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大部书。 ————《走在人生边上》 是看了《围城》才了解了钱钟书,了解了杨绛,了解了一种人生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平淡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曾用名中书君。少年英才,19岁考上清华外文系,21岁遇到杨绛,24岁后留学 英法。后学成,困顿于上海,36岁完成《围城》和《走在人生边上》。最早听到: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是初中的时候,吕有富老师极具磁性和魅力的演讲,就是他引以为豪的语气和风格才能让我时隔十年,仍在回味,他讲的语文课,发散思维太强,讲着讲着课,能来一首:月落乌蹄,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十年不见,我也只能这样调侃一下我可敬的老师了。他凭着歌唱家般的嗓音,历任多届政教主任,主持大大小小的晚会,讲课的时候的确像在歌唱,抑扬顿挫,至今难忘。以至于对栗南中学的印象,也都只在像他这样的瑰宝级的老师身上,找得到些模糊的影子。学校当时没有校门,群山环抱,镇上的母亲河从旁边臼臼的流淌,这依山傍水的景色,也是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初中读完,但凡写景抒情,必定歌颂一番,还有那长在教学楼前的两棵松柏,像卫士一样地矗立在那,以前跟教学楼一般高,教学楼坐北朝南,除了镇镇府,就是这栋楼最宏伟。那时候,上课,不知道讲到什么,老吕突然冒出一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出来。突然觉得,这个名人记住了,是《围城》里说的。老吕这个人,真是人生的指明灯,动不动给别人推荐这,推荐那,比方说推荐什么课外书,学识渊博的好处在于,他吹的牛都比你高级。几经留意,真的找到了这本书,隔壁理发的婶子他家小孩成绩挺好,不知道是不是他小孩读过,在他沙发上看到了,我说借来看看,她同意了,看完没看完,我都忘了,有的书看开头很认真,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中间一目十行,看一截,得翻一翻看还剩多少,结局的时候又看一看,相当于只看了开头和结尾。想找到那句话,就是进进出出的那句话,好像是没找到,记得了一个人叫方鸿渐。估计是没看完,也没看懂,那时候只为满足好奇心,30 40岁的人说好吃的东西,估计当时是没吃出什么味,就像酒,大人总骗小孩说好喝,我记得清清楚楚,小时候喝酒,吐了一天。高中的时候,去过几次图书馆,很破。东宝中学的图书馆,大多是某某捐赠,好像说还失过火,借过几次漫画书看过,这是唯一有价值的还有点印象的东西。后来,有个哥们,叫什么超,平常喜欢看《暗夜协奏曲》,又一次居然拿出本书,就是这本《围城》,有点印象,就借来瞅瞅,不过别人限时三天,书非借不能读,读的很卖力,还是没懂,好像那时候上语文课,要做摘抄,唯一记得有印象的是,抄了几次摘抄,反正小说嘛,看武侠看多了,对有故事情节的,看一看,纯思想文字叙述的,略显苍白无力,顶多对什么比喻啊,拟人的手法上摘抄一下,算是读过了,书还了,以为自己读过了,如果这也算读过了,是何等藐视钱老先生。如今再读,恍然,不仅婚姻是座城,只是你身在城中,人生更是一座城,走的出去,走的进来的有很多,那是看着别人的,有的人走的进来,却怎么也走不出去。有些故事,本身是用阅历写成的,没有那么多经历,读之,索然无味,原来是这个道理。只是不应该迷茫,明知是座城,你要能去闯,进的城去,出得城中,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应该有的经历,而不是陷入城中,浑然不觉。钱老先生,创造了一个城,有批判和嘲讽,还有警世敲钟。不想自己陷入城中,提醒自己前面有座城。做到这些还不够,当生活归于平淡或陷于困顿,你还有有勇气翻越这座城,不用告诉别人,只告诉自己和最亲的人,可以走出围城。还有一句,不是这书上的,幸福的人大都类似,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同。人生坎坷,但不总是泥泞,看到的不幸,也许你也终将会经历,羡慕过的幸福,你也必将拥有。感谢钱老的济世文章。虽然,至终,人必不是永垂不朽的东西,临走,杨绛女士只将全部800万元及版权所有捐给母校,他们只是静静的读书,研究学问,不止于平淡,不浮于世华。期待,能一次读懂这本书。
阅读(504)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