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5081
  • 博文数量: 41
  • 博客积分: 1145
  • 博客等级: 少尉
  • 技术积分: 4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2-07-18 09:31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2年(41)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网络与安全

2012-07-20 14:51:36

■河南洛阳 刘英杰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和繁荣时期。由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在音乐舞蹈方面,它既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乐舞艺术传统,又融汇了外来音乐、舞蹈的因素,形成中国古代乐舞史上的一个高峰。

    这组造型优美、神态各异的唐代彩绘乐舞俑(见图),乐俑通高不过20厘米,坐俑最高仅12厘米。由于岁月的侵蚀,它们的色彩比其昔日似乎稍显暗淡,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小瞧这支来自唐朝的“乐队”,它们不仅浓缩着大唐盛世的乐舞艺术精华,同时还是唐代陶塑艺术的精品。

    从这11个乐俑的造型和乐器来看,有不少具有典型的西域特色,这反映了当时文化交融、琴瑟和谐的盛大场面。西域乐舞盛行与唐代整体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密不可分。而且唐诗的发展与西域乐舞的传播流行有巨大的互动作用。西域乐舞流播中土最初有声而无辞,其后逐渐赢得人们的喜爱,同时唐代近体诗勃兴,乐工歌手们便将诗人之作填入曲中歌唱。至盛唐,歌诗与唐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唐代西域乐舞不仅为文人学士欣赏爱好,而且以多姿多彩、新奇绚丽成为诗人的创作素材和描述对象,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和表达艺术想象力的载体。

    你看这几座手持乐器的乐俑胡帽高耸,上着圆领长袖窄衣,下着落地长裙,在众乐俑的演奏中,又似翩翩起舞,一俑流云飞袖,一俑飘飘飞升,似在表演《霓裳羽衣曲》,又似在伴舞肃穆庄严的《韶乐》。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亭台楼阁中,神采飞扬,兴盛着一个五彩缤纷的朝代。三座静如处子的女性表演俑朱唇粉面,在众乐俑的吹弹中,亭亭静立。一俑宽袍大袖,似皇宫中的宫女;一俑手持琵琶,似激情昂扬的乐女。宫女的春情,在百花盛开时舒展,大胆地借音乐吐露那属于春天的愁怨,却不知乐女,也在思念着远方戍边的情郎。是元稹的《莺莺传》正在上演。碧云天,黄叶地,莫道梁园好,此处正逢春。风生水起间,悠悠远远,没落了一个繁华鼎盛的朝代。还有这些甘当配角的乐俑,它们跪坐于地,或吹或奏,或弹或拉,默默无闻地躲在一侧,很敬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它们沉浸在歌舞中,沉浸在戏剧中,用优雅的声乐、高雅的格调,来完成他们与歌舞戏剧的高度融合。

    这些默默无闻的泥塑,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兴盛,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流传。我们就这样感性地去揣测着那些乐舞俑,其实舞乐俑是一种陪葬品,名门望族、富贵人家才有如此规格,主人生前享尽富贵,死后也不愿寂寞清贫,没想到的是,千年以后竟然被后人发掘,把这个“被定格的享乐”搬晒到阳光底下,与众人共享,这应该是墓主所始料不及的。

    从舞乐俑身上典型的胡服、胡乐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皆着胡服、戴胡帽。其实在北魏晚期,各民族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融合,不少游牧民族的文化传入中原,那种马背上的豪爽舞姿,草原醉酒的对天狂啸,还有东方高丽,西方龟兹的优美音乐,这些都被智慧的中原人融为一炉,早在那时就有教授乐舞技艺的机构,后人将龟兹乐和今陕西、甘肃的音乐结合起来称“秦汉伎”,北魏时称“西凉乐”,后称“国伎”。到唐代,经济昌盛,国家繁荣,各民族空前统一,这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化交流融汇的时期,乐舞艺术也由此发展到鼎盛。

    一件文物的背后,有着一个王朝。一个王朝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故事。王朝会有它的兴衰成败,历史也会随着岁月而慢慢流逝,但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智慧会化成血脉融进炎黄子孙的无意识的灵魂之中。
 

阅读(22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