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0659
  • 博文数量: 15
  • 博客积分: 850
  • 博客等级: 准尉
  • 技术积分: 17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5-13 12:2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15)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BSD

2011-09-22 15:21:21

北京刮起67级大风,瞬间风力达到10级,并伴有沙尘暴。一时间,黄尘蔽日,泥沙扑面,空气质量急剧下降。

    也许是巧合,就在阵阵狂风呼号声中,京西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小礼堂里,却是一片肃静。由德国弗莱堡生态环境媒体研究所和歌德学院共同推出的“人与环境”——环保影片展映活动拉开帷幕。参加展映的共有10部影片,分别产自德国、瑞士、白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均为1990年以后出品;内容涉及粮食危机、河流污染、垃圾处理、基因技术、土地资源、森林保护、能源开发、工业化污染等众多方面;范围则囊括亚、非、欧、美4大洲的几十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影片中既探讨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污染、新兴能源开发等问题,也暴露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水源污染、传统农业改造中的冲突与矛盾。虽然参展影片规模不大,却几乎涵盖了近10年来世界性生态与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各项问题,由此可见组织者的良苦用心。

    给人印象最深的影片,一部是德国的《2030大劫难》,一部是印度尼西亚的《罗密与水》。《2030大劫难》是对一种可能产生的未来景象的幻象式描述:2030年,郁郁葱的森林,白雪覆盖的山峦,秀丽的阿尔卑斯山谷都将只存在于电脑模拟画面中。现实中的景象在气候灾难发生之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该片借助现代声象技术向人们展示了在未来短短30年中可能发生的恐怖事件——从阿尔卑斯山到北海之滨,森林变成了枯枝朽木,良田变成了苍凉荒野,山岩崩坍,河流泛滥,土地沙化……面对这一切,统一后的欧洲中央政府无计可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并非故弄玄虚、危言耸听,而是以1994年统计的数据和预测为依据拍摄,反映出充满理性与务实精神的德国人对欧洲未来的深层忧虑。

    《罗密与水》记录了3个生长在河边的印尼男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和工作状况。3人的职业都与河水有关:一个卖水,一个卖冰,一个是河水清理工。河水清理工罗密看到河水的状况,为家人挖了一口井,而井水却无法饮用,他只好转而买水。而他买的又是河水……他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河水:男人撑筏而行,女人洗衣刷碗,孩童戏水洗浴,每天的宗教浸洗礼……影片用充满了污秽和肮脏的画面对这些生活细节进行了描述,那些污秽与肮脏就堆积在河边。——人们的生活与河水息息相关,而河流的生态状况每况愈下。片中的几个家庭都在贫困线上挣扎,于是对于他们来说,污浊的河水带来的危险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影片以白描式的表现手法展示了生存与环境之间永无休止的矛盾,令人感到真实而沉重。

组织者“无意”,参观者“有心”

这次展映活动当然无法与举世闻名的德国弗莱堡国际生态电影节相比,发起者却同出自堪称全球同行业权威的德国弗莱堡生态环境媒体研究所。因此,虽然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但规格和起点颇高,专业性很强。或是考虑到这类影片娱乐性不强,难以吸引较多的观众,或是对组织这类活动司空见惯,所以主办者并没有大力宣传,更绝无“炒作”之意。他们对于顶着狂风前来观看的人数之多和新闻媒体表现出的热情之高感到“意外”。歌德学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对于弗莱堡生态环境媒体研究所和歌德学院来说是很平常的,这次北京展映只是“人与自然”亚洲巡展中的一站。原来只准备了小礼堂,大约有100个座位,看到座无虚席后又增加了录像厅,主办者为世界题材的环保电影在中国引起共鸣感到格外高兴。值得肯定的是这次影展完全采用公益活动方式进行,不但免费入场,免费发放资料,技术顾问和翻译也由主办者聘请,而且专业水平很高,讲解和答疑让普通观众了解了许多生态知识和世界环境保护现状概况。也正是这种非功利色彩的举动吸引了真正关心环境保护的普通观众。—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者在放映间歇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演说,呼吁更多平民百姓关注自己身边的环保问题,博得在场中外人士的热烈掌声。—位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生态研究工作的观众对记者说,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只可惜国内太少了。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宣传环境保护,多做—些实事,形成系列化、专题化,不断深入下去,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不要还没作什么就先“炒”得沸沸扬扬,商业色彩过浓,主题就被淡化了。

艺术与生态:永恒的话题与境界的追求

这次生态电影展映活动并不是一次艺术活动,参展影片也不是观赏性娱乐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即便是著名的弗莱堡国际生态电影节,恐怕也没有把艺术性作为评奖的主要标准。生硬地把艺术与生态、艺术与环境保护拉扯到一起似乎有些牵强。但事实上,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到美国影片《龙卷风》,从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到当代话剧《鸟人》、《渔人》,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中外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中自觉或不自觉追求的境界和表现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与生态、艺术与环境保护有着天然而深刻的联系。环境保护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目前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各行各业、各界人士的重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领时代潮流的艺术,作为人类文明使者的艺术家,对人类面临的这一重大课题自然不会视若无睹。当然决不能要求艺术家像“完成任务一样”进行这——领域的艺术创作,但为艺术家提供必要的创作条件、表现机会,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这一领域的艺术创作正是目前所欠缺的。虽然近年来反映我国环境保护题材的纪实文学、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但有艺术震撼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扛鼎之作似乎还是“千呼万唤末出来”。在记者的印象里,自从10年前冯小宁执导过一部《大气层消失》并大受欢迎和好评以后,就再也没有诞生过环保题材的故事影片。原因何在?值得深思。另外,在各地多如牛毛的各种文化节、艺术节中,以生态与环保为主题的艺术节和艺术奖项也如凤毛麟角。有人说,眼下谈论生态与环保是一种“时尚”,而真正为没有名利,短时间内又看不见功效的环保事业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则不是一般人愿意做和能够做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这次生态电影展映活动的德国人,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此文章来源
互动门户

刘德伟:“国粹”闪光
值得喝彩的小题大做——《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
阅读(32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