為一時名手,在眾人努力之下,慈雲寺終於興建完成。在動工開挖地基時,工人於地下三尺處發現福建粗磚,及觀音像的橘色福建磚底座。眾人根據前後地形推測,當初大火極可能是因為受阻於這塊二、二百坪的基地,纏無法繼續蔓延。為保留古蹟,故仍似「慈雲」命名,今之慈雲寺由是而來也。完工後的慈雲寺,為一樓飛簷平房,牆壁以綱筋水泥及岩石砌成,屋頂脊樑以台灣杉木架設,外形樸雅。正殿兩側,均有與正殿垂直的房屋,兩屋盡頭則有與正殿平行的房子。中間形成一個院落,其配置格局為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設計,特徵與台灣一般民宅之祖桐、或富裕農民的大宅院類似。
慈雲寺終於在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農曆一月二十二日竣工,達進法師將當時開挖地基所發掘的古磚,就其中若干較為完好的部分,保存於寺廟之中。今日慈雲寺一樓圓通菩薩殿頂禮處的踏腳石,即是百年前古廟的磚塊。
慈雲寺後,原有一排用山石砌成的牆,牆外有一條風景優美的步道,此牆係先民開闢中和時所建的「防番」堡壘。然而,這座古堡所在土地,近年被某財團購地興建大規模墓園,舊貌已破壞殆盡,古堡亦不復存在,至為可惜。
慈雲寺落成後,由達進法師住持,雖僅大殿三檻,但香火鼎盛,膜拜者日多,逐漸不敷容納,重大祭典時,甚至無立足之地。此後歷年,均有增建,時至今日,講堂、齋堂、客廳等,次第完成。正殿亦於民國六十三年(一九七四)擴建。目前慈雲寺建築,為大雄寶殿雄峙於中,殿分三層,巍峨雄壯,蔚為大觀。此外,亦闢有環山道路,汽車可直抵山門,成為近年台北地區佛教名剎,每逢假日,遊人如織。
慈雲寺為佛寺,祭祀活動較道教廟宇單純,年中祭祀以釋迦牟尼誕辰、出家、成道日、農曆新年,以及中元普渡節慶較為盛大。其中,每年的中元普渡,寺內舉行超渡法會尤為熱鬧。觀世音菩薩祭祀日有三: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為降生日,農曆六月十九日為得道日,,農曆九月十九日為出家紀念日,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觀音降生日。善男信女,除了準備壽麵、生果、素食祭拜,更準備紙紮的「替身」、米糕與桂圓乾,到佛殿前祈求息災降福,俗稱「補運」。
除上述祭典外,慈雲寺每日有早、晚課,並固定於每月第二個星期日舉行消災法會,替信眾頌經消災。此外,慈雲寺也推動許多社會慈善及教化事業、興辦慈雲綜合圖書館,推廣花藝、書法、古箏、瑜伽、頌經、素食烹飪、婦女教育等等,可謂多采多姿。上述活動的經費,主要來自信徒募捐,而繁重的業務,則由寺內僅有六、七位師父分別負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