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跟晓伟一起吃饭,说到我自己的那个HP笔记本非常慢,也不知道是哪的问题,I5的处理器还是如此不给力。说着说着,就谈到了AMD和Intel处理器的选购问题,晓伟是坚定的AMD支持者,他前段时间买的4核心AMD处理器才600多块钱。相比之下Intel随便一款I3都要将近800元。他问我这是为什么?我就给他讲了下面的事情。
1、除了主频之外,处理器还剩下什么?
晓伟一直觉得主频是处理器的重要指标,这点我不否认,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但除了主频之外,超线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很抱歉AMD在推土机之前还没有这个概念)。而在这些看得到的内容之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架构。很多人只知道买处理器选择最新的,但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最新的一定就好吗?是的,最新的一定是最好的,对Intel的产品来说。
2、Intel架构和AMD架构有什么区别?
Intel这几年的变化
说到具体的处理器,我不关心桌面级硬件已经很多年了,我只能从接触的服务器处理器来解释两者的差异。下面做了一个图,很难看,但是能说明问题。
首先来看至强处理器。我接触的至强处理器从E5400系列开始,那时候Intel还是使用的胶水四核工艺。而到了09年,至强更新到了Nehalem架构,带来了巨大的性能提升,主要的改变就是全新的架构和整合内存控制器,对应到桌面级的产品就是第一代酷睿I7。
2010年的时候架构进一步调整,升级到了Westmere系列,也就是至强5600。接口没有变化,可以实现无缝升级,这是Intel无数不多的无缝升级产品。Westmere架构只是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整,采用32nm工艺,技术上没有太多的革新,但是在功耗方面有所降低。
再到今年,SandyBridge出现了全新的环形架构、256位AVX指令集、整合GPU(之前Westmere也整合了GPU,但却是与CPU封装在一个DIE上,算不上是原生的产品)等等。
从进程来看,Intel在这几年经历了3次架构的变化,从Nehalem到SandyBridge,每一次都是彻底的改变。
AMD这几年的变化?
我们再来看看AMD。07年底AMD高调推出了巴塞罗那,但旋即发现有硬件BUG,一直在修复,等到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时候已经是08年中旬了。
08年11月推出了上海,基本上继承了巴塞罗那的衣钵,没有太多的改进,支持HT3.0技术(但是没有合适的芯片组,AMD那时候没有自己的芯片组,只能依靠第三方,比如NV),功耗进一步降低。
09年6月推出了伊斯坦布尔,并不是第一款6核心的处理器(第一款是Intel的Dunnington,于08年9月发布)。虽然看起来从4核心到6核心有了变化,但也仅仅是在巴塞罗那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增加了2个核心而已。
2010年秋季推出了马尼库尔,第一款12核心的处理器。之前AMD一直强调“真核心”的概念,打击Intel的“假核心”,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胶水工艺。但是在马尼库尔上,AMD也采用了胶水工艺,将2个伊斯坦布尔组合在一起,当然也进行过通信的设计,但整体而言依旧没有脱离巴塞罗那的身影。
2011年11月,AMD发布了推土机,正式告别了巴塞罗那,推土机特色的双核心单元成为产品亮点。
总结起来,AMD从07年推出第一款4核心开始,一直在用巴塞罗那架构,直到今年才更新到了推土机。
3、以上内容意味着什么?
说了这么多,回顾了Intel和AMD在这几年的处理器发展史,意味着什么?Intel一直在提升工艺,更换架构,一直在努力改变处理器的计算能力。而AMD一直在提升核心数量。两者在主频大战之后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究竟是核心数量越大越好,还是架构越先进越好?这个恐怕不用我细说了。
4、AMD为什么这么便宜?
回到最初我和晓伟讨论的问题,为什么AMD的处理器卖得这么便宜?如果你认真看过了上面的介绍,这个答案就很简单了:多年以来AMD从未更新过关键架构,一直抱着凑合一天是一天的想法。这才是AMD处理器卖得如此便宜的实质。
听完我的介绍,晓伟豁然开朗,随即表示以后再也不会买AMD的处理器了,不为几年前的旧技术买单。我表示很欣慰,又成功洗脑了一个曾经的AMD FANS,哈哈。
顺便说一句,前几天跟沙门吃饭,谈到AMD推土机首测的事情。之前桌面版的推土机已经发布了,但是Intel禁止媒体将推土机与I5及I5以上级别的处理器对比,即便用的是AMD顶级产品。一句话,丢不起那个人。人家根本没拿你当竞争对手,又何必贬低自己呢?
阅读(1709)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