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04585
  • 博文数量: 50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60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4-19 11:3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06)

文章存档

2013年(506)

我的朋友

分类: 程序设计

2013-05-13 15:30:33

  摘 要: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是当前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从消费需求的组成来看,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偏弱。在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缺位”对居民消费的阻碍作用十分突出。
  关键词: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消费需求 ;“缺位”
  
  1 政府在收入再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导致居民风险防范型储蓄动机
  
  1.1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严重缺位,经济高速增长并未能改善居民收入支出预期
  根据储蓄动机不同,储蓄分为投资型储蓄和风险防范型储蓄两种。我国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并从1999年开始征收利息税,在存款利率较低并一度出现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居民储蓄依旧保持快速增长,这充分说明理财型储蓄不是居民储蓄的主要目的。
  1.2 居民储蓄快速增长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近几年,在利率很低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储蓄仍迅猛增长。1990-2005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7119.8亿元增加至141051亿元,年均增长22%,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16.5%,现价,下同);从绝对数来看,1990-2005年人均储蓄年均增加667.6元,人均收入年均增长364.2元,前者是后者的1.8倍。
  
  2 居民教育、医疗、住房负担过重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在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不断下降、消费增长缓慢的情况下 ,从居民消费支出的内部结构来看,由于政府财力用于社会发展方面的支出较少,我国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过重,导致其他项目的消费受到抑制。纵观1993年以来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食品、衣着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支出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具有上升倾向的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和城镇居住支出。
  2.1 居民教育支出大幅攀升
  1993-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呈大幅上升之势,其中,城镇居民消费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消费的比重由9.2%上升到13.8% ,年均增加0.4个百分点。农村该项支出的比重由7.6%提高到11.6%,年均增加0 .33个百分点。2005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成为城镇居民居食品之后位列第二,农村居民居食品、居住之后位列第三的主要支出。
  2.2 医疗负担加重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和政府公共卫生投入的日益减少,居民医疗支出中公费比例不断缩减,个人支出的比例不断加大,目前 ,全国40%的城镇居民、72%的农村居民看病需要自费。1993-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上升到7.6%,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年均增加0.25个百分点。
  2.3 房价上涨过快加重了居民购房负担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 .2%;住房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5.43%提高到7.71%。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高于城镇,而且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9%-16.4%的高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仅次于食品居第二位的主要支出。
  2.4 医疗、教育、住房的额外支出对的挤出效应
  居民用于医疗、教育、住房的支出增加,严重挤压了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1993-2005年,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所占比重分别由14.2%和7.2%下降为10.1%和5.8%,年均下降0.35和0.11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分别由8.8%和5.8%下降为5.6%和4.4%,城乡居民用于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在低水平上继续下降。
  论文关键词:可转换债券;公司融资;信息不对称 
  论文提要: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成熟的金融工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西方发达国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许多上市公司选择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模式。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可转债的国内外现状,并综述国内外关于可转债的融资理论。 
    ;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中间性的投、融资工具,其市场体系的繁荣和发展将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金融风险的化解。而我国的可转债市场无论是在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上,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可转债的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品种,投资者在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的同时,还有可能因为转股而获得较高的资本利得,并且可转债对降低代理成本也有独特作用。我国资本市场一直存在着股权融资比例过高、投资品种匮乏、金融创新困难等问题,需要尽快推出债券类和权益类的金融产品并完善相关交易市场 。因此,可转债融资对于者和资本市场本身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我国证监会近日发布规定,允许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转换债券以满足部分“大小非”的资金需求,舒缓“大小非”减持对二级市场构成的压力。 
   
  一、可转债市场现状 
   
  2007年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及股票市场波动,为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经历了一波股权融资高潮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逐渐将融资触角伸向债券市场,尤其以可转债市场备受青睐。2008年初迄今,公告拟发行的可转债规模已超上千亿元,这是2007年发行可转债规模的数倍 ,充分说明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可转债作为国内证券市场一种较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其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目前可转债市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发行公司的数量还不多,融资规模与资本市场规模相比还偏小。据统计,沪深两市截至2007年11月底,发行上市的可转债共53只,总发行额度585.05亿元。而2007年仅一年我国通过IPO所募集资金就达到了4,771亿元 。这是我国可转债市场无法与之比拟的。截至2006年9月美国可转债市场规模已达2,600亿美元,占据全球可转债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全球可转债市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因此,近年来我国可转债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可转债市场存在很大差距,与股票相比在规模上还没有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融资工具。 
  (二)已发行可转债企业的行业分布不平衡。在国外,可转债发行主体早已发生变化 ,由大企业转向高成长、高风险企业。由于融资规模大,融资成本低(利率比债券低),又容易受到投资者的欢迎(有风险规避作用),高风险、高成长企业如IT和行业特别青睐可转换债券这种融资方式。而我国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多为传统行业的优质企业 ,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这样,虽然能保证可转债良好的投资价值,但是不利于充分发挥可转债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作用。 
  (三)可转债的发行条款设计趋同,每家可转债条款设计大同小异。一览众多发行企业的可转债发行条款,可以发现基本雷同,例如低票面利率、无限向下修正条款等。在可转债发行条款设计上,往往向融资者的利益倾斜,并未充分发挥可转债这一创新型金融工具的特性,严重阻碍了可转债市场的发展。正如我国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注意比较各种方式的优劣及与企业特点的适应性,在设计可转债融资条款时,也应与公司特性联系起来,真正凸现可转换债券的期权价值。 
   
  二、可转债理论研究 
   
  (一)国外理论研究。国外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有不少学者对于可转债融资的普遍现象已做了理论模型的研究。其中,绝大部分模型认为:可转债的价值在于能解决由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给投融资带来的问题。本文将它们归为两条主线:风险模型及信息不对称模型。 
阅读(15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