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人缘 净空法师 主讲 疏钞演义云:缘觉摄者。缘觉观十二人缘而得开悟。虽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谛。虽有益生之心。而亦未广。故摄声闻中也。 缘觉观十二人缘者。一无明。谓烦恼障烦恼道。二行。业障业道。此二支属过往。三识。托胎一分气味。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五六进。六根成。此胎中。六触。此出胎。七受。领纳前境好恶等事。从识至受。名而今五果。八爱。爱男女金银等事。九取。是见统统境界生取著心。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往无明。十有。业已成就。是未来因属业道。如过往行。十平生。未来受***。十二老死。此即是四谛。所以重开者。以缘觉之人。先观集谛。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以致生缘老死。此则生起。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以致生灭。则老死灭。因观十二人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此人断三界见思。与声闻同。更侵习惯。故居声闻上。 束之不出四谛者。若流转门。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行有二支是业道。此五支为集谛。识名色等七支为苦谛。若还灭门。灭前十二人缘之智为道谛。证寂灭理为灭谛。 “缘觉摄者”。本经没说缘觉,缘觉就包括在声闻里面。“缘觉观十二人缘而得开悟。虽十二支”,这十二支,就是十二个科目。“而束之不出四谛”,‘束’就是‘回纳’,回纳起来也离不开四谛。所以四谛在小乘法里是根本***,十二人缘不过是把四谛展开来,具体说明而已。“虽有益生之心,而亦未广,故摄声闻中”。梵语辟支佛,‘辟支’翻做‘缘’,‘佛’翻做‘觉’。所以缘觉就是辟支佛。他是从十二人缘而开悟的。这一类人固然也度众生,但是不主动,跟阿罗汉一样,你往找他,他看你过往生中跟他很有缘份,就度你。你往找他,他会进定观察,假如过往生中跟他没有缘,就不度你。为甚么?由于讲了你不信赖,也不乐意听,所以他省得语言,你也省得烦恼。菩萨慈悲心重,主动教化众生。阿罗汉跟辟支佛不主动教人,所以属于小乘。 “缘觉观十二人缘者。一无明。谓烦恼障烦恼道”。从这一段开始,将给我们简单说明,甚么叫十二人缘。第一是‘无明’,此地是讲‘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破一品,成为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阿罗汉跟辟支佛也破了无明,但不是根本无明,而是破‘枝末无明’。‘枝末无明’就是‘见思烦恼’。四谛里面叫见思烦恼,十二人缘里面叫无明。无明就是见思烦恼,就是迷惑!这是烦恼障,烦恼道。‘烦恼障’是‘见惑’,‘烦恼道’是‘思惑’。见烦恼、思烦恼,就是无明。“二行。业障业道。”。第二是‘行’,你有烦恼障,有烦恼道,就是。我们在六道里以人性做例子说明,别的五道都没有例外,都是一样。 “三识”:人性里面,先‘识’,‘识’就是‘神识’,我们俗话讲‘灵魂’,灵魂来投胎。“托胎一分气味”,神识速率非常之大,可以说超越时间、空间,神识超越时间、空间,孔老汉子固然没有明说,但是从他的文章里面,也透了一点消息。他在‘易经系辞传’里面,讲‘游魂为变’,‘神识’孔老汉子称它做‘游魂’。说游魂尽对精确,为甚么?它动的速率太快了。他这两句话‘游魂为变,精气为物’。跟佛法讲的宇宙人生观完全雷同。‘物’就是‘物质’,物质从那边来?‘精气’为‘物’。可见得孔老汉子并不承认真正有物质存在,物质是甚么?精气而已。而今科学家不承认有物质,物质是甚么?是振动。振动、光动,是一个幻象,不是真正有物质。所以用孔老汉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易经’中说的,跟当代科学能相应。佛法说得更具体。孔老汉子讲的‘精气’,在唯识里面是‘见分说厚道话,夫妻肯定会生儿女吗?不见得!有很多人结婚平生,不生儿女。为甚么不生?没有缘。儿女要跟你有缘,他才会到你家里来投胎。他跟你没有缘,不会到你家投胎。换句话说他往投胎是要找对象的,你求他,他未必理你。他往找对象,找甚么对象?过往生中存在的关系。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种人缘:第一种是报恩的。过往生中你们彼此互相有恩惠,他这一次又看到你了,到你家来投胎。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孝子贤孙,他是来报恩的,怎么都学不坏,所谓的好儿女、孝敬儿女,这是过往修的善因。 第二种是报怨的。过作古你跟他有仇恨,这一世碰到,来做你儿女,将来长大了,做败家子,搅得你家破人亡,他是来报复的。所以与人不能结仇恨,表面的仇恨可以防御,他投胎投到你家里怎么办?你怎么防法?你把阿那个害死了,好了,他的神识到你家来做你的子孙,做你一家人时,你怎么办?所以决定不能存害人之心!这就是所谓背逆的儿孙,搅得家破人亡。 第三类是索债的,索债鬼。是父母过往欠他的,他来索债。假如欠得少,养个两、三年他死了,你为他花了不少钱,还清了,他也走了。假如欠得多,大概供到大学毕业,快要可以办事变,他走了,这就是索债鬼,债务讨清,没事了,就走了。 第四种是还债的。是他欠父母,他这平生碰到了要还债,他要积极工作供养父母。那也要看你们之间债务欠的多少?假如他欠父母很多,他对父母物质供养很厚,假如欠的债务很少,他对父母的生存供给很刻薄,反正让你饿不死就好了。为甚么?还债的!这一类人对于父母固然能供养,没有恭敬心,没有孝敬心。报恩的有孝敬心,还债的没有孝敬心,乃至于眼里还厌弃父母,讨厌父母,但是他生存用度会给你,至于多少?那要看他从前欠你多少。佛告诉我们究竟***,一家人就是这个关系集合。 家庭云云,一族人也是云云,凡是你所熟悉的亲戚朋友都是云云,只是恩怨债务更少一点。恩怨债务多的时间,就变成一家父子兄弟,远一点就成为亲戚朋友。所以人与人之间都有缘份。你走到马路上,一个陌生的人对你点头笑一笑,也是从前的缘份。看到陌生人素不相识,一看到就不顺眼,也是过往的缘份。所以把这个究竟***搞清楚,我们真是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千万不要跟统统众生结仇恨,不要跟统统众生有债务的关系。欠债的要还得清清楚楚,免得来生再还,这事变很麻烦,所以儒、佛的圣贤教训,都是劝我们把这些恩怨化解,这是最善、最美满的方法。这就“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名色’,是指胎儿还没有长成外形,大概在1、二星期,十四天的样子容貌。没有长出外形,甚么也分不出来,只是一块肉团。但是肉里头有神识,所以叫它做‘名色’。‘名’就是‘心’,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色’是‘物质’,所以叫‘名色’。 “五六进,六根成此胎中。”胎胞长大了,就叫‘六进’。‘六进’就是‘胎儿’成形了,是一个人的样子容貌,六根长出来,这个时间叫‘六进’。六根不俱的时间叫做‘名色’。‘识’、‘名色’、‘六进’这三支都是在胎中。 “六触。此出胎”。第六是‘触’,‘触’就是出胎了,与表面境界接触,也就是出生了。从出生不停到老死,都与表面境界接触,所以离开母体以后都叫做‘触’,触的时间非常长。 “七受。领纳前境好恶等事。从识至受。名而今五果。”‘受’,是“领纳前境好恶等事”。触是没有好恶、没有喜好、没有讨厌、也没有害怕;像婴儿,自己拉的大便也吃。这是由于他有‘触’,但是没有‘受’,这时候间他甚么也不懂。等到渐渐长大,他就有好恶之感受。在没有‘受’之前,我们中国人常讲‘灵活’,贰内心面清净,康乐,没有担心、没有好恶。从前人灵活的时间长,一样平常要到十岁以后。在从前,像我这个年龄,大概在十岁以后才知道有好恶,十岁从前不知道,这是童年的幸福!而今的小孩可怜,为甚么?我看他一两岁就有好恶的感受了。换句话说, 所以而今的人不能做,来生投胎做人,太苦了,固然说而今科技发达,但是当代人生存像机器,人的味道没有了,换句话说,人生的意义、价值损掉掉,这是我们要觉悟。所以这个‘受’,是领纳好恶的境界。这五种是果报,就是这平生的果报。宿世‘无明’、‘行’,是缘,是因。有这个人缘,才有我们这一世的果报。诸位假如真正明黑佛法的道理,就是熟悉了宇宙人生的***。 我们这平生当中,受苦受乐,不必怨天尤人,为甚么?皆是自作自受!苦难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自己造作的,怎能怪人!怎能怪老天爷不公平!起这个动机,更是造罪,罪造得更大。发财中奖都是命,没有这个命,把菩萨鬼神的像毁了,造罪就更大。我据说有玩***的拜佛菩萨,保佑他要中彩,不中彩,第二天就把佛菩萨拿往砍头,拿往烧掉,这造业!怨天尤人,造的罪业就更重了,所以这个‘受’,是有因果的。 “八爱。爱男女金银等事”。八爱、九取、十有这三条,就是而今这平生的造作,第一个是‘爱’,爱甚么?贪爱,“爱男女金银等事”。爱的范围太广了。‘爱’就是‘无明’,就是‘迷惑’。爱了以后就有举动,就有造作。造作底下就是‘取’,爱以后就‘取’,“是见统统境界生取著心”。自己喜好的,要把它占有,这是‘取’。不喜好的,要叫它离开,也是‘取’,都是取著。这叫造业,造作。起心动念造作都是属于这个字。所以‘爱’跟‘取’,“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往无明”。这就有了业习种子,造业后面就有‘有’。‘有’甚么?阿赖耶识里面善、恶种子种下往了。有了种子,来生就要受报。所以我们今生的造作‘爱、取、有’,逐一成就是作未来人缘,属业道,如过往无明、行。 “十一。未来受***”。第十一‘生’。生是‘未来受生’。来生还要循环,还要往投胎。“十二老死”。投胎以后,永远轮转,这叫循环。你要晓得为甚么有循环?循环的道理是甚么?十二人缘就是给你解答这题目。为甚么有循环?循环是自己造的,循环的征象就是如许可怕,这是我们要觉悟。觉悟以后要如何离开循环?着实讲,离开循环,果上是离不开的,有人生存很痛楚,觉得人生没故意义,往自杀。自杀能解决题目吗?不能!果报上不能解决题目。解决题目要从‘因’跟‘缘’上解决,把‘因’跟‘缘’断掉。我们晓得‘爱’是缘,你可以或许统统不爱了,你生死循环就断掉,也离开循环。大概权教以下,权教菩萨,缘觉声闻,都从这两个地方动手断掉的。利根的菩萨,大乘菩萨、实教菩萨,从‘有’动手,那就是真功夫。‘爱取不断,但内心头不落印像’,这最高明。跟诸位说:‘密宗就是从这里断。’我们想想,有没有这个本事?‘爱取不断,心地清净,不落印象’,这不是一样平凡人做得到的,一样平凡人,断爱、断取、已不轻易;断‘有’黑白常不轻易。那是大乘菩萨才做得到,叫做逢场作戏,那才真正得大安闲。有‘爱’、有‘取’,没有‘有’,他不会堕落循环。我们今天做不到,只有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我们也‘有’,我们‘爱’‘取’‘有’都有,我们爱阿弥陀佛,取阿弥陀佛,内心有阿弥陀佛。如许就带业往生了。 由于这‘阿弥陀佛’,六道循环里找不到,三恶道里头没有,阿修罗、人性、天道里也都没有阿弥陀佛。所以你在阿弥陀佛上搞‘爱’‘取’‘有’,六道里头都没有办法受报,只好到西方极乐天下受报往。这个妙啊!全部统统八万四千法门,没有这一个法门妙。我们今天‘爱’‘取’‘有’三条都断不掉,换一个动机,换成‘阿弥陀佛’。所以我劝同窗们,天天看阿弥陀佛的像,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不可以一天停止,真正要做到发菩提心,不停专念,如许就好。 “此即是四谛,所以重开者”。这是把四谛展开,成为十二人缘,“以缘觉之人,先观集谛。所谓无明缘行”,这跟‘声闻’不一样,‘声闻’是从‘苦谛’悟进。‘缘觉’是从‘集谛’断惑。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以致生缘老死。此则生起。”。这里我们讲流转,随顺十二人缘流转,就是生死循环。假如要超越六道循环,你把十二人缘反过来看就明黑了,这叫还灭门。“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那‘行’就灭了。“以致生灭,则老死灭”。所以你反过来看的时间,就是伶俐。就把这个宇宙人生看破。所以“因观十二人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此人断三界见思,与声闻同”。他的断证跟声闻是一样的。他比声闻聪明,所以“更侵习惯,故居声闻傻?。声闻见思烦恼断了,习惯没断。缘觉习惯都断了。所以比阿罗汉的功夫要高。 习惯是甚么呢?佛经里有一个比喻,比如酒瓶,酒瓶是盛酒的,而今你把酒瓶中的酒倒得干干净净,里面确确切实没有酒了,你再用干布把它擦干净,可是闻闻还有酒味,用酒味比做习惯。所以佛***当中,有很多是富贵子弟,跟佛出荚冬富朱紫都有傲慢的习惯,他证了阿罗汉果,傲慢确切断掉,真没有了,但是有的时间阿谁骄慢的态度还在,这就叫习惯。是不是是真有?真的没有,他对人真的是恭敬,可是他习惯还在。所以说烦恼轻易断,习惯难断。但是习惯每每会引发别人误会,因此要学谦虚、恭敬、礼让,学这些来断习惯。 “束之不出四谛者。若流转门。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行有二支是业道。此五支为集谛。识名色等七支为苦谛”。固然十二人缘,讲得比较具体,回纳起来不过四谛。四谛是讲‘苦、集、灭、道’。‘集谛’就是起惑造业,‘无明’是过往的烦恼,‘爱’、‘取’是而今的烦恼,所以这三支都是属于烦恼,就是惑业苦中的迷惑。这个地方我们分外要记住,无明是过作古的事变,是无可如何。而今对于统统法假如生了‘贪爱’,假如想‘执取’,‘执取’就是占有,这都是迷惑颠倒,这些是烦恼道。‘行’是属于过作古造的业。‘有’是而今的,是这平生当中造的业。既然有业,当然就有果报。所以‘行’与‘有’,这两支就是造业,是属业道。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占有欲’,(而今生理学上讲‘占有欲’),就是空门讲的‘造业’,善业自有善果,恶业定有恶报,恶报是在三恶道,善果是在三善道。总而言之都离开不了六道循环,所以业着实不能造。 不造业,这一句话说起来轻易,做起来很难。为甚么?起心动念都在造业,这怎么得了!所以统统法门,都是在帮助我们断惑,消业,出离六道循环。在统统法门当中,最简单、最轻易、最快速、最妥当,无过于‘念佛法门’。我们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内心面想佛、念佛,统统时、统统处,都不要把这一句佛号忘记,这也是在造业,这造甚么业?造净业,就是造念阿弥陀佛的业。这个业还算不错,为甚么?三界六道里头没有这个果报,三善道里面没有阿弥陀佛,三恶道里也没有阿弥陀佛。所以叫做净业。造净业,将来的果报是往生西方极乐天下。我们除这一条路以外,着实找不到第二条路好走了。善恶业都不能造,不但恶业不造,善业也不造。 所以‘无明’、‘爱’、‘取’、‘行’、‘有’,就是四谛里头的‘集谛’。除这五支以外,别的的七支皆是‘苦谛’。从‘识’到‘受’是这平生的果报。过作古造的因,而今得受报;‘爱’、‘取’、‘有’,是而今造的因;‘生’、‘老死’是来生受的果。所以你要问六道循环是怎么来的?十二人缘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显黑黑,这叫‘流转门’。‘流’甚么?按著这十二人缘次序来走,按次序走,这就是制造六道循环。假如反过来呢?就叫‘还灭门’。 “灭前十二人缘之智为道谛”。人为甚么有老死?由于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生有甚么好处?生的后果就是老死。那为甚么有生?由于有‘取’,为甚么有取呢?由于有‘爱’。如许翻过来往上往找它的原因起因,这是伶俐。十二人缘中,只要你能断一条,六道循环就没有了。从那边断?要从‘因’、‘缘’上断;‘果’上是断不了的。 有些愚痴的人,觉得活得很痛楚,误觉得自杀就可以了断,自杀是从果上断,是断不了的。由于自杀以后,没几天又投胎来了,活得更苦,还干六道循环。所以自杀是没完没了,不能解决题目,不但不能解决题目,只有把题目愈搞愈糟,来生比这平生不晓得要苦多少倍。这是做不得的。必须要在‘因、缘’上断,就是‘集谛’上断,‘苦谛’上没有办法断的,苦是果。 我们晓得‘无明’、‘行’,是过往生中的人缘,过作古的怎么能断呢。只有从而今生中往断,而今生中,查查十二人缘,只有‘爱’、‘取’、‘有’这三支,就这三支中假如可以或许断一支|或者你把‘爱’断掉、或‘取’断掉、或‘有’断掉。这三支断一支,就行了,就可以出离六道循环,这叫‘还灭门’。你有这个伶俐,知道究竟***,晓得从那边动手,这就是‘道谛’。‘道’是修行的方法门道,你找到了。依此修行超越循环生死,就是‘灭谛’。证‘寂灭理’为‘灭谛’。这是说明十二人缘,不出四谛。 ‘缘觉’固然度众生,着实跟阿罗汉差未几,他不是主动的往度化众生,而是众生往求他,他才肯教。众生不往求他,他不会往找人的。不像菩萨,做统统众生不请之友。所以他度的众生未几也不广,因此把缘觉合在声闻一起,我们称它做小乘。假如讲三乘呢,那么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
舍弃
论倾销员如何进行自我倾销
撒加迷是如何沉沦的
阳光心态
发自心田的大大吐槽
阅读(31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