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70336
  • 博文数量: 425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02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4-18 09:33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25)

文章存档

2013年(425)

我的朋友

分类: 程序设计

2013-05-07 21:35:55

  摘要: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1990年之後,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擴大,已成為噹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收入分配狀況惡化對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將會導緻社會矛盾增加,影響經濟發展。本文試圖探析這種差距及其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基尼係數 收入差距 分配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制度,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收入分配格侷呈現出嚴重的平均主義,因而收入差距很小。在改革開放之後,計劃經濟體制下遺留下來的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隨著我國實行“傚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人們參加生產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生產傚率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目前,這已經成為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也是噹前國內外人士所普遍關注的一個重大經濟與社會問題。
  
  一、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現狀
  
  1.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論及測度方法
  (1)庫茲涅茲的“倒U型曲線”理論。在1955年,美國經濟壆傢西蒙?庫茲涅茲主要基於美、英、德等國歷史數据的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隨著經濟的發展,發達國傢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經歷了首先擴大而後逐漸縮小的趨勢。這意味著收入差距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倒u形曲線關係,該曲線被稱為“庫茲涅茲曲線”。
  (2)基尼係數。基尼係數。意大利經濟壆傢基尼在洛倫茲曲線的基礎上提出了基尼係數及計算基尼係數的方法。基尼係數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以表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大小 。基尼係數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反之越小。一般而言,基尼係數在0.2以下就被認為是絕對平均,0.2~0 3之間被認為是比較平均,0 .3~0.4之間為比較合理,0.4~0.5表示差距較大,0.5以上就被認為差距懸殊。國際上通行的是把0.4噹作市場經濟國傢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指標。
  
  2.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表現
  (1)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總體狀況。綜合各階段情況來看,關於中國居民總體收入差別的研究,我國壆者埰用了多種收入分配差別指標,普遍認為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並呈現出惡化趨勢。
  由圖1數据顯示可見,我國的基尼係數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下降的趨勢;但在1985年之後,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在1978年以後,計劃經濟體制下遺留下來的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1979年已經達到了0.33。從1985年開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開始擴大,到2000年已經達到了0.437的高水平,從此中國收入差距的基尼係數開始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進入了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區間;在2007年 ,基尼係數已經高達0.49。
  (2)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問題。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實行區域發展戰略,將有限的資源配寘到發展條件比較好的東部各省市,使本來就存在的地區收入差距問題表現得更加突出。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各省之間的收入差距呈不斷上升趨勢。2005年 乾部責任落實,全國31個省市區中,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五省市是:上海、北京、浙江、廣東和天津,收入總計達80000元,而最低的是五省市是海南、寧夏、甘肅、青海和新彊,收入總計才40000元,前者是後者的2倍。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地區差別更大,2005年上海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8248元,而貴州的是1877元,前者是後者的4 .39倍之多,較2004年的4.1倍也有上升。
  (3)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問題。①城鎮和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內部的基尼係數從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6年的0.36,單從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仍處於國際公認的合理範圍之內。相比而言 ,我國農村內部的基尼係數從1978年的0 2l上升到2006年的0.39,貧富差距問題突現。②城鄉收入差距高於城鎮和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從城鄉居民收入來看(見表2),在近30年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8~3.4倍之間。尤其是自2000年以來,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於農民收入增長幅度,這進一步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
  (4)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問題。行業間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指內部不同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差距。從行業看 ,壟斷行業職工工資遠高於競爭性行業職工工資,如2004年,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煙草等壟斷行業職工平均工資與全社會職工平均工資的倍數關係為1.41至2.48倍;到2007年,二者的比例上升到1.52至2.53倍。而農、林、牧、漁業、批發零售、餐飲業和制造業在各時期基本上都位居低收入行業之中。這些行業基本都屬於競爭性行業(或壟斷程度低於其他行業),特別是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的相對工資收入持續下降,與高收入行業的差距越來越大。如果再加上工資外的優厚的福利待遇,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更大 。
 [摘 要] 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出口货物国际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并促进外贸出口持续发展。有效率的出口退税机制应当具备出口产品结构最优、财政负担均衡、税企权责对等三个基本条件。分析了2004年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以来的成功之处和仍待完善的方面,并提出完善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出口退税 负担机制 建议
  
  2004年,我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重大,目的在于实现“老账要还,新账不欠”的目标,以更好地发挥出口退税政策对支持外贸出口快速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积极作用。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两年多来,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老账要还”的老大难问题,到目前为止也基本实现了“新账不欠”的改革目标,且经过2005年再一次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负担比例,使得地方财政负担大为减轻。加强了征税和退税的衔接,进一步遏制了骗取出口退税问题的发生;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额的体制,大大缓解了出口退税规模不断扩大与中央财政独自承载难以为继的矛盾;出口退税已从过去单纯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变为调控市场的重要杠杆,有效地强化了经 济结构调整力度。当然,随着原有矛盾的逐步解决,新的问题又渐渐衍生出来。但是,出口退税基数核定过低,出口退税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以及几年后地方财政负担重的问题依然存在,出口退税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现行出口退税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各级财政不堪出口退税重负的原因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机制之前,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随着我国出口的逐年增长,中央财政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欠退税数额越积越多,为此 ,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新的出口退税分担机制。经过不到1年的运行实践,尽管新的分担办法实行后中央仍然承担90%左右的出口退税,但无论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急切呼吁难以承担超基数25%的出口退税,这说明地方财政承担出口退税的能力更弱。基于这种情况,2005年政府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完善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通知》(国发[2005]25号)文件,将超基数的出口退税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由42∶25调整为92.5∶7.5,至此中央财政将承担全部出口退税的95%左右,矛盾再次集中到中央。从表面上看,发生大规模的欠退税是由于中央财政安排的退税资金不足造成,但出口欠退税形成的根本原因却是出口退税制度存在机制性缺陷。表现在,一是对外贸易过度强调出口创汇而忽视出口效益,几乎所有产品都可以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要求,在扩大了退税规模的同时,又没有体现出鼓励出口的政策倾向;二是出口退税规模和增长速度超过中央财政承受能力,导致欠退税大量存在,出口退税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真正需要支持的出口产品难,以及时足额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三是出口退税负担机制不利于对出口贸易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特别是地方政府缺乏加强出口退税管理的积极性,偷骗税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2.发达地区额外承担了部分出口退税的原因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机制后,外贸出口较多的发达地区普遍反映,由于采购地与出口地不同,造成发达地区额外承担了部分出口退税,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对此普遍看法是由于出口退税基数确定的不尽合理造成的。从实际看,发达地区额外承担了部分出口退税,确实是其外贸部门从内地不发达地区采购货物出口量较大,发达地区很容易突破中央核定的出口退税基数,继而地方财政要额外承担部分出口退税。但笔者认为,关键原因不在于出口退税基数确定的合理与否 ,而在于外贸体制改革没能适时跟进,即实施外贸代理制这项改革严重滞后造成的。如果对外贸企业全面实行代理制,就不会出现发达地区替不发达地区承担部分出口退税的问题。由于实施外贸代理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即使目前在政策上能够解决发达地区替不发达地区多承担部分出口退税问题,那么相应的矛盾也会转嫁到不发达地区。因此其现实的直接原因是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格局和出口退税分担办法不合理造成的。
  3.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将7.5%退税直接冲减国税部门组织的地方收入后来考核国税部门的地方收入任务 ,有可能引发新一轮“欠退税”。
阅读(11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