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7465
  • 博文数量: 66
  • 博客积分: 1745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1421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3-04 15:02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6)

文章存档

2011年(66)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Delphi

2011-06-14 14:16:05

张耳的关键性在于同此次战役中对方某位将领的“深交”,而这位将领是谁呢?他就是成就名将的“法罗”——陈余。

    陈余大梁人,少时父事张耳,两人刎颈之交。后来陈胜起义,跟随陈胜,和张耳在北方开辟战线,共立赵王。后来因为巨鹿之战结怨,竟成仇家。项羽分封天下,因为陈余未随入关,以至封张耳常山王,而封陈余南皮旁三县为侯。陈余借田荣之卒,发南皮之士,偷袭张耳,一战而败张耳。张耳逃奔刘邦,陈余迎立赵王歇,派属下夏说守代地,自己亲自辅助赵王。

    陈余听说韩信和张耳攻赵,立刻派夏说南下牵制韩信,自己聚兵井陉。但是韩信首先攻破夏说,命曹参围其赵别将戚将军,解决侧翼威胁后,东进进攻井陉。

    陈余此时号称兵力20万,注意是号称而非实数,按当时惯例号称20万最多10万兵力。从陈余话中认为韩信只有数千,十倍围之,五倍攻之的意思,估计陈余连10万都勉强。陈余巨鹿战后把兵权给了张耳,后来借兵击败张耳,又经历彭城之败,兵力确实不多。也就是韩信兵力要远少于陈余,但是差距并没有这么大。陈余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也是士兵为新兵组织纪律战斗力都不足,很多研究者把陈余之军说成精兵,不知道有何根据,陈余之军大多也是新招之兵勉强凑足10万余,后来因为大营被夺就全军崩溃,“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余和韩信一样有新兵之苦!

    但是陈余却不是韩信那样高明的军事家,懂得扬长避短,自称儒者,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凭借自己兵力上的优势骄傲自大,为自己埋下兵败身死之获!

    面对优势局面,陈余谋士广武君李左车献计:“……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这个计策无疑毒辣有效,如果以此计而行之,就算不大胜亦不会战败,而拖延下去,只会对自己有利。但是陈余是宋襄公似的只知道仁义而不知审时度势。选择最愚蠢的战术,全军在平野和韩信决战,而且怕韩信逃跑不见韩信全军前来不肯出战。

    从上面看出,陈余有好的计策不用;有好的地势不依,偏偏用了最失败的时间、最失败的地点和最不应该打的敌人打了一场最失败的战争,而且妄想一战成名全歼汉军。他却不知道韩信早已作好完全之备……

我们来探讨一下此次战役,韩信作战计划胜利的关键 。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关键出来了,很多后世研究者都把此段忽略,偏偏这点才是韩信的制胜之道。优势的将领是不把胜利寄托在对方的愚蠢上的(实际上大多名将都是成就于对方的愚蠢)。韩信是名将中的名将,自然不会把胜利寄托在陈余的愚蠢,他早以掌握局势。李左车的计策应该是军事机密,想陈余也不会四处宣传自己的“义举”。但是韩信立刻就知道“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这句话可以理解韩信派人探地形,发现没有奇兵断自己后路,才敢进攻。我们如果联系下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这可以证明韩信是早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才会在追击的时候发此令。

这里就有疑问了,韩信何以知道的如此清楚?把这个搞清楚,胜利的关键就得出一半了。这时我们重要的人物出场——陈余刎颈之交张耳。

    井陉之战的胜利,很多人把他完全归功于韩信,虽然韩信的谋划布局成就此战无疑为最大功臣,但是张耳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张耳的儿子张敖名列汉初十八位功臣,当时张耳已死,这无疑是继承其父功劳,而张耳几乎除井陉之战外没有直接参与其他重要战役,想必此战功劳不小,是此战的关键人物。

张耳和陈余曾经是好朋友,共伺一主,后来才闹翻,但是人脉不会一下俱断,想必赵军中必有其高级将领被张耳策反或则本就是张耳的人“身在曹营,心在汉”。此战出击,有高级间谍通风报信加上里应外合,使韩信完全可以知己知彼,从容布局!

    在知道陈余的计划和用心后,韩信对症下药,布置一个完美的陷阱等着陈余跳下去。第一步韩信派两千轻骑持赤帜,埋伏在山道中,韩信授予锦囊:明天作战的时候,我诱敌撤退,赵军肯定空壁追我,你们快速冲到大营拔掉赵帜还上汉赤帜。这里我们可以推测:韩信为何这么肯定赵大营空壁?是早就清楚赵军的布置还是深信自己的诱敌政策可以让赵军全部追击?可想而知,以韩信作战严谨的风格必然不会把胜利寄托对方的愚蠢上,而陈余出战连大营都不顾亦觉得过分愚蠢。大抵是韩信早有安排,或则大营中有其内应,奇兵到赵营后,立即里应外合。

    胸有成竹的韩信告诉手下:“今日破赵会食!”属下不知道其奥妙,半信半疑,详应曰:“诺。”。韩信和张耳带士兵亲自诱敌(知道陈余要一战而击溃之,非自己亲自出面不可)。而派万余人至水东岸背水而阵,背水成阵可以保护自己的后翼和侧翼不受攻击,全力正面抵抗敌军的进攻,而且使对方的军队无法展开,优势数量无用武之地。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新兵军心不齐,而背水则无法逃跑,惟有奋力做战,才可死里求生,这样极大的激励士气。背水之战让人想起不久前项羽的巨鹿之战,同样是军心不齐,而破釜沉舟。都是属于“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不过项羽是激发求战欲主动进攻,而韩信则是激发士气拖住敌人。韩信早年曾经投靠项梁为兵,项梁死后归属项羽,项羽提拔为郎中,作为近臣,随在项羽左右。韩信在霸上亡楚归汉,按行踪应该参加了巨鹿之战!想必其破釜沉舟的效用使韩信身有体会,韩信把他拿来活学活用可见高明;而另一个也经历巨鹿之战的陈余见此却没有任何警觉,以为韩信不会用兵而轻视之,如此无长进乎,亦让人感叹!

    待赵军出战后,韩信先是佯作迎敌,后主动撤退,把旗鼓丢在地上,退之背水阵中。赵军一面抢旗鼓,一面进攻背水阵,而汉军无路可退,死战当场。而韩信的两千骑兵迂回到赵军大营,拔赵旗帜,换上汉军赤色旗帜。赵军一时击败不了汉军就想回营(可见素质之差,没有老兵的坚韧性,全凭一时之气作战,典型的没有训练的新兵),此时发现大营的旗帜变成汉军旗帜,立刻军心崩溃,四处逃散,主将连杀数人都无法维持纪律,汉军趁机反攻一举破汉军,接着追杀陈余残军,张苍追杀陈余于汦水上,汉军又擒拿赵王歇,赵国被韩信一举平定。

此战让人想起后世的淝水之战,秦军退兵的时候因为军中高级间谍高喊战败,而军中各个势力早想搞垮苻坚,带兵逃跑,而不知道情况指挥又混乱的士兵四处逃散,全军崩溃!两相比较有不少相识之处,赵军也是在退后的时候全军崩溃,不知道是不是韩信的间谍起了混乱军心的作用?或则骑兵从大营杀来高喊赵军被围了,使军心混乱而崩溃?由于史料没有记载而无从考证了

 

 

阅读(301) | 评论(0) | 转发(1) |
0

上一篇:神话七里海

下一篇:浅谈四库全书(十)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