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Table of Contents
* 1 总评
* 2 第一章 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
* 3 第二章 谈谈爱的起因及其奇异之处
* 4 第三章 作者介绍一些情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全值得惊叹和发人深思
* 5 第四章 谈谈有什么样的日记
* 6 第五章 谈谈时间,谈谈自己
* 7 第六章 作者想追根究底,了解事情的起源
* 8 第七章 他的方法是怎么起的头
* 9 第八章 这一切需要多少代价,这代价值不值得……
* 10 第九章 作者照例要自圆其说,并找到一个人人满意的公式
* 11 第十章 本章由柳比歇夫亲自定名为《论因子总量》,兼论由此得出的结论
* 12 第十一章 谈谈一些学者的特性
o 12.1 追求完美的体系,习惯于不停的找出内在的规律性
o 12.2 促使科学家不停研究古古怪怪的问题的是,他们那不同一般的热爱
* 13 第十二章 一切都得付出代价
* 14 第十三章 谈谈矛盾
* 15 第十四章 幸福的倒霉鬼
* 16 第十五章 本章最好题为“考验“
* 17 最后一章
1 总评
人类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天才。然而,天才总是无法效仿的,他们是由神派来人世间执行秘密任务的使者。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很多天资平庸的人,在努力拼搏之后,也拥有可供人羡慕的成就。
是什么让他们拥有这样的动力,以及能力去获取他们的一切?他们通过了什么方式来做到?
但是无可避免的是,当事人以及后来者的角度拥有都是不一样的。当事人或许不会觉得结果有多么的重要,一切都不过是他觉得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已,但是在后来者看来,当事人丰富的遗产足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去探究。
而所有的探究,都指向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人,天资平庸的人,所拥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力
量,来做到他要做的事情。这不是什么难以察觉的秘密,只不过,像这样高度集中的能力,却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不过,每个人其实都有这个可能性去做到。
在这些有大成就而天子平庸的人当中,柳比歇夫是值得关注的一位。因为,他做到的事情,要比很多人多得多。而他自己使用的,令自己时间和精力集中的方法也不是什么特别神秘之物。
实际上,人人都可做到。只不过,柳比歇夫做得到的,要更多一些。
有时候,在面对人生的时候,不可避免就会有哲学上的终极疑问:“我从哪里来?我从哪里去?”总归而言,就是人生「归属」的问题。
但是,有一个更加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再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幸福吗?“
我没有答案,我连一个幸福的人生是什么都无法知道。但是,柳比歇夫知道,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倒霉鬼」。至少,他是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在柳比歇夫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灵与行为的统一,表里如一。
他用自己的心灵给自己制订了道德准则,用「时间统计法」来集中自己的力量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也许是他幸福的来源。以下,就是笔记。
2 第一章 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
本章说明,笔者写这本书的目的:
1.让大家了解柳比歇夫,让大家知道究竟柳比歇夫有多么的了不起。
2.向大家说明一些他从柳比歇夫身上学到的东西,他认为他在柳比歇夫身上学到了——怎么生活得更好的秘密。而这种方法,可以做到:
“任何领域,任何职业,本方法均能使你取得重大成果!” “即使才能十分平庸,本方法仍可保证取得最大的成就!”
“你学到的方法并不抽象,而是可靠的,经过多年的经验验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消耗最小,效果最大!” “举世首屈一指!……”
笔者对柳比歇夫的评价是:
我也可以向读者预告,我要谈的是一位当代的杰出人物,是他们没有听说过的。我要描绘一位精神上的英雄,他的道德信条是如此崇高,以致如今看来
似乎是不合时宜了。他的一生,表面上再平凡不过,从某几点上说,竟是不如意常八九。以小市民的眼光看,他是个典型的不走运的人。然而就生活的内在涵义而
论,这个人心灵和谐,很幸福,而且他的幸福是一种最高级的幸福。老实说,我原来以为这种气质的人已经绝种了。简直是恐龙……
柳比歇夫在多个方面有所建树,以至于他的好友都无法完整的描述出柳比歇夫各个方面的成就。这也证明了柳比歇夫不同凡响之处。
3 第二章 谈谈爱的起因及其奇异之处
柳比歇夫其貌不扬,也没有很大的名气,但他有着自己的魅力,他的魅力在于“终于找到了一个人,他知道他活着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仿佛他有
什么崇高的目的,甚至可以领悟了他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过一个合乎道德的生活,不仅仅是问心无愧地工作,似乎他明了所作所为的内涵意义。”
4 第三章 作者介绍一些情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全值得惊叹和发人深思
本章说明,柳比歇夫所达到的成就究竟有多高。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轮,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了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诸如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任,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
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箱缔
造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缔造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对跳
甲属的分类,研究了一生。”
总而言之,柳比歇夫的止血,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知识面十分之渊博。
“谈到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道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懂得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古希腊古罗马。”
所以,到底柳比歇夫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5 第四章 谈谈有什么样的日记
本章开始谈到,柳比歇夫那奇特的日记习惯。不过首先,让笔者惊讶的是,柳比歇夫那庞大的文档数量。“把所有的纸片、所有的著述和信札,把一九
一六年继起的日记统统保存下来。”而这些日志详实的记录了柳比歇夫的每个方面,异常细致,以至于“某一天他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什么,看了些什么书,都见了
谁了,到哪儿去了。”
而柳比歇夫日记,十分枯燥,“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莫名其妙的数字。”
以下,就是柳比歇夫的日记结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柳比歇夫用这种方法来记日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论当日的情绪是如何,他的日记,仍归如旧。精确的,毫不留情的记录每天做了什么,去了哪里,用了多少时间。
每个月底,柳比歇夫会做小结。
6 第五章 谈谈时间,谈谈自己
开头一段,笔者引用了古罗马的哲学家的一段话:
“噢,路齐利,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赛纳卡
写道,“造物交给我们,归我们所有的,只有这个不断流逝的、不稳定的东西。就连这个东西,谁只要愿意,都可以把它从我们手里剥夺走……人一点也不珍惜别人
的时间,虽然它是唯一再怎么想也无法收回的东西。你可能会问,我对你训诲开导,我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老实说,我的所作所为同那些挥霍浪费然而有条理的人
一样,对自己的每一笔支出都要记账。我不能说我一点也没有浪费,但我总是心中有数,我浪费了多少,是怎么浪费的,为什么浪费的。”
说明,即使是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试图给时间戴上“牢笼”。而到了现代,时间仍然让人感到匮乏,“没有时间看朋友;没有时
间写信;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时间去想;没有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什么也不想,光去听听飞舞的落叶飒飒作响;没有时间吟诗;没有时间去给父母上
坟。小学生也好,大学生也好,老头儿也好,大家都没有时间。时间不知那里去了,越来越少。”
即使是用上了手表之类的计时工具,我们的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时间的分配仍然如此。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然后,笔者开始转而谈到时间这个东西,时间是不能倒转的,也不能储存起来,把多余的时间放进仓库里,要多少有多少。时间令人烦恼之处正是在于它不能不用。
“柳比歇夫通过长期以来记录时间日记,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
官。”“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激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
冰地流逝。”
可以知道,柳比歇夫花在时间统计上的时间,同样很多。那么究竟是为什么,柳比歇夫要这样冰冷无情的剖析自己的时间?
7 第六章 作者想追根究底,了解事情的起源
柳比歇夫自一九一八年,就提出了自己一生的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于是他就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令他能够一直保持高度自制的方法,就是他自己所用的时间统计法。
本章还谈到了一点关于目标的事情。
有目标,是否会令人的生活陷入某种牢笼?捆住自己的手脚,令自己的生命不得发挥?
而事实上,柳比歇夫在拥有非常明确目标的情况下,生活得非常好,是“生气勃勃、和谐协调的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他生活中是
起了重大作用的。他一生始终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终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
羡慕的。“
所以,无论有目标与否,至少可以明确一点,有目标的人生未必就不幸福。
但同时有另外一个问题,在这样明确自己目标的情况下,最后发现自己 的目标不存在,那是不是说明自己的人生陷入一种虚无?
实际上,无论目标是否虚无,最重要的还是人性。“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想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柳比歇夫,为了能够达到他自己目标,只能是精确的计算自己的时间。
8 第七章 他的方法是怎么起的头
充分利用“时间下脚料”。
“我象是果戈理笔下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他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我在学术工作中也很愿意摄取新的事实,做纯技术性的工作,等等;从中
找到乐趣。再加上我从我念念不忘的父亲那里遗传来的乐观主义,结果我写了许多东西备而不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有指望发表。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
细,甚至弄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的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
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我在青年时代,我的读书方法使我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别人,因为我看的书,比我的同志少。他们看书比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地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
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至于我看书的办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得多。”
同时,也揭露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方法,究竟是如何: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
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个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小
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约有十二——十三小时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等。
柳比歇夫是如何安排自己计划的?
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他决定,用取得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
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得 计算一切时间 ,而且还要知道 一切有效时间 。才能够充分的知道 ,自己究竟有多少时间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上。
柳比歇夫,安排一天的计划是这样的: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十个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
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而柳比歇夫,是这样制定他的年度计划或月计划的: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二十——三十页。我就根据这个
老经验来订计划。至于数学,我计划每小时看四—五页,有时更少。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
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定出一定的量。
“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百分之十。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拉下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
了,欠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不成计划。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
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而至于为什么柳比歇夫要这样做?除了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外,更是对自己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心和兴趣。这是在研究自我。
9 第八章 这一切需要多少代价,这代价值不值得……
本章说明了柳比歇夫的时间同法,究竟需要多大的代价,但是看起来却是毫不起眼:
“详细的每月小结要耗费一个半到三个小时。统共才这些。再加上制订下个月的计划用一小时。合计是三个小时,而每个月的预算有三百小时。百分之
一,至多百分之二。因为每月小结是依据每日的记录,而每日的记录只用几分钟,不会更多。仿佛是那么轻巧容易,谁想这样办都可以办到……几乎是习惯成自然了
——象上表一样。 年度总结耗费的时间要多一些,十七八个小时,也就是说,要花几天的工夫。
做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 ”
笔者还说明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的一个效果,就是“柳比歇夫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
相比时间统计法来说,以事件统筹安排的计划,往往不具有像时间统计法这样的实效。用事件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往往是无法做到知道自己的时间流去哪里,所以也就无法知道究竟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也无法做到好好地回顾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运用事件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往往无法帮助自己,因为惰性的使然,在用事件为中心的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事件安排方法很容易就变
成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也就是成为了一个哈哈镜。在这个哈哈镜当中,是无法做到看到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反而会陷进一种自我幻觉当中:“看,我今天给自己
安排了多少事务啊!”
这种自欺欺人的接口并不鲜见。用一个逻辑就可以很轻易的打倒:计划是计划,计划不是现实,计划只有执行了才是现实,而执行了计划之后的后果仍然不是计划带来的,而是执行计划带来的。
10 第九章 作者照例要自圆其说,并找到一个人人满意的公式
本章笔者要说明的是,机械而枯燥的充满计划性的生活,是否会让人们的生活陷入一种牢笼。这是本书在前面就提到过的。
但是,笔者发现,以柳比歇夫这样的科学家的典型,已经达到了为科学理想做到的最大的程度:
“有这么一个人,才不出众,结果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成为一位大科学家、一个出色的人;这都是他自己一手造就,是他自己促成了自己的进步……在
这方面,柳比歇夫是个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可以说,他是依靠他那最最合理的方法一手造就了自己;他创造了他的方法,他通过他的方法证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
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只要连续多年有系统地、深思熟虑地采用他的方祛,可以超过天才。”
这就是作者想说的,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目标要实现,其实不必担忧自己的天赋,首先是要找到最大化让自己时时刻刻能够出于有效利用时间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利用时间的方法,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11 第十章 本章由柳比歇夫亲自定名为《论因子总量》,兼论由此得出的结论
为了找到柳比歇夫能够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执行自己的时间统计法的动力。笔者在此段,就是为了分析柳比歇夫自身的性格试图能够在柳比歇夫的心灵深处找到支撑着他一直朝着理想前进的驱动力。
文中的一段给出了答案,“屠格涅夫说: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不膜拜任何一个权威,他不信仰任何一个原则,不管这个原则多么受到人们的尊重。”
就柳比歇夫而论,只需要再补充一点:他的虚无主义是创造者的虚无主义。在他,重要的并不是推翻什么,而是代替;不是驳倒什么,而是信服……
他的头脑深处,有什么东西在那里翻腾。某些地方,其他任何人都见不到有真理存在,他却在那里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而在另一些地方,已经确立了不可动摇的真理,他却在那里探求怀疑。 ”
其实就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支撑着柳比歇夫不断的前进。
12 第十一章 谈谈一些学者的特性
12.1 追求完美的体系,习惯于不停的找出内在的规律性
本章笔者通过不同角度的印证来说明,其实柳比歇夫这种热衷于分类的做法,并不是不同寻常的。实际上,这种时时分类的习惯,同样的出现在很多学者身上。
比如说,门捷列夫:“目录卡片是门捷列耶夫亲手填写的。他收藏的杂志上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的名称都登记得整整齐齐,每一张卡片上都标了书
号。目录卡片还有索引。编目的分门别类和整个体系,都是门捷列耶夫设计,并由他亲自动手的。他的藏书共计有一万六千种。从形形色色的杂志中,门捷列耶夫把
需要的文章另行分类,装订成册。”
“他做的这些卡片目录还附有另一种小卡片和记录本,上面记载着这一套卡片目录的索引。在这些抽屉的卡片上,门捷列耶夫登记了他收藏的石印的、手绘的和复制的图片。这些卡片似乎没有直接的用途,然而他还是填写了几千个名称;照例都是系统地加以分门别类的。 "
科学家习惯于这种给事务分门别类的个性,实际上有助于创造性工作。
“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
12.2 促使科学家不停研究古古怪怪的问题的是,他们那不同一般的热爱
所有的科学都是对一种未知的研究,而对于未知的研究在常人眼里通常是无法理解的。
很多别人眼里看来非但不具美感,反而是形象丑恶的东西;或者是毫无用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事物、现象,在科学家的眼里,是美学的殿堂,是他们一生追逐的意义。
在这些的地方,他们享受到了精神上极度的欢愉,因此,不管他们是不是出产了什么研究成果,还是他们发表了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都无法掩盖他们究竟是为什么去研究:
研究过程所享受到的快感,同时也是一种意义的所在。
本章也侧面的回答了本书第三章提到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人终生都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会不会陷入一种虚无。
显然,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不会的。
13 第十二章 一切都得付出代价
本章阐述了柳比歇夫所经历过的苦难。而这些苦难,是因为柳比歇夫那充满傻劲的较真精神所引起的。
比如说,不停的奔波各地调查虫害,得出的结论是,其实虫害的现象被人为的夸大,实际上虫害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所估计到的那么高。就这个问题,柳比歇夫认为农业部门中的防治病虫害的部门是不应当存在的。
这样做,无疑是伤害了一群人的利益,于是,柳比歇夫也被当时的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所否定,甚至要开除柳比歇夫的博士学位。但是这一切没能让柳比歇夫闭上他的嘴,他仍然是这样我行我素,而不计算自己的损失。
实际上,柳比歇夫不仅仅是在事业上遭受过苦难,我们可以在他以下的列表上看到他遭受过的大量事故:
“五岁,从柱子上摔下来,摔断了胳臂; 八岁,一块板压坏了脚; 十四岁,在做昆虫标本切片的时候,割破了自己的手,得了败血症;
二十岁,急性阑尾炎; 一九一八年,肺结核; 一九二○年,格鲁布氏肺炎; 一九二二年,斑疹伤寒; 一九二五年,最严重的神经衰弱;
一九三○年,由于康德拉节耶夫事件,几乎被捕; 一九三七年,列宁格勒(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危机; 一九三九年,在游泳池跳水没有跳好,得乳突炎;
一九四六年,飞机失事; 一九四八年,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例会后被整; 一九六四年,摔交,后脑猛撞在冰上; 一九七○年,摔断股骨腰……”
14 第十三章 谈谈矛盾
在这一章,深刻的揭示了柳比歇夫的人性,凡人性必具有弱点,而弱点的表现就在于个人的目标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之处,柳比歇夫也不能排除在外。
在前面几章的描述中,几乎把柳比歇夫描写为一个神,但是在这章中,笔者成功的把柳比歇夫变为一个人。神是没有弱点的,而人是有弱点的。
柳比歇夫的矛盾之处在于,他做了大量与生物学无关的工作。比如:一九五三年,忽然着手写《论李森科在生物学中的垄断》;忽然写了《科学史的教
训》,还有父亲的回忆录;在《文学问题》上发表《达达派研究》;无缘无故写《评劳合乔治回忆录》;一篇关于堕胎的论文;一篇《叔本华的格言》;《论叙拉古
战役在世界史上的意义》。
有一些著作的诞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论叙拉古战役在世界史上的意义》,是因为他那段时间准备写一本文明兴衰的著作;而他要谈文明的兴衰,是
因为他认为必须严厉批评英国最大的生物遗传学家罗纳德·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费歇妄图把社会学归结为生物学,从而证明生物遗传学是人类进步的主导因
素,是文明兴衰的原因。
但,还有很多是忽如起来,完全摸不着头脑,比如忽然就写了《评劳合乔治回忆录》。
而 这些矛盾仍然是来自柳比歇夫的人性,在这个矛盾上,柳比歇夫摇摆不定,但是,这也是理所当然:
“内心的争执使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邪恶更加敏感、更加无法容忍。这无休止的争执培育了他的道德。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
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能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就是自己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公民责任感。他对季米里雅泽夫能把一个科学家对纯科学的忠诚与对全体人民的社会责任
感结合在一起如此崇敬,这决非偶然。胸怀全世界,这是从属于整个人类的一种感觉。 ”
除了这样崇高的责任感之外,还有什么是柳比歇夫那分散精力的原因?
笔者将这个归结为“与谬误作斗争”。但,又为何一定要和谬误作斗争呢?除了和自己工作有关的谬误之外,其他领域的谬误又何必管呢?
柳比歇夫有着自己的解答: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所以,就是这样,柳比歇夫不肯和自己看到的谬误妥协。这就是,他的矛盾之处,这就是他因为一直持着追求真理的心,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穷其一生,都无法解决。
15 第十四章 幸福的倒霉鬼
柳比歇夫不仅仅遭遇过很多磨难,同时,他也没有真的达到他年轻时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柳比歇夫具有可以获得所有达到这个目标的品质,无论是意志力、想象力、记忆力、天赋还是其他。但是他仍然达不到他的目标。这,应该是大不幸了吧?
所以,他也就这么称呼自己“倒霉鬼”。但是他仍然是称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缘由何在?
因为他遵守到了自己的原则:
1、忠于纯科学事业。 2、意识到一个科学家对人民和对社会的社会职责。
他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干在这两项原则上,这就是他对自己满意的地方,即便是结果无法满意,但是这个过程相当完美。说到底,就是“无愧于心”。
让柳比歇夫做到这样的,当然要归功于他的 时间统计法 ,同时还有他的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是适合他自己的守则,以及行为规则。要建立在了解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上,要建立在了解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上。
“如果我们自己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
其实,柳比歇夫便是如此去做,不让生活等自己。
16 第十五章 本章最好题为“考验“
本章的目的,在于解释,究竟为什么作者要写一本关于柳比歇夫这个人的书,而且这本书还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传记。
实际上,作者将柳比歇夫视作 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可能性的那个人 。所以,他要研究这个人,希望研究柳比歇夫,从而能够揭开那不断超越自己可能性的秘密。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他会变得比自己想象的更为勇敢;他会变得更坚韧、更有力,更能适应环境。”
“人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他平常的能力和极限,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重要的正是这一点。这么说,这是可能的,而既然能有一次,那么为什么不能有两次,不能每天都这样呢?…… ”
17 最后一章
这一章,是作者对柳比歇夫的总评。
“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这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这一生的奇特性、谜和秘密就在于柳比歇夫把一生
中的特殊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也许这确实是自然的理性生活?可以说,一个人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
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他受之于科学的要比他给予科学的多,这一点对他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在我们看来却是奇特的,因为他似乎已尽其所能,把一切
都献给了科学。 ”
实际上,要过好一生,就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每分每秒。
阅读(787)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