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65643
  • 博文数量: 149
  • 博客积分: 3671
  • 博客等级: 中校
  • 技术积分: 1701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0-06-03 16:52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49)

文章存档

2011年(57)

2010年(92)

分类: 嵌入式

2010-08-04 17:11:05

大多数bootloader都分为stage1stage2两大部分,u-boot也不例外。依赖于CPU体系结构的代码(如设备初始化代码等)通常都放在stage1且可以用汇编语言来实现,而stage2则通常用C语言来实现,这样可以实现复杂的功能,而且有更好的可读性和移植性。
1 stage1 (start.s代码结构)
u-bootstage1代码通常放在start.s文件中,它用汇编语言写成,其主要代码部分如下:
1) 定义入口。由于一个可执行的Image必须有一个入口点,并且只能有一个全局入口,通常这个入口放在ROM(Flash)0x0地址,因此,必须通知编译器以使其知道这个入口,该工作可通过修改连接器脚本来完成。
2)设置异常向量。
3)设置CPU的速度、时钟频率及中断控制寄存器。
4)初始化内存控制器 。
5)将ROM中的程序复制到RAM中。
6)初始化堆栈 。
7)转到RAM中执行,该工作可使用指令ldr pc来完成。
2 stage2 C语言代码部分
lib_arm/board.c中的start_armbootC语言开始的函数,也是整个启动代码中C语言的主函数,同时还是整个ubootarmboot)的主函数,该函数主要完成如下操作:
1)调用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数。
2)初始化Flash设备。
3)初始化系统内存分配函数。
4)如果目标系统拥有NAND设备,则初始化NAND设备。
5)如果目标系统有显示设备,则初始化该类设备。
6)初始化相关网络设备,填写IPMAC地址等。
7)进入命令循环(即整个boot的工作循环),接受用户从串口输入的命令,然后进行相应的工作。
阅读(76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