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
分类: 信息化
2013-12-20 13:55:38
由于热爱旅行摄影和扫街,在网上,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怎么搭讪的?怎样和拍摄者沟通,才能让TA在镜头前神情如此自然松弛,才能拍出如此自然的?
这个问题困惑着无数人,大概热爱摄影的人,多数都是羞涩闷骚的文艺青年吧,基本都是和熟人滔滔不绝,和生人无话可说的品种。最大的心障,其实不是怕挨打,而是怕被拒绝。
这种情况下,其实最应该做的是忘记拍照这回事,试着回想一下,在你的旅行中,你与陌生人是如何进行交流的?通常在这点上,决定了你的旅行收获的多少,也决定了你能拍到哪些东西。
第一幅
2013年春,韶关老城区,北江边最后被拆剩的几幢老房子,温婆婆在这里住了三十年。
很多人的旅行,口头禅经常是:“这个我们那里也有,比这个厉害多啦”,或是:“我以前去什么什么地方,比这里漂亮啊。”再不就是:“这有啥稀奇的,一点都不好看。”这样对自己生活经验极度自满的态度,往往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也会让你的旅行一无所获。
通常,去到一个地方,我总是习惯把相机藏在身后,心态上放空自己,以学习、谦逊和善意的态度,与当地人交流。
有时不需要几句话,也不需要几分钟,有时甚至只要一个微笑,就能得到对方的信任,此时的拍摄,也就相当顺理成章。
端起相机,冲到别人面前,不由分说狂拍一轮,是相当不礼貌的行为,如果你是对方,也会觉得相当厌恶。将心比心,是一切人类文明行为的准则。
一句发自内心的称赞,或者一个善意的提问或玩笑,都是打开隔膜的好办法。“大爷,你这个做得真好看”或者“姑娘,你的狗很可爱”,这是夸奖法。“这水很冷吧?能游泳吗?”或者“这个好吃吗?”是提问法。当然,这一切,应该自然些,别让人觉得你可能是做安利的。
乡镇农村,尤其偏远地区,人们会普遍热情,尤其是对待善意的外来者。很多人很少拍照,在镜头前会显得紧张和不自然,这时,多聊一会,说些轻松的话题,多点举起相机,习惯了之后,人们的神情就会松弛下来。
如果有要求寄张照片的,应尽可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如果无法满足,那还是不要拍为好。
不要太担心被拒绝,一个人拒绝了你,不代表全世界都会拒绝你。在我的拍摄经验中,如果能有良好的沟通,被拒绝的几率其实很小。
毕竟,你最爱的人,也曾经是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