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79301
  • 博文数量: 52
  • 博客积分: 12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1189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8-03 15:41
个人简介

MySQL DBA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2)

文章存档

2013年(51)

2011年(1)

分类: NOSQL

2013-03-07 13:06:02

Mongodb 特性

来由:humongous   c++/java

特性:

MongoDB是一个可扩展、高性能的下一代数据库,由C++语言编写,旨在为web应用提供可扩展的高性能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它的特点是高性能、易部署、易使用,存储数据非常方便,主要特性有:

? 1.模式自由,支持动态查询、完全索引,可轻易查询文档中内嵌的对象及数组

? 2.面向文档存储,易存储对象类型的数据, 包括文档内嵌对象及数组

? 3.高效的数据存储,支持二进制数据及大型对象(如照片和视频)

? 4.支持复制和故障恢复;提供了主-从、主-主模式的数据复制及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复制

? 5.自动分片以支持云级别的伸缩性,支持水平的数据库集群,可动态添加额外的服务器

适用场景:

? 适合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持久化缓存层

? 适合实时的插入,更新与查询,并具备应用程序实时数据存储所需的复制及高度伸缩性

? Mongo的BSON数据格式非常适合文档化格式的存储及查询

? 适合由数十或数百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库。因为Mongo已经包含了对MapReduce引擎的内置支持

不适用场景:

? 要求高度事务性的系统

? 传统的商业智能应用

? 复杂的跨文档(表)级联查询

特性:

1.  自由模式。逻辑结构类似关系数据库,但集合中无固定格式,可存储不同格式的文档。

2.  数据格式为key-value集合。BSON

3.  易部署。windows/linux下安装方式简单,以及主从配置,集群配置

4.  内存使用。不能指定内存大小,将所有空闲内存视为缓存

5.  磁盘使用。文件大小递增方式自动增长。

6.  唯一性标示自动生成或手动生成唯一性标识,但无自增长特性

7.  单个插入对象大小不超过4M,超过使用GirdFS方式(?)

8.  标记已删除记录,不释放空间,可重复利用

9.  主从同步更加local.oplog来实现

10. 分区及集群技术(?)

11. 安全机制

详细测试:

1.  安装配置。无其他依赖项,下载安装包后只需配置相关参数便可以启动mongodb(不包括源码安装)。

2.  运行机制。

> use test

switched to db test

> db.test.insert({name:'test',sex:'male',phone:123})

> db.test.insert({name:'test',sex:'male',phone:123,add:'china'})

> db.test.find()

{ "_id" : ObjectId("4ee462f217fc66f3e161c89b"), "name" : "test", "sex" : "male", "phone" : 123 }

{ "_id" : ObjectId("4ee4630717fc66f3e161c89c"), "name" : "test", "sex" : "male", "phone" : 123, "add" : "china" }

数据库在数据插入时创建(use db时不创建),创建后在数据目录产生2个文件,大小为16M:test.0为数据文件存放文档数据;test.ns,存放索引。存储格式为key-value,_id字段没有指定的情况由系统自动产生,生成格式:BSON ObjectId长12个字节,包含4字节的时间戳、3字节的机器id、2字节的进程id以及3字节长的计数器。也可以自定义_id自增长唯一字段:

> db.test.insert({_id:001,name:'test',sex:'male',phone:123,add:'china'})

> db.test.find()

{ "_id" : ObjectId("4ee462f217fc66f3e161c89b"), "name" : "test", "sex" : "male", "phone" : 123 }

{ "_id" : ObjectId("4ee4630717fc66f3e161c89c"), "name" : "test", "sex" : "male", "phone" : 123, "add" : "china" }

{ "_id" : 1, "name" : "test", "sex" : "male", "phone" : 123, "add" : "china" }

在同一库中,可存放不同格式的文档数据,体现其模式的自由。

3.内存使用(?)。

MongoDB使用的是内存映射存储引擎,它会把磁盘IO操作转换成内存操作,如果是读操作,内存中的数据起到缓存的作用,如果是写操作,内存还可以把随机的写操作转换成顺序的写操作,可以大幅度提升性能。MongoDB并不干涉内存管理工作,而是把这些工作留给操作系统的虚拟缓存管理器去处理,这样的好处是简化了MongoDB的工作,但坏处是控制MongoDB占多大内存,事实上MongoDB会占用所有能用的内存,所以最好不要把别的服务和MongoDB放一起。

测试中发现,在插入大数据量(百万,千万)时,mongodb会不断占用系统空闲内存,直到物理内存使用90%以上。获取内存使用的情况可通过mongostats或者以下命令:

     > db.serverStatus().mem

{

        "bits" : 32,

        "resident" : 33,   //实际内存

        "virtual" : 152,   //虚拟内存

        "supported" : true,

        "mapped" : 96      //映射数据量大小

}

4.磁盘使用。

采用预分配方式,数据文件为一倍递增,命名为dbname.0,dbname.1….文件大小增长方式为64M,128M..,每次增长为上一个文件的2倍。32位服务器上单文件上限2G。win7上测试,初始文档大小为16M,增加到512M后,后一个文件任然是512M。

插入248万数据后文件为:

 16,777,216 test.0

 33,554,432 test.1

 67,108,864 test.2

134,217,728 test.3

268,435,456 test.4

    16,777,216 test.ns

当数据删除后,不释放原空间,而是继续占用,并添加delete标志,后续插入数据将使用:

   > db.test.storageSize()

20480

> db.test.remove({date:123})

> db.test.storageSize()

20480

在数据删除后,实际数据量减少,当存储空间不释放,用于存储后期插入数据。此时插入新数据:

> db.test.storageSize()

   

20480

> db.test.insert({name:'testthestorage'})

> db.test.storageSize()

20480

   插入新数据后,存储空间未增加,占用已删除的数据空间。

5.主从同步。

同步介质:local.oplog 主机为读写模式,从库只读。

配置:(单机开启2个mongodb,端口10111,10112)

主库启动:D:\mongodb-win32-i386-2.0.1\bin>mongod -master -port=10111 -dbpath=e:\mongodb1

参数:

-master 主机模式  -oplogSize n  单位MB,oplog文件的大小

从库启动:D:\mongodb-win32-i386-2.0.1\bin>mongod -slave -source=127.0.0.1:10111 -port=10112 -dbpath=e:\mongodb2 -slavedelay 5

参数:

-slave  从机模式

-source 主机ip

-only dbname 指定同步的库

-slavedelay n  单位S,同步延迟时间

-autoresync slave自动重连

同步测试:

主机:

> use repdb

switched to db repdb

> db.repdb.insert({name:'this string can be find on the slave'})

从机:

> use repdb

switched to db repdb

> db.repdb.find()

{ "_id" : ObjectId("4ee5837f115a917e15fcc156"), "name" : "this string can be find on the slave" }

同步成功。

从库写入数据,将得到非主库报错信息:

> db.repdb.insert({name:'insert on slave'})

not master

   主从切换:主库A,从库B

A停止写入

关闭B服务

清空B目录local.*文件

使用-master启动B

在B上执行一次写操作,初始化oplog,获取同步起始点

关闭B服务

关闭A服务,拷贝B中local.*文件覆盖A中的文件

使用-master 启动B

使用-slave –fastersync启动A

  修改主机信息:

  > use local

switched to db local

> db.sources.update({host:"127.0.0.1:10111"}),{$set:{host:"127.0.0.1:10111"}}

重新-slave启动。

6.分片集群(?)

   将原先数据库中集合依据一定的规则切分成若干小块,这些分片小块统一由mongos路由管理,当有请求查询或写入时,路由会依据分片shard key规则找到对应的分片操作。分片解决了写密集操作,用于分散单一写服务器负载。亦或者原先的存储空间不够了,这个时候可能通过分片操作将之后的数据写入其它存储空间上。

7.安全机制

   目前,只对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认证,可控制用户读写权限,分片环境安全机制无效。

   开启安全认证 启动增加-auth

   用户添加/密码修改:use admin  db.addUser("name","password")

   认证:db.auth("name","password")

   查看用户:db.system.users.find()

   删除用户:db.removeUser(username)

阅读(1831)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Xtrabackup

下一篇:Mongodb 测试代码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