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3132
  • 博文数量: 23
  • 博客积分: 930
  • 博客等级: 准尉
  • 技术积分: 24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12-31 17:00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7)

2010年(15)

2009年(1)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IT职场

2010-10-10 12:58:26

 

考试辅导:

  2.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

  (1)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巴甫洛夫称这是影响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关键变量。无条件刺激,在条件反射中起着强化作用,强化越多,两个兴奋灶之间的暂神经联系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1904— )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曾担任美国印第安大学、哈佛大学的教授。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影响下,于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并把在动物学习实验研究中所确定的一些规律,用之于教学,提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这些曾得到广泛的支持。其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科学和人类行为》、《教学技术》、《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等。

  斯金纳在30年代发明了一种学习装置,见图5。箱内装上一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放进箱内,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就会自动落下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按压杠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所以操作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条件反射。在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也就是操纵杆(S)与压杆反应(R)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系。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二者之间的不同。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物,但它要与条件刺激物同时或稍后出现,这样条件反射才能形成。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也就是有机体必须先作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这就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有的心理学把经典条件反射式的学习称作刺激替代。用图6来表示:假定S1与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S2S3……Sn可以与S1相结合,通过几次强化,S2S3可以替代S1,引起与S1所引起的类似反应。相反,在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可称作反应替代。用图6来表示,S1开始与多种反应即R1R2R3……Rn结合,通过强化R1,而不强化R2R3……RnR1就可替代R2R3……Rn,最后与S1形成巩固的联系

 

阅读(26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