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来临。但心底平和,灵魂宁静。总还有些孩子喜欢高声叫嚷,那是他们内心的虚弱,或者还未意识到的虚弱。大概他们身边的成人习惯了急切地夸耀急躁地夺取,所以咋呼纷扰甚至渗进孩子成长的血液。在家里如此,在学校也必然。下午第节是外教的口语课。我进教室时,两三个小调皮正用红领巾挡着脸,做蒙面人状。讲台上的木质米尺又被老外敲断了,折成了四段。可见,课堂的猴状。小朋友不能流利地用英文,老外不能流利地用中文,可见交流的障碍,可见组织课堂的艰难。第二节是我的课。我决定放下知识的架子,先给孩子们讲个故事你自己能变好,依然是开心的米莉茉莉系列,新西兰吉尔皮特的作品。真正触动孩子内心的定是亲身的体验。贝贝能变好。每个孩子都能变好。让外教头疼的两个孩子也能变好。我请孩子们朗声宣读:我自己能变好。下课时,照例被孩子包围着。那个小调皮也来了,他要和我借这本书。我扶着他的肩膀问:你自己能变好吗?他使劲点点头。我把书递过去,他乐颠颠地回到座位,安静地看了起来。放学了,那个小调皮又来了,他请求我把书给他带回家,再看个晚上。我不仅同意,而且有些欣然和安慰。因为我知道,生命最终要依靠阅读来迎接门前的冷落,还有个人的静寂。什么时候,孩子不急不躁,开始享受夜晚,享受安静,享受阅读的时候,他就开始了真正的生长。那么,今晚会成为这个小调皮生长的节点吗?
同时,我们还要耐心等待家长不争不浮。可是,怎样的家庭才能匹配这样的安宁?怎样的灵魂才能匹配如此飞翔的风骨?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人心越来越荒漠的今天,在校园越来越喧嚣的今天,唯有给孩子轮阅读的太阳,才能净化我们的心灵,也唯有阅读,才能还孩子双明亮的眼睛。
难以解释童年是什么。难以解释孩子是怎样的概念。难以解释校园的初始纯粹。只是,年级孩子初入校园的那段清澈时光消失得过于仓促。曾经那是个图腾,现在却有渴求不到却又信仰弥坚的失落。塞尚和梵高都相信只有孩子才能读懂他们的构图和色彩,华兹华斯也说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是种情结,却牵扯着能够教书的所有日子。不管怎样,我依然相信,求解童年,就是求解生命的真实原点,也是求解课堂的最后终点。被迫漂泊在教育河流上,多的是不自在,而少有自在。越来越渴望越来越焦灼,期盼有属于自己的属于阅读的山林河船,然后和孩子们起浅酌慢品,吃着书缓缓长大。下午第三节是班会课,我教学生唱军歌二三四歌。其实不是我在教,而是严维文在教,我给他们放音频文件。当雄壮的歌声响起,当学生打着节拍,随我的节拍高歌时,我觉得,我们的心融到了起。是的,歌声真神奇,那么容易把人心栓系在起,毫不费力。现在突然感觉,我们是多么应该常常合唱首歌啊
阅读(649)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