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真称得上是一部教育专题片,在惊险诙谐之中贯穿着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教育要领。这部片子前些时儿子就看过了,今天下午他又从网络上看了一遍,我从旁边也跟着观看了,再一次收到震撼和启发,虽然已经写过一遍关于这部动画片的教育感想,如果不再次写一篇,太对不起这部值得一看的片子了。
教师遇到学生,都具有偶然性——你遇到哪个学生,跟他们有什么样的缘分,这都不是注定的,但无容置疑的也具有必然性。所以,当熊猫因某种机缘被当成了“大侠”的时候,不但它的老师不信,熊猫自己也不信:不相信自己就是可以拯救打败变坏了的具有高超武功的“师兄”要来摧毁村庄的“大侠”。当大侠是需要苦练功夫的,熊猫自己不相信自己是大侠,它的师傅也不把它当大侠来训练。这样的窘境,多么类似我们的教育啊:教师相信他的学生能行吗?教师对他的学生进行过基于他能行而展开的教育和训练吗?
都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是教育的真谛之一:必须让当事人确信自己具有某一方面天赋,把他当成具有那样的具有天赋或某种品质的人来训练,日常生活里不管的灌输那样的“我能行”的思想和意识,而且这个灌输绝不是单靠“嘴皮子”而是靠内心的信念和表露处的具体行为。所以,当熊猫得到了“功夫秘笈”却发现秘笈里是空白时,师生都不免绝望了:此时坏蛋已经来攻打村庄了,而能阻挡那个坏蛋的人还没打造出来,秘笈里只字没有,如何应对?
在仓惶逃离村庄时,熊猫得到了他爸爸做面条的祖传世家给他道出的他们家的做好汤好面的秘笈:根本就没有秘笈,只要你相信你能行,你就能行。熊猫与之恍然大悟,开始相信自己此前他已经跟随师父做了艰苦的训练是“大侠”,能完成拯救村庄的使命:于是跟那个坏蛋大战并战胜了它。
熊猫贪吃,它的师父后来发现了这一点,知道训练熊猫跟此前的那五位徒弟的方法不同,师父就利用这一点展开了对熊猫的训练——这不恰恰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吗?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人能掌握这样的教育技术?这也不单单是技术吧?教育之道啊。
成功教育,就是让学生让教师,确信自己能胜任学习和教学的工作,并朝向这个成功的方向而展开训练和活动;没有信任,哪来的教育啊?平等的思想和民主的生活方式是教育的一条墨线,它界定了人跟人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界定了教育和教学是一种平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这样的思想不算先进,因为从苏格拉底时代孔子时代,就已经实行了这样的教育;但,这样的教育在现代依旧稀缺匮乏。教育,首先必须将教师从不自觉的被奴役中解放出来,才可解放学生。
平等的思想和生活土壤,可以生长这些东西:正义解放教学的结构适应与改造社会现实等等基本的范畴。在我们阐述基本的人生观念或教育思想之前,必须明确一件事:口头表达出来的或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必须是从现实生活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现实存在的并直接存在,而不能像解析梦境那样,虽然梦也是对现实的关照但有些却是颠倒的幻境式的反应,也不能像官僚政客那样的只是靠说谎过日子,说出来的话如同放出来的烟幕弹如同吐烟圈如同放屁的一样,只是为了蒙他人熏他人离开。文字必须真实的贴切的反应现实,反应真实的人的内心,也就是言行一致。
国人一点儿也不缺乏会说“先进思想观念”的人,缺的是跟那些思想观念相一致的身体力行,十九世纪末日本间谍考察了中国国情后给日本天皇的奏折中说:中国“有绝妙之言而无行言之事,有可行之法而无行法之人”因此断定中国不可怕,不久就会有内乱;此言恰恰切中了国人的软肋,而且关照社会现实和不久前的“假大空”也不能发现这一特征或习性,譬如亩产万斤粮就堂而皇之的上了党和国家的口舌报纸,现在又城市人均居民收入九千块,也堂而皇之的在党和国家的职能部门出笼。教育界,诸如“让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之类的标语,我们都可以在各级各类学校的高楼上悬挂的条幅中看到,非常醒目。还有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都闪烁在学校大门或大楼的最先进的电子屏幕上,但只要你稍以查看,就发现不少学校,什么“理念”也没有。
教育,必须界定自身所处的环境,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环境或教育环境。只有做出了界定,才能自知站在什么位置,才能研究和辨析一些事情,不然,文字或言语就如同那些放屁虫一样,“噗噗”的响一通,什么事也不能说明,什么事也不干,自然丝毫也不能触动现实。
阅读(664)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