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7888
  • 博文数量: 19
  • 博客积分: 506
  • 博客等级: 下士
  • 技术积分: 359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11-15 13:32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9)

文章存档

2013年(4)

2012年(15)

我的朋友

分类: IT业界

2012-03-23 10:42:49

在硅谷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并不满足于创立一家公司然后留在里面把它做大做强,而是创办成功一家公司卖掉,再创办下一家公司。这是硅谷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最好体现,这些不断创业的人被称作“系列创业家”。

例如,目前国内知名的风险投资人陈宏在硅谷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创办了“万事通”(1991)、宏科电信(Aimnet)(1994)、全球漫游公司(Global Reach Internet ConnectionGric)(1997)等,其中Gric1999年在纳斯达克(Nasdaq)成功上市。而橡子园创投的几位合伙人也是系列创业者中的翘楚,如陈五福先后创立了11家高科技公司,他1990年创立的喀斯喀特通讯(Cascade Communication)公司1994年上后市值达到100多亿美元。而臧大化也先后创立了橡木科技、DTC以及Xebec等公司。

许多系列创业者都曾经向我们描述过初创时融资的艰辛。但这些系列创业者却往往能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飞塔(Fortinet)的创办人谢青在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时也对此颇有感触。他在第一次创业过程中为了寻觅天使投资异常艰难,几个合伙人自己不拿工资也辞去了之前的工作,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诚意才换来了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而到了第二次创业时, 则因为要投资的天使投资人太多而不得不限制每个人的投资规模了。同样,陈五福在创办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曾经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寻觅投资来源,但之后的创业过程中,寻觅投资的困难也就大大降低了。

在硅谷,类似谷歌、思科这样的明星大企业还是少数,更多的情况下,创业者创办的企业往往面临不同的命运。这些创业者创办的第一家企业常常不会一炮而红。陈宏的“万事通”就因为市场定位问题而以关张收场。而朱敏、陈五福的第一家创业公司则是被其他公司所收购。真正成功的往往是第二或第三家公司,当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获得市场投资人的追捧时,创业者也会在一夜之间摇身变成亿万富翁。但到了这个时候,一批创业者并不安于做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在公司上市或者被大公司兼并之后选择抽身而退再次踏上创业征程。

事实上,硅谷有许多系列创业者。这似乎与传统的观点是相悖的,尤其是考虑到创业本身是一项风险极大、成功率极低的商业活动,对于创业者的组织能力、知识背景、对市场的把握和判断、与人沟通的能力、心理力量和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创业者本人和家庭带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硅谷的创业者却能前赴后继,成功了不满足,失败了也不畏惧,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创业活动。从这些系列创业者的身上,体现出硅谷成为世界高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 “创业”这一概念深深地融入了硅谷人的血液里,不管怎样的教育背景和出身经历的人都有着创业的欲望和意识。对于许多创业者来说,创业本身就是他们的一种人生追求。

其次,是发达的企业兼并。从硅谷经验来看,创业成功之后除了少量企业成长为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大公司之外,大部分创新型企业是被大公司所兼并吸收。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大企业研发创新的成本,缩短了一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周期,另一方面解放了那些具有强烈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业者,有利于其不断创业,形成“系列创业家”的良性循环。

再次,天使投资是创业的推进剂。 建立在人脉网络之上的天使投资实际上是硅谷创业最重要的推进剂,创业者利用自己的人脉网络获得天使投资,而进行天使投资的人往往也是成功的系列创业者。

正是在这三点的帮助下,硅谷培育了如繁星一般的系列创业者,以及不断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企业。

 

注明:

本文摘自由王德禄、赵慕兰等人撰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第二章第二节第一目。

本书作者是中关村发展的亲历者和长期研究者,为大家揭示了中关村崛起背后的秘密——不是copy硅谷,而是建立人脉;本书亦总结了在硅谷和中关村两地跨区域创业成功案例的共同点,指出创业成功的第一要素也是人脉网络。

 

 书名:《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

   作者:王德禄 赵慕 兰张浩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书号:978-7-302-28274-7

  定价:48元

阅读(62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