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50418
  • 博文数量: 34
  • 博客积分: 251
  • 博客等级: 二等列兵
  • 技术积分: 419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2-07-21 15:5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4)

文章存档

2017年(5)

2016年(19)

2012年(10)

我的朋友

分类:

2012-07-21 18:02:00

原文发表于:2010-11-24

1. 交换机背板带宽:交换机接口接口卡与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a. 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

b. 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

c. 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其优点是减少了交叉总线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总线争用;但连接交叉矩阵的总线成为新的性能瓶颈。

背板相对大,吞吐量相对小的交换机,除了保留了升级扩展的能力外就是软件效率/专用芯片电路设计有问题;背板相对小,吞吐量相对大的交换机,整体性能比较高。不过背板带宽是可以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可吞吐量是无法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因为后者是个设计值,测试很困难,并且意义不是很大。

只有模块交换机(拥有可扩展插槽,可灵活改变端口数量)才有这个概念,固定端口的交换机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并且固定端口的交换机的背板容量和交换容量大小是相等的。背板带宽决定了各板卡(包括可扩展插槽中尚未安装的板卡)与交换引擎间连接带宽的最高上限。由于模块化交换机的体系结构不同,背板带宽并不能完全有效代表交换机的真正性能。固定端口的交换机不存在背板带宽这个概念。

2. 交换容量:又叫最大转发带宽、吞吐量。指系统中用户接口之间交换数据的最大能力,用户数据的交换是由交换矩阵实现的。交换机达到线速时,交换容量=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

3. 包转发率:它体现了交换引擎的转发性能,单位Mpps。标准的以太网帧尺寸在64字节到1518字节之间,在衡量交换机包转发能力时应当采用最小尺寸的包进行评价,即基于64字节分组,在单位时间内交换机转发的数据总数。

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byte = 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线速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

阅读(157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