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们成长初期,家长们交流最多的,最关心的就是会不会走路了,会不会讲话了,当他的第一声呼
喊,不管像不像,只要是发的ba,ma的音,都会令我们狂喜,哄着宝宝们再喊一声。
我们两个宝宝走路时间相较同龄晚,大概在14个月时,开始能歪歪扭扭,跌跌撞撞地走路;喊“爸爸、妈妈和奶奶”在9个月时,爷爷音难发,晚了两个月,成句的语言表达,则是在一岁半后,突飞猛进,记得在宝宝22个月时,外婆去北京姨姥姥家,邻居马奶奶过来帮忙带宝宝,马奶奶要回家了对两个宝宝说,宝宝们再见!恒弟在说“再见”后,居然加了一句“谢谢,马奶奶!”让大家都无比惊诧! 他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经常让我们惊喜不断,大呼意外,没教过呀?
奶奶也经常表扬恒弟贴心,晚上拍着他睡觉时,他会说,奶奶别拍了,手露在外面冷。而我们每次出门,恒宝宝会爱心提醒,妈妈手机带了吗?妈妈钥匙带了吗?
憨厚老实的大儿子没有弟弟那么乖巧,但理解能力也算跟得上成长的轨迹。我下班回家,让他把我的拖鞋拿来,老大就老老实实的找来递给我;我们说,把电视打开,老大就拖着笨重的身体去开电视,说话表达含义非常简洁,“出去玩,吃饭,找弟弟”。
我和老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顺其自然,对宝宝们不做过高的要求。因为我们两个曾当过老师,发现孩子们智力有差异,但有的聪明孩子,学习习惯差,丢三拉四,做事很没条理,导致日后的学习成了家长的事,而先天不聪颖的孩子学习习惯好,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反而成绩优秀,所以我们并不积极教孩子学习多少技能,会认识多少字,背多少首诗,而比较关注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发现哥俩的语言能力明显差距时,我们对哥哥倒没有过多的苛求,反而是如此聪慧的弟弟让我们措手不及。
我们是两个孩子可能与别的家庭相比好管教一些,他们两个就是个小的社交圈,有对话,有互动,有冲突。小孩子游戏千变万化,在你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是宝贝,并且还会有激烈的肢体碰撞,在他们18个月时,恒弟对哥哥的玩的每样玩具都要抢,哥哥只能无奈的向我们哭喊,我们对恒弟采取平等对话的态度,讲道理,“不能抢,要问哥哥可不可以,或者拿东西与哥哥交换,”开始恒弟并不理会我们的一次次的调解,在反复几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我们对恒弟采取武力,夺走玩具,恒弟非常失落的看着哥哥和我们,我们就又一次的告诉恒弟,不能抢。现在两个一起玩的时候,经常能听见恒弟友善地对哥哥说,“给弟弟玩会儿”。或者拿另外一个玩具与哥哥交换,“哥哥玩这个。”
为了让两个宝宝学会相互关心,爱护,每次发饼干等食物时,我有意只给一个孩子,让他给另一个宝宝,有好吃的,好玩的要大家一起分享。每次宝宝们分开一会儿,都会念叨半天,“哥哥呢?”“弟弟呢?”
宝宝们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就是利用这点培养的。我原来每次回家都喜欢两脚一翘茶几,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宝宝们也爬上沙发,翘足调换电视,发现后我开始改变习惯,回家后,先拿本书阅读,宝宝爬到我身边,把书拿走扔掉,拉我一起陪他玩。几次后对我手中的书感兴趣了,我就开始和宝宝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恒弟听故事两眼不眨的听着,异常可爱,弘哥则紧盯着书中动物,呜呜地与他们对话一样。现在睡觉前,宝宝们一定要看图画书,听故事才能安心的睡觉。
阅读(1162)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