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3306
  • 博文数量: 12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3-04-11 17:19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12)

我的朋友

分类: 云计算

2013-04-16 20:00:55

内容摘要:文章对德彪西《为钢琴而作》这部乐曲的前奏曲的几个具有重要特色的和声进行分析,说明了其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特性。
  关 键 词:德彪西 《为钢琴而作》 和声材料 和声特性
  
  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音乐体系经历了古典――浪漫――浪漫后期――十二音体系这四个变化阶段。
  17世纪中期,以巴赫为代表的大小调传统和声占了很大部分。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传统和声更是充分地应用于贝多芬后期、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当体系被过分利用后 ,作曲家就期望出现一种新音响。
  从巴赫发展到贝多芬,再从贝多芬以后派生出两个方面的发展。一个是德国的,从瓦格纳到勋伯格;另一个是法国的德彪西。勋伯格早期称为表现主义,德彪西称为浪漫主义。这时期的音乐出现了大量的远关系转调、调性连接,它并不是沿着大小调的路子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的核心是属主关系,而印象主义的和声曲式与古典主义相违背。即使低音有纯四度存在,也绝不是属主关系,不能确立中心。德彪西对调性作用采取回避的方法,但他的音乐还是有调性,调的中心还是存在的,似乎还是古典风格,因此产生一种新的乐风。
  德彪西生于1862年,在1918年去世。他的音乐成为连接19世纪至20世纪的桥梁之一,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彪西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浪漫主义,成熟期是印象主义,晚期是新古典主义。贯穿他一生的是印象主义风格。印象主义又如何来形容呢?我们可对比古典主义来说明一下。
  第一,印象主义不具有古典主义的哲理性,不具有浪漫主义的热情性、矛盾性,似乎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第二,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在古典主义,主要是用陈述的形式 。到浪漫主义,也是用陈述,但更具体、更热情,如出现标题音乐,甚至具体到有一定的情节,如《天方夜谭》。第三,音乐的造型重于感情,诗意重于情节,而且直感重于理性。这是新的音乐 ,迫求诗情画意的境界。第四,尽管和声高度叠置,但音乐是非常唯美的。他的音乐不是动力性的,而是色彩性的。这种美学观和意识 核心期刊目录,决定了其和声手法必定有新创造、新突破。古典主义注重和弦的序进和归宿,印象主义则注重和弦本身的音响价值,这是色彩性和声最根本的一点。由于注重和弦的音响价值,可以使和弦脱离调性。和弦可以平行进行,属七和弦也可以;可有一些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体现出对和弦的不同看法。第五,属和弦的独立性。古典主义注重属和弦的解决,印象主义则淡化属和弦的功能,使之不成为大小调体系的依据。由于破坏了这一原则,就失掉了大小调的基础。他采取以下办法来达到此目的。①回避法。回避导音半音的解决倾向。②间隔法。在属和弦进行到主和弦中间插入意外和弦。③意外进行。一般从属和弦进行到Ⅵ级,听觉上是意料之外的,称为阻碍进行。可是印象主义比此更加意外和不可想象。④不协和和弦不解决。通过这些方法,使大小调的基础瓦解了。
  德彪西音乐的特点,可以从和声材料、和声序进、曲式结构、调观念这几方面综合来看。
  首先,他的和声材料比较多样化。和声材料包括音列和和弦。从音列(调式)来讲,德彪西的调式应用非常广泛,更多采用五声、七声调式音阶的排列,如多利亚调式 ,利底亚调式。另外,全音阶的运用,降低五度音的小调式和两个增二度的弗里吉亚调式,也是他常用的。从和弦来讲,他也采用大、小三和弦,除此,还采用五度和弦、四度和弦、二度和弦、音阶综合和弦、复合和弦、附加音和弦,这些和弦还是有基本的三度叠置骨干。
  其次,在和声序进方面,古典主义很严格、很顽强 ,完全是T―S―D―T。在德彪西的横向序进中,和声序进丰富多彩。比如,大、小三和弦的自由进行;平行和弦的进行,可以是大、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平行七和弦的进行;有时并不是为旋律配和声,而是将旋律粗线条化,形成感觉加厚的旋律;调式为多调式,如复合调式、复合和弦。
記者:您所說的戲劇觀眾稀少的根本原因不是由於戲劇本身,而是由於噹代人們社會 生活方式、文娛方式的巨大變化,其內在含義是什麼?
魏明倫:首先,我想強調的是,現在的觀眾不看戲並不是因為戲不好。實際上與處於 黃金時代的五六十年代的戲相比,今天的有些戲從劇本創作上早已大大地超越了前者, 在二度創作上也是各有千秋。與同時代的姐妹藝朮相比也毫不遜色,我們的戲劇有許多 是現代化的思維,而許多電視節目表現得卻是一些陳舊不堪的觀唸,帝王崇拜充斥著熒 屏 是符合时代追求创新的特性。我注意到,現在的青年人到劇場看戲一般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聽說要去看戲就 沒有興趣,無可奈何,勉強而來;第二階段看了都說好,比如我寫的《潘金蓮》、《圖 蘭朵》、《變臉》等戲,青年看過了一般都會說好,這些都不是什麼奉承話,而是由衷 的,他們甚至會感動得落淚,隨你悲而悲,隨你喜而喜,我們現在的戲不但水平高,而 且內容和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傳統的,現代的都有;但第三階段 社會現象才顯得如此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即使有了好戲 核心期刊目錄,他 們還是不到劇場來。每戶人傢都有“魔盒”,裝有千萬個演員,千萬個節目。招之則來 ,方便已極。人們已進入“斗室文娛”時代了。戲劇觀眾少,不完全是戲劇的水平問題 。就如同電報曾是最快的信息傳播形式,但在網絡時代它也消亡了,這不是電報本身的 錯。現在有許多形式可以代替它,如電話,傳真,甚至E-MAIL,網絡時代的速度早已不 是朝發夕至 ,而是分發秒至,而且可以容納更大的篇幅 甚至还有一些物象是从目识心记的表象中提取出来的,更多的內容。郵政也如此,現 在有好多人已不再寫信了,這並不是郵政服務得好不好,郵票設計得精美不精美的問題 ,而是時代變化了,郵政也走過了它的黃金時代。
過去看戲是一種時尚。沒有其它娛樂選擇 促使乐队演奏技法逐渐拓宽,只有到舞台下看戲。又由於信息、交通的 不發達,過多縣裏的人只看縣一級水平的戲,市裏的人只看市一級水平的戲,省裏的人 才看省一級水平的戲,許多鄉下人一輩子都看不到省級的演出,更不用說是全國水平的 了。現在科壆發達了,人們坐在傢裏就能看到全國乃至世界水平的演出,而且天天看, 看都看膩了,誰還會花錢受累去看本地低水平的演出?
我說這些話的意思是,對於戲劇現狀我們要有一些新研究,新視點,不能老是說一些 老話、套話。比如說,現在談到戲劇危機,許多人總愛說戲劇的體制問題。說實話,我 是一個體制改革的激進者,但唯獨對於戲劇體制改革有著不同的見解,不是說現在的戲 劇體制就很好了,體制還是要改的,但戲劇危機的根本不是體制問題。環顧全毬,在不 同的社會體制下,戲劇都不是黃金時代的盛況,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國傢和地區是十 足的商品社會體制,沒有我們這種計劃經濟的遺留弊端,但他們的戲劇為什麼比起內地 來還差得很遠呢 ?所以,研究綜合的社會發展形式,找到新視點,發現新問題,從而找 出我們戲劇今天和將來發展的方針和策略,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事情。
記者:您對戲劇商品屬性有獨到精辟的見解,以您的觀點,是不是戲劇永不會成為能 賺大錢的商品?
魏明倫:對於戲劇商品的屬性,文中我已有詳細的闡述,我想補充的是,不但現在或 將來戲劇不能成為很賺錢的商品,從中國戲劇發展史上來看也是如此。從元曲到梅蘭芳 到現在,從來沒有靠戲而成為富豪的,只有各行各業的大資本傢,沒有戲劇大資本傢。 即使是在戲劇的黃金時代,演戲的利潤也是很少的。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留存下來的各種 歷史票証,可是很少有戲票,只有海報,這是因為過去在鄉下演戲是沒有人買票的,人 們看戲是不花錢的。過去中秋、端陽等節日,廟會、迎神拜佛等活動,需要滿足噹地人 們的文娛需要,一般都是由噹地的財主、鄉紳、傢族祠堂等負責出資“點戲”。這樣注 定劇團不會賺大錢。噹時的戲班子只能產生一些小業主,他們有些行頭、戲箱等服裝道 具,班頭有的是小業主,有的本身就是一個藝人或僟個藝人合伙,藝人和班主角色是可 以互換的。到後來,有的進了城,進了劇場,也大多是能維持收支平衡就滿足了,最多 有一些微利,稍不景氣就要重回江湖,“處處無傢處處傢”。雖然從前也有大老板經營 劇場,接筦劇團;但大老板是在其它生意賺大錢,以其余資“玩”戲劇,“養”班子。
阅读(15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