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7900
  • 博文数量: 13
  • 博客积分: 850
  • 博客等级: 准尉
  • 技术积分: 1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1-05 18:35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13)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2011-01-14 14:05:09


说来好多年了,每逢春节过后,满耳都充盈着朋友们对年味儿太淡的感叹和抱怨,当然,我也是其中的大发感慨的一个。但,静下心来一想,连自己也弄不太清楚年味儿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春节才有年味儿,年味儿浓的春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小时候,我们盼年的心情,那叫一个切。元旦见过,我们就开始琢磨着春节里的事情了,首先,大家憧憬、完味着往年春节里的那些乐子、情趣、故事,然后,就开始自制贺年片了,用积攒下的几颗“钢蹦儿”买几张图画纸,小心地剪裁,工工整整地写上些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贺辞,哪些是给老师的,那些是给爷爷、姑姑、舅舅们分门别类,一丝不苟。妹妹和弟弟会偷偷缠着我或姐姐,猜测着今年爷爷、奶奶会给我们这些孩子多少压岁钱。并筹划着如果给两角,要买什么,给五角,要买什么。给一块钱要买什么。那种幸福的甜甜的期待和憧憬,现在回忆起来,都一阵一阵心热。这点点滴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怀。在那一段期盼的日子里,每逢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我们兄妹几个的眼睛都盯着他们手里的包包,因为那里面会装着让我们这些孩子们意想不到的年货。尽管很有限,很寒酸。渴盼着晚上父亲会背回一个猪后丘,或是半个前槽。足有二十斤左右。这些肉就是我们全家六七口人春节享用的美食了。不一定哪天一大早,居民组的大妈会走到街当心,朝街筒里尖着嗓子高喊几声:“发肉票、鱼票、豆腐票啰!”而粮本上每人的定量中会多几斤白面,妈妈会把所有的票都小心地塞进衣柜里,再加一把锁,脸上漾着一种满足。爷爷会张罗着买灶王爷、爆竹,我们小时候,管爆竹叫“炮杖”。母亲则打扫屋子,翻箱倒柜,把那些旧衣服翻新后,罩上一个新的外罩,这就是我们春节的新衣了……
  盼过节的心情,为什么会那么急,为什么那么切呢?想来是为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的几角压岁钱;是为了可以穿上妈妈做的新棉袄,新棉鞋;是为了能吃上一根灶糖、一朵棉花糖;是为了能走亲访友,和大家一起欢欢乐乐地相聚;是为了和姐姐弟弟们喜气洋洋地忙活着挂红灯、放鞭炮;是为了看爷爷奶奶一面嘴里嘟囔着什么,一面擦根火柴把灶王爷送上天;是为了听爷爷嘱咐父亲说:别忘了,要把福字倒着贴!这句话,爷爷每年都要说,也还是不厌其烦地说,而我们听着也丝毫不觉得多余。
  一到年三十儿那天,最忙的就数妈妈了。摘菜、切肉、收拾鱼、和面……满屋子转,当我们滴着涎水,把脖子伸得老长,眼巴巴地看着油锅里滚着焦红焦红的丸子时,妈妈会用沾满白面的手狠狠地戳一下我的鼻头骂一声馋鬼,然后从油锅里捞出一只炸得咝咝作响的肉丸子放在小白碗里端给我,而妈妈却舍不得吃一个……
  妈妈把这些事做毕,一脸满足的笑,哄着姐姐、妹妹玩嘎拉哈去了,而我们这些孩子,则拎起自制的冰车和铁圈儿出去玩了,这时,妈妈会千叮万嘱地喊着一溜烟跑远的我们说:“千万别走远了!就快吃饭了。”我们一面玩儿,一面不时看着家里的烟筒,闻着从各家门缝里飘出的饭菜香味儿。说了这么多,那么“年味儿”到底是什么?我看到一位专家说,年味儿就是对未来年景的翘望和企盼,是对繁文缛节的年俗深深的依恋。其实,要想弄清年味儿到底是什么,就象我们给爱情定义一样困难。你很难用几句话便把年味儿概括得那么准确。其实,年味儿是沐浴在民族之河中的温馨和惬意,那温馨那惬意中蕴含着一种浓浓的民族、族群、乡土、乡俗的归属感,此时,无论是备年货,还是贴春联,无论是放鞭炮,还是穿新衣,逛庙会都会别有一番品不尽尝不完的滋味。回到自己家,吃上妈妈用大锅做的猪肉酸菜燉粉条;吃上自己灌的白肉血肠才会有“家”的那种热呼呼的归属和享受感,耳朵里充盈着秧歌唢呐锣鼓声,一面嗑着瓜籽儿,一面“打娘娘儿”候着看午夜12点那个时辰,这才是“过年了”。
  其实,年味儿是传统的农业文明的遗存,是天底下最普通的老百姓们创造出来的俗文化,这种俗文化以它不可抗拒的力量,让那些“道学家”“政治家”们也“不得不认同”并熙熙而乐。
  其实,年味儿是从庄稼院的烧得旺旺的大灶传出来的。是从满载着年货的牛车、爬犁上载来的,是那些敦实的庄户人,为了表达祈福的愿望,用他们纯朴的想象构思出来的,是乡里那些生活稍稍殷实一些的,脚蹬着挤脸的二棉鞋,从城里的商贾们嘴里听到带回来的,是身穿长袍马褂的农村二先生们戴着老花镜杜撰出来的,他们俨然是乡亲们中的“先知先觉”,那些陈年的“论儿”那些老掉牙的“讲儿”他们懂的最多,于是,他们便顺着老百姓的美好意愿也编撰添加了很多。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了。在那些个关于“年”的来由,那些个关于“压岁钱”的传说中,你找不到一丝一毫文人书卷气,是人们在炕头上盘腿大坐,裹着羊皮老棉袄,抽着呛人的老旱烟,用土得不能再土的“老百姓嗑儿”和“乡音俚语”给听得出神的娃儿们大姑娘小媳妇们讲的,经年累月口口相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祖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沧桑巨变,首先,物质生活的大大提高是冲淡年味儿的一大因素,当人们不再为衣食忧虑的时候,当人们不再为年货发愁的时候,当年夜饭的丰盛不再是垂涎欲滴、久久渴盼的美味,从物质享受的角度上说,没有了过去的“年味儿”是因为我们天天过着像过年一样的日子。从前年夜饭中“美味佳肴”,已经变成了今天的“随意便酌”,过去,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衣服才能换得里外三新,如今,人们可以按自己的偏好时时更换,追求时尚、名牌,
  当现代城市化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落入“躲进小楼成一统”,邻里之间“对门不相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传统春节的年味儿能不淡么?无疑,这一切都是现代文化,现代意识对传统的民间文化构成强烈冲击。“过年”的感觉一天天变淡,对年味儿的感觉慢慢在迟钝,变得那么不漫经心,那么无所谓了。有人说,庙会还是很热闹,有年味儿,但,细一琢磨,发现庙会的那股子热闹劲,一大半儿是由商家们鼓捣出来的。庙会原本的滋味,不知打了多少折扣。
  年,是对生活的憧憬,对富庶和充裕的期盼,财源滚滚,万事如意,一顺百顺,是新年最多的一份祝福。
  从前,互相的拜年多是登门拜访中,在酒桌上,在小火炕上,如今的拜年除了给为数极少的长辈至亲,单位顶头上司,顶要好的朋友外,大多都用电话,短信来完成了。
  其实“年味儿”的淡化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说明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没有遗憾。腊月底到大正月里的这几天,大家说年的时候很多,说什么的都有,表达个人见解和角度,表现区域文化特点和习俗,等等,有人说年味儿,是一种传统文化延续,是传统观念,传统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是留在我们身边的带着生命状态的文化,是这些文化的动态传承。我在心里面一直找寻着,但是你无法阻止年味逐渐的远去,这好像是违背了大家的心愿,好像违背了社会的心情,但是你挡不住,他就是那么毫无歉疚的越走越远,你说政府和民间不努力吗?是各种组织的形式展示,怎么说也是很尽心的,你说百姓想放走年味吗?那更是不对了,可是,甭管你问谁,谁都会说现在过年哪有年味?
  或许年味永远不再会像是从前,因为我们很多的东西都改变了,一切一切都在慢慢的变化中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从我们的工具到我们的习惯,从温暖的天气到居住环境的改变,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我们的文化改变,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向前迈进,事和物岂能在原地不动,是人们自己,是这个社会把这个年味送走了,只不过是人们没有过渡到新的形式之前对旧有形式的留恋和依存。年味地,难道回忆中的年味,就永远定格在回忆中了么?这便是我担忧的,
  年味儿是什么?是感觉的综合,是感官的满足。你说你看不见忙年的景象,你看不见身穿新衣相互拜年的街景,你看不见原来你非常熟悉场景和氛围,你还会有年味的感觉吗?你说现在吃什么有什么,但吃什么,也没那个味儿,吃嘛嘛不香的味觉,肚子满得象个没法扎紧的口袋,你没有一点点想吃的****,原来那种饕餮的快感没有了,你还能感觉到年味吗?你说你听不到一声接一声的过年问候,不能更多的一个接一个的说出过年好的这句话,你还会有年味的感觉吗?你说你嗅不到只有到腊月里才会嗅到的气味,闻不到挥散不去的硝烟味儿,你会有年味的感觉吗?原来一家人在守岁时围在一起拉呱聊天亲情十足,现在都在看春晚,看一些经人选出来的节目,生生的自以为是的侵占着人们的感觉,原来的年味改变了,……感觉变化了,感觉迟钝了,感觉没有了,
  在今天明天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慢慢的就会脱胎换骨成为另一种文化符号,我们正处在一个交替的时代,人们在寻找一种替代物质享受,更为重视团圆和亲情的全新年味儿。年味是一种文化,年味是一种记忆里印象的再现和重复。浅显简单的外在形式反映了变化后人们心理深处的怀旧的心情,或许有一天一种让人们接受的新形式会出现,年味变成了一种另外的感觉。好像是顾准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没什么可以反对的,历史也没什么可以抱怨的。文化也只能是传承中的改变!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同融一炉的时候。那是一幅什么景象?大佬说的很有道理,我每看一个字,脑子都在寻找那幅画面,也许有些记忆已不属于我,但那种感觉还真的让我有种想掉眼泪的感觉,但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吉利,憧憬美好的明天才是最重要的。不过说实话,真的好希望时间倒流啊,也许只有小时候的童真才会找寻到年味的幸福。人应该往前看,幸好我还有身边的 家人、朋友、师长都是健康的,这对于我来讲已经知足了!调查表明春节年味淡了的原因,社会的进步,占百分之二十五,传统文化的丧失,百分之六十九。年,文化中的蕴含,能否再多些传统。了很多传统的年,过起来,没了味道。香港、台湾的春节,很有年的味道。感叹,大陆怎么了?年俗中的“论”和“讲”“规矩”“俗礼节”那才是年味儿的根子。民族的影子,在这里找到泛着古老传统芳香的东西。
  留恋,就是一种回归的态势,这种留恋,势必会影响着一些已经麻木了的人。促使着一些有价值的传统,顽强地传承下去,对于回归,我认为,还是多些留恋,多些抱怨吧,也是必要的,我对朋友说,今年,我要更多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去感觉一下身边的年味儿……
阅读(187)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袭人之迷

下一篇:知识多也难过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