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中国很多造船企业纷纷上马海工项目,起初只是一些龙头企业参与海工项目,包括大船重工、振华重工、外高桥船厂、中集集团、中远船务等。之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传统船舶的订单急剧下降,众多有实力的造船企业都纷纷转战订单稳定的海工领域。海工装备制造业也是在这时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势头。
2010年伊始,海工制造业更是捷报频频。2月26日,中国首座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4月份,中集集团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承建的COSL系列钻井平台获得了挪威石油安全管理局的AOC认证;5月28日,亚洲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在熔盛重工顺利出坞;8月22日,世界最大的深海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中远船务开工建造,这是中国建造的首艘深水钻井船,打破了韩国长期以来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旺盛的发展势头,使得众多船企纷纷准备在这一领域大展拳脚。以熔盛重工、扬子江船业、新世纪造船为首的一批新兴造船企业,目前正在倾全力建设海工制造基地,预计这些基地投产后,中国将拥有更多具备第六代钻井平台、FPSO、海洋工程船及LNG船四大模块的建造能力,船舶技术。。
配套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整船制造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主要船用设备产品生产能力实现快速增长,国产化研制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动本土设备装船率的提升。其中,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191.8万马力猛增到2009年的500.6万马力,年均增长率达到27.1%,还新上马了一批船用中速柴油机和甲板机械项目。与此同时,船用设备自主研制取得重大进展,超大型船舶的动力系统、大型船用曲轴和甲板机械实现自主生产,形成大型锚机、吊机等一批自主品牌船用设备,高端配套产品实现突破,机舱自动化系统已实现国产化。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2010年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装船率接近60%,较“十五”末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
船舶产业结构转型初现成效船舶产业结构转型初现成效
阅读(205)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