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42926
  • 博文数量: 163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2142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6-05 15:2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63)

文章存档

2016年(1)

2015年(2)

2013年(160)

我的朋友

分类: 其他平台

2013-09-28 22:27:45

 

                           俞可

    2013年9月26日晚,由鼎韵艺术沙龙和艺术网品牌栏目“讲堂”合作策划的“可以带回家的艺术”系列讲座之一《艺术品与生活》在武汉鼎韵艺术沙龙开讲。本次讲座由艺术网副主编谢慕女士主持,主讲人为《当代美术家》主编、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总策划、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俞可先生。通过对谈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培养自己的艺术品收藏兴趣、艺术家的艺术发展潜力、如何收藏艺术家的作品,并以实例讲述艺术品的增值空间等内容。

    缩短图像认识短板

    对于为什么现在人们的平常生活当中消遣的东西转换成去看一个画展,俞可觉得,这是中国人在转型期的自然而然的转变。中国当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模式仍然是欧美给我们的,尽管我们想象中中国人建构起了自己的生活模式,但是仍然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相对而言,欧美的生活可能更接近于我们,更能让中国人体验到,所以说,艺术品收藏或者说艺术品观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文字和图像是我们接受知识和文明的先决条件,图像让人类认识从这里开始,我们认为文字才是接受知识的途径,对图像缺少一种深度的认识。在这一块领域里,中国人在图像创意方面显得比较弱,长期以来忽略了图象修养的学习和有经验的体验旅程,这是令人难过的事情。因为我们对生活中的很多消费都是基于一种图像认识,这个图像认识是中国人的一个短板,这个短板我们要想办法去缩短,接近我们应该接近的东西。早期的西班牙在描绘自然时即用图像,到后来才有文字。如果一个人在未来没有图像方面的视觉修养,可能你要进入上流社会有点难,因为欧美上流社会的交流语境中图像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我想,中国的新贵们、新的资本家,他们开始实践这些,所以我们才会有这么多的感叹,包括社会结构的转变、贫富差距的拉大等,我觉得,必须有人先行,后面的人跟上,否则你的生活可能在尊严方面,或者在生活体验方面会有一些遗憾。”俞可说道。

    艺术品收藏造就艺术神话

    对收藏在个人财富增长保值这一方面是什么样的情况?俞可认为,艺术文化和金钱挂上关系,显得不那么容易。文化和艺术是离不开这些的,回头来看待收藏时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从社会学的观念来看是炫耀。可能早期我们炫耀房子、炫耀车,现在就是艺术品或者古董。此外,俞可还谈到收藏来源有三个方面:第一,爱好。但是爱好也是很致命的。第二,可以炫耀。第三,可以产生神话。

    有潜力的艺术家来源于艺术界里的“奥斯卡”

    关于艺术家的选择指标问题,俞可以电影界的奥斯卡奖打了个比方,“如果一名演员没有听过奥斯卡奖,那么他一定不是一名优秀的演员。艺术家的选择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国际大展看该艺术家有没有参加。价值是共通的,奥运会、奥斯卡都有相对牢靠的指标。评判一名艺术家的作品好坏,不是由对他认识了哪位常委会主任,也不是因为人民大会堂挂着他的作品,这些都不是专业的方式。只有进入了全世界顶级画廊,或者被哪位藏家收藏,才是检验一名艺术家的专业标准。例如,香港的白立方是伦敦画廊,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代理的艺术家一般在业界都是获得一定认可的。”

    刺激到视觉体验的才是好藏品

    关于收藏艺术品的安全渠道,俞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了他的一些收藏心得。收藏首先是对藏家们的知识、自身的视觉认识和知识结构的一种挑战。如果藏家的知识结构和视觉经验都能对艺术家应对自如,那么这便不是一位适合收藏的艺术家。藏家需要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如果这名艺术家的生活都十分平庸,他便会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在收藏的初级阶段,藏家需要不停反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作品有没有你的视觉经验。卡梅隆的《阿凡达》便挑战了我们的视觉经验,如果把这部电影在偏僻的山庄里播放,肯定很多人都无法接受。我们能够接受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习惯的视觉认识、听觉认识和空间的调度认识。这也是一个了解艺术家、判断艺术家非常重要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交一些学费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情。”俞可谈道。

阅读(20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