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电视迷,我特别爱看电视,一看上电视我什么都不想做。
从去年暑假开始,我学了钢琴。于是看电视的时间少了好多。不过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抓住不放。
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妈妈走进来对我说:“快去练琴吧。”我不情愿的回答:“我看完这个就去练,还有十分钟了!”妈妈瞪了我一眼,没说什么就走了。于是我继续看了起来,一看又忘了时间。突然,妈妈怒气冲冲地走到我身边,对我说:“还说十分钟,你看看都过去多少时间了?我一看,哇我又多看了半小时。此时,我就像一只被老猫抓住的小老鼠,灰溜溜的被赶到了“鼠笼”。我正打开琴盖,突然家里电话响了。只看见,妈妈拿起电话和对方说了起来。
我趁着妈妈接电话的功夫,又坐到了电视机前。心里还想着:妈妈呀,你就多聊一会吧。不好!妈妈好像要挂电话了,赶紧溜。我立马坐到琴凳上,装模作样的弹了起来。妈妈好像没发觉。哈哈!我暗自高兴。
在练琴期间,我的心还在动画片的情景当中.于是,我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倒开水,趁机想多瞄一下电视。妈妈发觉了我的秘密,就把电视关了。彻底断了我的念头。唉,好痛苦呀!
三年级了,看电视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现在我的视力好像也在下降。妈妈基本上不让我看电视了。我也知道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可是我的脑袋里面就好像装了一根爱看电视的线。看电视的念头一个一个的产生。
唉!真是没有办法。
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阅读(52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