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T职场
2011-12-11 10:16:01
这周张钢老师给我们上了《管理学》的绪论,听他的这堂课我很有感觉,这是因为这堂课中的内容帮助我突破了一些我在以往的思考中所上升不到的高度,或者说是因为我是带着问题在听课的,所以很有收获。
什么是管理学?在张钢老师的讲义中引用了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作为开篇,这句话是“管理学是整合人类价值与管理行为、整合社会秩序与求取知识的一种训练”。说实在的,一开始看到这句话我不是太明白,只是觉得模糊的知道其中的意思,但与我自己所理解的管理相差很大,或者说我自己根本就没有清晰、稳定的管理学概念,对于我来说管理学似乎就是表面上的工作安排和控制。后来张钢老师说到了另一句话,让我觉得更加的容易明白 ——“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的规律的科学”。对于管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验途径,即采用以往的经验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而另一种就是研究途径,或者又称之为科学途径,采用更为严谨的逻辑推理或是一定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而管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严谨的思维体系,然后采用这个体系来指导我们的管理行为。
管理学中很重要的是明晰每一个概念,这些概念是管理的基石。此外,这些概念往往是一种理想类型,有了这些理想类型就等于我们在做评价时有了一个参照系。我想提高管理能力应当也是不断的完善或创造那些所谓的理想类型。
《管理学》是对管理学科的框架性阐述,如果将管理学科理解成树,那么《管理学》就是树干,当然也就会有很多的研究分枝,比如《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等。在课上张钢老师一再的强调学习《管理学》的目的,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我听得最带劲的,因为部分内容与我自己在工作所坚持的的理念完全吻合,但是我不能上升到他所阐述的理论高度,或者说,我的理念不如他所阐述的那样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
《管理学》具有两个性质。其一是导论性质,是让我们明白管理学这个“森林”到底是什么样,避免我们在学习中看到的只是一棵树。如果看到的只是一颗树,那很容易使得在学习时不明白各分支的联系是什么、分枝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哪一类问题,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能很好的掌握管理学科中的知识以及对其加以运用。其二是帮助我们整理知识,也就是说《管理学》是整理知识的知识。张钢老师用了“书架功能”这个词,且采用了图书馆的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如,如果一个图书馆有200万册书,如果只是乱放在图书馆中,那么当我们要找一本书时,其所花费的时间是非常的长的,这种长有可能最后导致的我们不愿意去图书馆借书,也就是说最后图书馆的功能形同虚设。那为了解决图书乱放的问题,有一门新的学课,即编目学,通过编目学以及书架能很好的帮助我们找到需要查找的书。类似的是,《管理学》就是类似于管理学科的书架功能,学习它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整理所学与管理相关的知识,方便我们在学习以后,当碰到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时,能很快速的找到所学的知识,即降低我们从大脑中提取所需知识的时间成本。这种成本有时会高到“我忘记了”,拿张钢老师的话来说,不是“忘记了”,而是我们在大脑中没有建立有效的“书架”来管理所学的知识。“书架”的建立有助于我们做到活学活用!
另外,《管理学》还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涉及面广。其涉及到了管理学科方面的每一个分枝。第二就是思想性强。它并不着重具体知识和方法的介绍,而在于管理学理念、思维方式、语言和原则的阐发。在讲这一个知识点时,有一些很有趣的问题。什么是理念?什么是思维方式?管理理念这一词我在生活中也用到过,相类似的是有很多其它的理念。比如,我在工作中就有自己的软件设计理念,那理念到底是什么?能不能学?张钢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解释:理念是体现在思维方式上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甚至还有那么一话,“管理者唯一可以用的管理工具就是语言”,可见语言在管理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毕竟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用语言来无中生有的创造价值”。对于这几个概念,其实我在生活中都用过,但并不能对它们的概念做到清晰的把握,且很容易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课堂上张钢老师讲到了学习管理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学什么?首先要学习的是管理当中的各种概念以及做到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即学习管理的行话。除了对概念的清晰把握外,还得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体系,最后形成自己稳定的管理原则。即存在以下的关系:理念->思维方式->语言->原则。形成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在管理当中恪守它,对于这一点张钢老师拿了郭士纳的管理八原则作为一个例子。郭士纳作为CEO带领IBM成功能转型并扭亏为赢。郭士纳在刚上任时用了45分钟向50位高管用语言阐述了自己的管理原则,这八条原则如下。
本文出自 “李云”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 http://blog.chinaunix.net/space.php?uid=26470037&do=blog&id=303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