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T职场
2013-08-26 09:19:27
在记忆的长河里,有许多往事觉得毫不重要,尘封许多年后,再度忆起时却发现这些往事对自己竟是如此重要。——题记
露天电影
又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让我不禁想起儿时随母亲赶电影的情景。
我出生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父亲是受迫害的下放干部,母亲是上山下乡劳动的知青。那时日子过的清苦,文化生活更是贫瘠,除毛主席语录外,村里很难寻到别的书。于是酷爱读书看报的母亲喜欢上了电影。
村里是极少放电影的,可驻地部队却时常放。每每听说自己有电影看,不管是十几里、还是二三十里,母亲总是带我们早早吃饭,然后背上妹妹,拉着我出发了。。。。。。
夕阳地余晖给绿色地山村镀上了一层金光,瓦屋顶上炊烟袅袅,村外,荷锄地农民赶着耕牛悠然而归,留下一串深深浅浅的足迹,还有清脆的牛铃声荡漾在晚霞中。而我无暇去摘路边甜甜地黄泡果,也不在意金黄的小野葵在夕阳中灿烂的摇曳,只顾跟着母亲往前走,唯恐找不到好位置。因为是露天电影,我们只能席地而坐,自然是越靠前越好。有时晚了,便坐到银幕后面,反着看,虽是反的,倒也自得其乐。
不知不觉,一轮明月已爬上树梢,杂乱的脚步声踩碎了满地银光,也踩碎了山野的宁静。电影结束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又向四面八方走去,稻谷的清香和着夜来香浓郁的香味,还有人们快乐的气息一起在夜色中弥漫着。四野里蛙声一片,我紧紧拉着母亲的衣角,听着大人对电影评头论足,望着那轮紧跟我走的明月,不久便恍惚了。。。。。。
这样的乐趣持续了很多年,进城后母亲依然喜欢带我们去赶露天电影,而我也就能在尽情享受山野春色的惬意之余,在一个个光彩的梦里感受到一个动人的故事,记住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容。
小人书
和母亲不一样,父亲不喜欢看电影,尤不喜欢四处赶电影,在他看来那样费时费力,只是凑凑热闹而已,只有高小文化的他倒是极支持我们读书。
记得刚上小学,我就迷上了小人书。那时街上会有三两个书摊,挤在冷饮店,小吃部等店铺中间,各种各样的小人书一排排摆在架上,摊前放着几条长凳,人们花一分钱或二分钱就能看上一本。我是书摊的常客,只要有几分钱,放学后我总会到书摊挑一本心仪的小书,那一刻,“冰棍,好吃的糯米冰棍。”这诱人的叫卖声听不到了,也闻不到炸酱米线那浓浓的香味,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有书中的一切在发生着。那时的我很羡慕摊主,在我看来,能够守望这么一摊小人书那是莫大的幸福。
于是,除了书摊,我常去的就是书店。这是县城唯一的书店,店面不大,墙上贴着各种语录,沿墙排放着一溜书架,书不是很多,但那浓浓的墨香却萦绕在每一个角落。在南边拐角处那不大的地方就是小人书的所在。趴在憨实的柜台上,嗅着满屋的书香,贪婪地看着书架上不多地小人书,心里惬意极了。遇上有可心的,便不吝拿出积攒的三毛两毛零花钱买下来,若口袋空空,便急忙跑回家,缠磨正在做饭的父亲。每每这时,父亲总是笑着问:“鬼丫头,又想干嘛?”待我说明用意后,父亲便会慈爱的应着:“好,好给你。”说着从上衣掏出钱,数一两元给我。就这样,《小兵张嘎》、《神探福尔摩斯》、《丁丁历险记》。。。。。。一本本好看的小人书被我收入囊中。看着逐渐增多的小人书,我觉着自己也很幸福了。
我对书《》的喜爱使父亲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为我定些刊物,让我更好的读书。那时父亲的工资仅六十多块,要赡养爷爷、姥爷,要抚养我们姐弟俩,还要接济老家贫困多子的叔叔。平时父亲总是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从不乱花一分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依然为我订了诸如《中国儿童》、《少年文艺》、《连环画报》等一类刊物,从此,我也从读小人书,到读杂志,到后来读名著,读经典。父亲让我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
往事依依,今天,学物理出身的我能够成为一名出色语文教师,这是父母从未料想过的,他们定然也未曾想过,正是他们当年的无心插柳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悠悠寸草心,我该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的深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